要想孩子有作為,這3種苦必須讓他吃

2020-08-26 離婚男女

文/江小黑

前兩天,下班後搭同事劉阿姨便車的時候,順便跟她去接周末放假的兒子。

剛到學校門口,兒子的第一句話不是向媽媽問候,而是怒衝衝地說:「幹啥去了,這麼晚才到,我都等半小時了!下次快點行不行?」

聽到這句話後,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車開出一段路以後,突然聞到一股酸臭味,我問劉阿姨車子是不是哪裡不乾淨?

劉阿姨解釋說:「哦!沒事,應該是兒子拿回家洗的衣服發臭了,我開窗通通風就好了。」

頓時,我驚到了,我問:「為什麼不讓他在學校自己搞定?」

沒想到,這時劉阿姨輕描淡寫地說:「他們宿舍陽臺太擠了,洗衣服也耗費時間,我就乾脆讓他一個星期拿回家洗一次,這樣既不用跟大家擠,又可以省下時間來學習.......」

從後來的聊天中,我得知原來無論在家還是學校,兒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學好習,其他的一律由劉阿姨包辦。

可以看出,劉阿姨望子成龍心切,然而,她這樣的方式方法無疑是害了孩子。

正如《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

父母疼愛子女,不應該只體現在一時的溺愛上,而是應該為其計劃長遠,讓孩子無論何時,都不至於成為一個無用的人。

因此,有遠見的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捨得他承受這3種苦。

01.獨立的苦

清華大學社科院院長彭凱平曾說:

真正的教養不是在溫室裡栽培植物,而是幫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時教會他們獨自面對世界。

對此,深以為然。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畢業,想在父親的公司裡大展宏圖,幹一番事業。

但李嘉誠果斷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然後用實踐來證明你們是否夠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投資銀行,最終他們還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故事中,李嘉誠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道路的教育方式看似冷酷無情,實則培養了他們勇敢堅毅、獨立自主的人格和品性。

網絡上有一句話說的很對:獨立是身累,不獨立是心累。

獨立的痛是短暫而快樂的,因為你知道自己終將好起來,所有的痛苦,都是成長的代價;然而不獨立的痛卻是長久而煎熬的,因為你要忍受痛苦的反覆發作,直到逼迫你向生活投降。

02.學習的苦

這年頭,總有人鼓吹讀書無用論,於是將此作為理由來逃避學習的苦。

然而,如果你覺得讀書苦,而選擇了放棄,那麼當你沒讀什麼書,就走入社會時,你會發現自己就像一個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對命運這位強敵時,你會因沒有護身鎧甲,而被打得遍體鱗傷。

到那時候,你就會懂得:學習的苦不算苦,不學習的苦,才真的苦。

網絡上,曾爆紅了這樣一張凌晨時間表:

1:00:賣水果的婆婆準備收攤了;

1:30:外賣小哥還在給加班的白領送去夜宵;

2:00:飯局上應酬的中年人才剛到家;

3:00:值班的護士正在全力配合搶救剛送來的病人;

3:30:貨車司機已經整裝待發;

4:30:賣早餐的婆婆吃力地穿過逼仄的弄堂;

5:00:喚醒城市的環衛工走上蕭瑟的街頭……

當然這個世界上,勞動不分貴賤,但我們不得不知道的是,生活是分高低的。

如果你想要風餐露宿,在驕陽與暴雨下和時間競走,掙那一分一分的血汗錢,那你不用吃學習的苦,直接就可以著手幹。

然而,你若想坐在高檔寫字樓裡,喝著咖啡,吹著空調,賺那一桶一桶的腦力財,那就必須得吃上學習的苦。

所以,別埋怨學習難,那是你翻身的牌;別抱怨讀書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能現在用汗水解決的事,就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哭訴。

03.成長的苦

電影《狗十三》裡有這麼一幕:

主人公李玩的弟弟學習滑旱冰,因為總是學不會,所以他不斷地跌倒,甚至還哭喊著自己不想學了。

然而,一旁的教練根本沒有理會他的哭喊,只是不斷地將他扶起,然後敦促他繼續滑。

評論區裡,有不少人說:這一幕太殘忍了,不就是為了學會滑冰,用得著這樣嗎?

