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許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人世間變化無常,父母無法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沒有辦法一直為孩子遮風擋雨。
真正的愛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吃苦,這樣他才能獨自面對未來的風霜雨露。
1 獨立的苦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的刷屏故事「番茄炒蛋」嗎?
一個初到美國的留學生,想要做番茄炒蛋招待自己的同學。
然而他既不知道怎麼打雞蛋,也不會切番茄,更不知道炒菜是先放雞蛋還是番茄。
於是他發語音向國內的媽媽求助,媽媽趕忙發了語音指導,但是男生還是不明白。
沒有辦法,媽媽只好自己親身示範一次,錄成視頻發給了兒子。
在母親詳細的指導下,男生終於完成了那道最普通最基本的中國傳統美食,並且得到了同學們的稱讚。
直到視頻最後,男生才意識到媽媽是凌晨4點鐘起床給他示範了如何做番茄炒蛋。
很多人被視頻感動,稱讚道: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但更多人看到的是男生的不獨立,都是可以結婚生子的年齡了,遇到這麼點小事,首先想到的竟然「找媽媽」,妥妥的媽寶。
現在上小學的小朋友都知道,有啥不懂可以問百度,在國外可以問google,怎麼就非得弄到大半夜讓媽媽起床親自示範了。
有人心疼視頻中的媽媽,不可否認她的一片愛子之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造成如今局面的也是他們。
孩子在身邊的時候,沒有教會孩子獨立,等到孩子走遠了,就不得不吃「不獨立」的苦。
清華大學社科院院長彭凱平說:
真正的教養不是在溫室裡栽培植物,而是幫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時教會他們獨自面對世界。
但父母往往愛子心切,常常說:你只管學習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擔心。
於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著想,這並不能說錯,但父母能養孩子一輩子嗎?
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會孩子獨立,讓他有能力、有勇氣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這樣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這樣強有力的後盾,孩子也可以沿著原本的生活軌道,繼續前行。
2 堅持的苦
「三分鐘熱度」是大人常有的一個狀態,孩子亦是如此。
不管我們做任何事,都有一個激情褪去的過程。
當興趣漸淡時,只有靠毅力才能堅持下去。
熬過了堅持的苦,才能收穫成功的甜,堅持的「苦」,一定要讓孩子吃。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個真人秀節目,覺得很好,叫《妻子的浪漫旅行》。
很喜歡裡面的吉娜,她是郎朗的妻子,同時她也是一名鋼琴家。
節目中播放了一段小女孩彈鋼琴的視頻,這個視頻中的女孩正是吉娜。
據吉娜自己說,她在四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琴了。 吉娜的父母對吉娜要求很嚴格,所以在七歲的時候,父母便要求吉娜每天必須堅持練琴3個小時。
7歲的吉娜也是個孩子,對外面的世界也有好奇心,也很想出去玩。但是吉娜知道,只要不堅持練琴,就會退步,她不想退步。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吉娜的父母沒有要求吉娜堅持練琴,那麼在樂壇上就會少一位出色的鋼琴師。
在每次與惰性抗爭後,變得更加自律,這就是堅持的意義。
讓孩子吃堅持的「苦」,並不是為了讓他飽受磨難,而是讓他感受自己與成功賽跑的過程。
3 讀書的苦
端午回程遇到一個老鄉,聊了幾句,知道他剛剛結束高考。
問他,感覺考得怎麼樣?他說,比去年好太多了。
去年也是這個時候,他結束了高考,但分數隻夠去個職業技術學院,父母說讓他去復讀,他不肯。
反而跟著一幫同學去打工,本來心裡也沒多大期望,只想著能在9月份開學前,掙個學費。
但沒想到會那麼少,他們每天辛苦做工,一個月才能掙1000元,雖然包食宿,但住宿環境很糟糕,總是有一股若有若無的尿味。
沒幾天,一起來的同學有好幾個就灰溜溜地跑回去了,他當時想著爭一口氣,覺得自己還能堅持。
一個月後,要發工資了,工廠卻跟他們說,要壓一個月再發,他瞬間崩潰了。
適時父母再次說起讓他復讀,他就回去了,可復讀並不容易,但再苦也沒有當時打工苦。
他說: 「讀書是苦,但是是有尊嚴的苦,打工的時候,常常覺得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幹活的機器。」
這一年,他每天早5點半就起床,晚上12點半睡,整整堅持了365天,做完的試卷有一米高。
年少輕狂,總覺得讀書是這個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過那個年齡段才意識到,讀書是世上最好走的路。
前幾天看北大、清華的招生宣傳片,內心觸動很深。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訴當年那個覺得讀書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個更好的學校,這真得不一樣。
孩子無知,但父母是過來人。
在孩子想偷懶的時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棄的時候,鼓勵他一下,總有一天,他會感謝今天為讀書吃的苦。
北宋詩人林逋說過:
「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比安逸。」
在該吃苦的時候吃夠了苦,以後的日子才會獲得甘甜。
如果現在不讓孩子吃苦,那麼現實會讓孩子吃更多的苦。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世間也沒有白吃的苦,每一口都有用。
做一個聰明的父母,狠心一點,明智一點,才能讓孩子過上更有韌勁的人生!
為了孩子的未來,就放手讓他去成長吧!
愛,一定要懂得分寸,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