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一家出去玩,她家三歲的娃真讓我見識了什麼叫嬌生慣養。
走路沒五分鐘,喊累,要媽媽抱抱;太陽出來了,嫌曬,要爸爸打傘;口喝了喚奶奶遞水,一路上無數次吵著要回去,一家人輪番哄。
在孩子眼裡,這哪裡是長輩,活脫脫的一群奴僕......
我委婉地告訴朋友她養育孩子可能存在的問題,朋友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妥:太溺愛孩子,捨不得讓她吃一點苦。
盧梭曾說: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有遠見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幾種苦。
讀書的苦
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的知性魅力徵服了很多人。
她在接受《環球人物》專訪的時候說過:
「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前1個小時閱讀,雷打不動的。
很多人問我是怎麼堅持的,其實無所謂堅持不堅持,這是一個習慣了。」
她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手機,沒有任何電子產品。
關於讀書的意義,她講得很好:
讀書的「用」,不在眼前,不在當下。
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潤萬物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那種清新、新鮮、水靈時的生機勃勃,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
它是一種無形之用,是一種潛移默化,它能融進你的血液、精神、行動之中,悄悄地對你的生活、環境發生作用,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讓孩子愛上讀書,家長首先要營造讀書的氛圍。
在家裡開闢一處讀書角或者放置一張「學習大桌」,一家人圍在一起,關掉所有的電子設備,把身心交給書。
也像董卿一樣每天讀上一小時,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享受有書陪伴的日子。
勞動的苦
之前看過的一則報導,讓人氣憤又無語。
48歲的大衛,同濟大學畢業後拿到國外名校碩士學位。
這樣一位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學成回國後,一直不工作,靠老媽給一點生活費苟活。
他82歲的老母親,有尿毒症,每月3500塊退休金,光醫療費每月就要花2000多,養活自己和兒子,深感力不從心。
面對今天的局面,大衛的媽媽懊悔不已:
「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千辛萬苦把兒子培養成了「高端低能」,大衛媽媽心碎一地。
在孩子小的時候,當他嘗試著自己動手做一些事情或家務時,想想這樣的話你是否對孩子說過:
「小孩子懂什麼,放著我來。」
「別瞎摻和,一邊呆著去。」
......
慢慢地,孩子動手的積極性沒了,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別人的照顧,最壞的情況是像大衛一樣,長成巨嬰。
在很多父母的意識裡,做家務會耽誤孩子的學習,這是真的嗎?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顛覆性的認知。
他們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家庭鼓勵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在自己的勞動中創造自己並理解勞動的美。
真正厲害的孩子,絕不是唯成績取勝,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也不輸於常人。
失敗的苦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一期節目中,張含韻的關注度倒數第一。
但她很坦然,說自己的老本總會吃完,參加過那麼多比賽,從來沒拿過第一名,但這不重要。
言談舉止間,讓人看到了一位智睿女性成熟的輸贏觀。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努力,要成功,要爭取第一名,但很少告訴他,你可能會失敗,失敗很苦,但爬不起來的人生更苦。
要知道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失敗才是人生常態。
只有在失敗中吸取經驗,得到教訓,才能更快速地成長。
所以,教孩子樹立正確的輸贏觀,要先教他樹立正確的失敗觀。
能吃得失敗的「苦」,還能保持永遠追求勝利的精神,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強者。
教養的苦
去年,有個男孩在圖書館大聲讀書,全然不顧對別人的打擾。
工作人員上前禮貌勸阻,男孩竟然指著工作人員的鼻子罵:「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這時,男孩的媽媽過來了,沒有一句道歉的話,只告訴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
無論你是什麼學歷,穿了多華貴的衣服,取得了多大成就,但若沒公德心,沒禮貌,一張嘴滿是汙言穢語,誰也不願意跟你打交道。
我們總說,窮養、富養都比不過教養。
讓孩子擁有良好教養的過程,其實並不輕鬆。
他要克制任性和衝動,比如不能打人、罵人。
他要學會忍耐,比如不能插隊、闖紅燈。
他要學會禮貌用語,得體使用,比如對別人說「謝謝」「對不起」。
他要具有同理心,比如不嘲笑他人。
......
家長要清醒地認識到,教養的過程很苦,但肆無忌憚的人生更苦。
還記得某位藝人不配合安檢,在機場大罵工作人員並在微博上曝光工作人員證件照的事情嗎?
這次事件對她的音樂事業造成了很大影響,錄製好的節目全部被剪,現在她幾乎銷聲匿跡了......
所以父母要記得,寧願讓孩子現在吃些這方面的苦,也不要讓他長大因沒教養而吃到更多的苦頭。
離別的苦
每年的九月開學季,對於要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不是那麼快樂。
頭一天還在家裡被爸爸媽媽呵護,被爺爺奶奶寵愛,怎麼突然就要被送到一個叫「幼兒園」的地方。
老師很好,但他們不是爸爸媽媽;同學很多,但都不太熟。
他還要自己吃飯、上廁所、穿衣服......
相信經歷了這段離別的「苦」,小小的他,會更加懂得相聚的珍貴,並學會自我成長。
人生註定要經歷各種離散,長大遠行,寵物死去,親人離世。
而孩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直到工作成家,他的每一步都在離我們更遠。
請告訴孩子,離別也是生活的常態,因為有離別所以要珍惜當下,因為有離別所以要強大自己。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
父母子女之間就像放風箏,要想他飛向更高遠的天空,就要捨得剪斷手中的線。
要想孩子真正獨立成長,就要捨得讓他多些磨練,多吃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