然而,這並不殘忍,這就是生活的最真實寫照。

為了成長,我們就像李玩的弟弟一樣在路上不斷的跌倒,而生活就像教練一般,在你跌倒時根本不會關心你是否疼痛,只會催促你繼續成長。

世界著名鋼琴家郎朗也是如此。

從3歲開始,他就沒有了童年,父親為了讓他成長,每天逼著他日復一日,不分晝夜地練琴,期間他吃了無數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頭,最終才成就了今天名震四海的他。

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成長的過程多半是伴隨著痛苦的,就像種子衝破外殼,稻穀艱難抽穗,你想要的任何收穫,都需要付出千倍萬倍的努力。

正如古人所說: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個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苦,今天吃的苦,都鋪成了明天更好走的路。

所以千萬別讓孩子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只有捨得讓孩子吃苦,才能助他們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這3種苦
    不管我們做任何事,都有一個激情褪去的過程。當興趣漸淡時,只有靠毅力才能堅持下去。熬過了堅持的苦,才能收穫成功的甜,堅持的「苦」,一定要讓孩子吃。吉娜的父母對吉娜要求很嚴格,所以在七歲的時候,父母便要求吉娜每天必須堅持練琴3個小時。7歲的吉娜也是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也有好奇心,也很想出去玩。但是吉娜知道,只要不堅持練琴,就會退步,她不想退步。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吉娜的父母沒有要求吉娜堅持練琴,那麼在樂壇上就會少一位出色的鋼琴師。在每次與惰性抗爭後,變得更加自律,這就是堅持的意義。
  • 白巖松育兒觀:想要培養學霸孩子,這3種苦必須放手讓他去吃
    孩子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事情,家長不能一一地為他辦,更多的時候路都需要孩子自己走。想要孩子有出息,家長一定要記住,這三種苦需要孩子自己吃,家長不能隨便幫。,他不像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樣,會給自己孩子的未來鋪路,他認為孩子必須要吃苦才能獲得成功。
  • 白巖松育兒觀走紅: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他認為,正確的教育觀就是兩個字&34;,要讓孩子學會吃各個方面的苦,這樣才可以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以及他們的綜合能力。不能吃苦的孩子,日後到了社會上也會被淘汰。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所以家長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教導孩子學習吃壓力的苦,有壓力就是有動力,壓力沒有什麼可怕的,慢慢地靠自己的意志力可以把它頂住。但是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第一位。
  • 白巖松:想要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白巖松對家庭教育的觀點也是非常「犀利」,句句精闢,一針見血,讓很多父母看完表示受益匪淺,在一次訪談中談到孩子的教育時說,孩子只有吃過苦,才能給他的成功鋪成路,孩子如果沒有吃過苦就會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不起風吹日曬。
  • 白巖松: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必須「吃」這3種苦,父母別心軟
    ,必須「吃」這3種苦,父母別心軟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對於孩子的養育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白巖松在很多場合都提過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吃苦這件事上,他也是絕對的推崇者。他曾經說過,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必須「吃」這3種苦,父母別心軟。
  • 白巖松培養出學霸兒子,他的育兒觀很簡單:請讓孩子吃這3種苦
    那就是讓孩子吃這3種苦,值得家長們借鑑借鑑。,一個孩子想要在學習上取得成就,除了要付出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堅持,一個孩子如果能吃得了讀書的苦,耐得住讀書的枯燥乏味,那麼將來他的成就一定不可限量。出生貧窮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夠吃得了貧窮的苦,這樣的孩子往往更加現實,在以後的生活當中,肯定是很能吃苦耐勞,非常優秀的。
  • 河北40名大學生被退學: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3種苦!
    小培老師說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從小讓孩子吃這3種苦,才有能力贏得人生的幸福!今天這篇文章,推薦老師轉給家長! 如果我們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那這個世界就會讓他更苦。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狠心」,讓孩子承受這三種苦。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5種苦!
    在此,希望所有家長明白:你再疼孩子,也要讓他吃苦。讓孩子承受這五種苦,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01-獨立的苦還記得去年朋友圈的刷屏故事「番茄炒蛋」嗎?一個初到美國的留學生,想要做番茄炒蛋招待自己的同學。沒幾天,一起來的同學有好幾個就灰溜溜地跑回去了,他當時想著爭一口氣,覺得自己還能堅持。一個月後,要發工資了,工廠卻跟他們說,要壓一個月再發,他瞬間崩潰了。適時,父母再次說起讓他復讀,他就回去了,可復讀並不容易,但再苦也沒有當時打工苦。他說:「讀書是苦,但是是有尊嚴的苦,打工的時候,常常覺得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幹活的機器。」
