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黑
前兩天,下班後搭同事劉阿姨便車的時候,順便跟她去接周末放假的兒子。
剛到學校門口,兒子的第一句話不是向媽媽問候,而是怒衝衝地說:「幹啥去了,這麼晚才到,我都等半小時了!下次快點行不行?」
聽到這句話後,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車開出一段路以後,突然聞到一股酸臭味,我問劉阿姨車子是不是哪裡不乾淨?
劉阿姨解釋說:「哦!沒事,應該是兒子拿回家洗的衣服發臭了,我開窗通通風就好了。」
頓時,我驚到了,我問:「為什麼不讓他在學校自己搞定?」
沒想到,這時劉阿姨輕描淡寫地說:「他們宿舍陽臺太擠了,洗衣服也耗費時間,我就乾脆讓他一個星期拿回家洗一次,這樣既不用跟大家擠,又可以省下時間來學習.......」
從後來的聊天中,我得知原來無論在家還是學校,兒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學好習,其他的一律由劉阿姨包辦。
可以看出,劉阿姨望子成龍心切,然而,她這樣的方式方法無疑是害了孩子。
正如《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
父母疼愛子女,不應該只體現在一時的溺愛上,而是應該為其計劃長遠,讓孩子無論何時,都不至於成為一個無用的人。
因此,有遠見的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捨得他承受這3種苦。
清華大學社科院院長彭凱平曾說:
真正的教養不是在溫室裡栽培植物,而是幫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時教會他們獨自面對世界。
對此,深以為然。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畢業,想在父親的公司裡大展宏圖,幹一番事業。
但李嘉誠果斷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然後用實踐來證明你們是否夠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投資銀行,最終他們還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故事中,李嘉誠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道路的教育方式看似冷酷無情,實則培養了他們勇敢堅毅、獨立自主的人格和品性。
網絡上有一句話說的很對:獨立是身累,不獨立是心累。
獨立的痛是短暫而快樂的,因為你知道自己終將好起來,所有的痛苦,都是成長的代價;然而不獨立的痛卻是長久而煎熬的,因為你要忍受痛苦的反覆發作,直到逼迫你向生活投降。
這年頭,總有人鼓吹讀書無用論,於是將此作為理由來逃避學習的苦。
然而,如果你覺得讀書苦,而選擇了放棄,那麼當你沒讀什麼書,就走入社會時,你會發現自己就像一個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對命運這位強敵時,你會因沒有護身鎧甲,而被打得遍體鱗傷。
到那時候,你就會懂得:學習的苦不算苦,不學習的苦,才真的苦。
網絡上,曾爆紅了這樣一張凌晨時間表:
1:00:賣水果的婆婆準備收攤了;
1:30:外賣小哥還在給加班的白領送去夜宵;
2:00:飯局上應酬的中年人才剛到家;
3:00:值班的護士正在全力配合搶救剛送來的病人;
3:30:貨車司機已經整裝待發;
4:30:賣早餐的婆婆吃力地穿過逼仄的弄堂;
5:00:喚醒城市的環衛工走上蕭瑟的街頭……
當然這個世界上,勞動不分貴賤,但我們不得不知道的是,生活是分高低的。
如果你想要風餐露宿,在驕陽與暴雨下和時間競走,掙那一分一分的血汗錢,那你不用吃學習的苦,直接就可以著手幹。
然而,你若想坐在高檔寫字樓裡,喝著咖啡,吹著空調,賺那一桶一桶的腦力財,那就必須得吃上學習的苦。
所以,別埋怨學習難,那是你翻身的牌;別抱怨讀書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能現在用汗水解決的事,就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哭訴。
電影《狗十三》裡有這麼一幕:
主人公李玩的弟弟學習滑旱冰,因為總是學不會,所以他不斷地跌倒,甚至還哭喊著自己不想學了。
然而,一旁的教練根本沒有理會他的哭喊,只是不斷地將他扶起,然後敦促他繼續滑。
評論區裡,有不少人說:這一幕太殘忍了,不就是為了學會滑冰,用得著這樣嗎?
然而,這並不殘忍,這就是生活的最真實寫照。
為了成長,我們就像李玩的弟弟一樣在路上不斷的跌倒,而生活就像教練一般,在你跌倒時根本不會關心你是否疼痛,只會催促你繼續成長。
世界著名鋼琴家郎朗也是如此。
從3歲開始,他就沒有了童年,父親為了讓他成長,每天逼著他日復一日,不分晝夜地練琴,期間他吃了無數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頭,最終才成就了今天名震四海的他。
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成長的過程多半是伴隨著痛苦的,就像種子衝破外殼,稻穀艱難抽穗,你想要的任何收穫,都需要付出千倍萬倍的努力。
正如古人所說: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個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苦,今天吃的苦,都鋪成了明天更好走的路。
所以千萬別讓孩子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只有捨得讓孩子吃苦,才能助他們收穫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