  • 再愛孩子,也要捨得讓他吃這5種苦
    不要再抱怨孩子的不懂事,作為父母,應該慢慢收起我們過於保護的羽翼,讓孩子慢慢去感知人間疾苦。所以要想孩子健康成長,首先必須經歷這五種苦!要讓孩子知道,堅持可以讓感官上的不可能變成現實。孩子成長所必須承受的苦,作為父母需正確的引導,而不應全權代勞。
  • 教會孩子從小就要適當吃苦!六種苦你必須要吃
    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都會問:「先苦後甜和先甜後苦的人生,你選哪個?」小孩子當時也不太懂得這話背後的真正含義,只是隨口一說。父母都會詳細解釋一下,「孩子,你現在吃的苦都是在給未來鋪路。時間最終會證明,所有吃過的苦都不白費,更不後悔。」父母再愛孩子也要適時放手,狠下心,捨得讓他吃這6種苦。
  • 白巖松:要想把孩子教育好,3種苦要放手讓他吃,不可心軟
    毫無疑問,這和教育是息息相關的,這是塑造他們的關鍵環境。一個從小擁有良好教育的孩子,會比大部分同齡人更優秀,不論眼界、格局還是品質;而失敗的教育,影響的則是孩子的一生,他可能要多走很多彎路,才能明白人生道理。
  • 父母必須要讓孩子吃這三種苦
    白巖松的兒子之所以會取得這麼傲人的成績,除了孩子自身努力以外,還與白巖松的教育方法離不開。在面對怎樣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這個問題時,白巖松分享了他獨特的教育方式:要想孩子優秀,就一定得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值得家長們借鑑!
  • 父母再愛孩子,也要捨得讓他吃這5種苦,愛要有原則和分寸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每一個父母內心都有柔軟的部分,那就是擔心孩子吃苦,這也是父母的本能。然而,有的苦是孩子必須要承受的,如果孩子不能吃苦,將來可能會吃更多的苦。有的孩子不管長到多大的年齡,遇到一點小事想到的還是父母,這就是沒有吃過苦、不能獨立的表現。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這5種苦
    走路沒五分鐘,喊累,要媽媽抱抱;太陽出來了,嫌曬,要爸爸打傘;口喝了喚奶奶遞水,一路上無數次吵著要回去,一家人輪番哄。在孩子眼裡,這哪裡是長輩,活脫脫的一群奴僕......我委婉地告訴朋友她養育孩子可能存在的問題,朋友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妥:太溺愛孩子,捨不得讓她吃一點苦。
  • 白巖松教育出學霸兒子,他的育兒觀火了:孩子吃這3種苦,別幫他
    在白巖松的育兒觀之中,孩子有三種苦是必須要吃的。3種苦的時候,父母不要心軟1.自律的苦自律就像是玩具汽車的電池,只有擁有了電池,小汽車才能自己動起來。只有孩子自己學會了自律,他才能夠自己學習著往前走。父母不能永遠幫助孩子,陪著孩子成長,就算孩子小時候,父母能夠從外面推著孩子往前走,等到孩子大了,父母老了,誰又能來繼續推著他呢?
  • 不想養出個不孝子,就必須讓孩子多吃這五種「苦」,越吃越有福
    曾國藩不僅名利雙收,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 他一直認為,父母不想養不孝子,就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這五種「苦」,將來才會更加幸福。家規,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燈塔,影響著他們往後的人生。
  • 白巖松: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會捨得嗎?
    ,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會捨得嗎?那些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的孩子一定是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足以說明他們比那些被挫折打敗的孩子更優秀。關於教育孩子的「竅門」,白巖松直言父母也需要提升自己,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捨得嗎?
  • 白巖松直言: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捨得嗎
    ,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會捨得嗎?那些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的孩子一定是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足以說明他們比那些被挫折打敗的孩子更優秀。關於教育孩子的「竅門」,白巖松直言父母也需要提升自己,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捨得嗎?
  • 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6種苦
    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誠然如此。現在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吃一輩子苦。真正的愛,不是給他一個保護罩,而是教會他在暴風雨來臨前做好萬全準備。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六種苦。
  • 曾國藩的家訓放到現在也受用:想讓孩子有出息,這3種苦不能錯過
    孩子的一生中要經歷許多的「苦」,就像《西遊記》師徒四人去取經一樣,只有經歷過磨難,才能取到真經。如果,父母幫助孩子「跳過」這些苦,那麼孩子將很難有出息。想讓孩子有出息,這3種苦不能錯過如果想讓孩子有出息,那麼這3種一定不要讓孩子錯過,孩子的一生有些痛苦是一定要經歷的,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方為人上人」,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並不是去替孩子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