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本報曾報導過,一男子雙眼眼皮難以睜開,最後診斷為患了重症肌無力。昨天,記者又遇到了一位右眼眼皮總是難以睜開的女性患者。
她看了多家醫院的眼科,都難以明確病因,直到最近頭疼欲裂,送入醫院急救,才查出竟是患了顱內動脈瘤,壓迫了眼睛的一處神經。她顱內的動脈瘤破裂,血水積在了腦子裡。
據了解,顱內動脈瘤十分兇險,被稱為「顱內的定時炸彈」。一旦瘤體破裂,不及時救治的話,死亡率和致殘率都極高,大約只有10%-20%的患者能恢復正常。
發病:
腦袋疼得像要炸開
患者姓潘,今年73歲。幾個月前,她發現自己的右眼眼皮好像有些不大「給力」,睜起來挺困難。起初沒在意,但是卻越來越嚴重。
於是,她便到醫院掛了一個眼科的專家號,可是醫生始終無法確定究竟是患了啥病。此後,眼皮睜起來越來越困難,但是病因始終無法明確。這讓老人心裡一直隱隱感到不安。
直到5月底的一天,老人正在家中,突然感到一陣頭暈,而後便是爆炸式的頭痛,整個腦袋痛得好似就要裂開一般。同時,還伴有嘔吐噁心。
老人的症狀將家人全嚇壞了,趕緊將她送到蘇北醫院急救。急診醫生根據症狀初步判斷是顱內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立即將老人轉入神經外科。
診斷:
黃豆大小的「定時炸彈」
該科室專家甄勇博士一邊為其做對症治療,一邊做造影檢查,發現老人是顱內的後交通動脈在血管交叉處長了一個小瘤子,僅有四五毫米大小,如黃豆一般,即顱內動脈瘤。
顧名思義,顱內動脈瘤就是在動脈血管上長了一個瘤子,動脈裡的血液會不斷地衝進瘤內,瘤體在不斷長大的同時,其表皮會越來越薄。據了解,顱內動脈瘤往往都很小,2釐米以上即是大型腫瘤了。
「別看它小,卻極為兇險,我們將它稱為顱內的定時炸彈。一旦瘤體最薄的部位發生破裂,血液衝出,約1/3的患者在就診前就會死亡。」甄勇說。
幸運的是,潘老太的顱內動脈瘤破裂口很小,血液流出一部分後,因血液凝固機理,裂口又堵上了。但是,這只是暫時的。「隨時還會再破裂,二次出血的死亡率能達80%以上。」6月1日上午,醫生為老人實施了微創手術。
手術:
5根金屬絲將瘤體填滿
甄勇說,如果是開放手術,將顱骨打開,「用一種特殊的小夾子,將動脈瘤一夾,讓血不再流出來。」但是創傷較大。微創手術說來就神奇多了。
他從患者的大腿,將一根導管經皮穿刺進入患者體內的動脈,然後一直通到顱內長有動脈瘤的動脈血管處。和開放手術不同,微創手術用來封堵血管裂口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金屬絲,它在導管裡是直的,但是出來後就變成一圈一圈。「我們將它送入到瘤體內,多放幾根,就會慢慢將瘤內填充滿,如此,血液就不會湧入到顱內了。」一共置入了5根金屬絲,才終於將整個動脈瘤填充滿。
但是,術後的第三天,老人突然又出現了意識不清、頭疼加重的症狀。「這是因為之前血水流入腦中,導致血管浸泡在血水中,容易出現血管痙攣和腦積水,這也是該病的一大風險。」甄勇說。
顱內動脈瘤的患者僅有1/3能經治療得以存活,然而,還會有一部分人會存在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即是受此影響。幸而,經腰椎穿刺等多種方法引流,將腦中的積水逐漸排出後,術後的第10天,老人逐漸清醒,並脫離了危險期。
提醒:
發病前常無症狀,應定期檢查
甄勇告訴記者,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很高,人群中約2%都會患有該病。不過,僅有萬分之一的動脈瘤會發生像潘老太一樣的破裂。在不發生破裂時,該病沒有什麼風險。但是,目前尚無法明確究竟是何原因會導致瘤體的破裂。
目前,對於顱內動脈瘤的具體發病原因,也沒有明確定論。已知的是,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一定聯繫,尤其是和吸菸有著必然聯繫。高血壓、糖尿病也會增加它的發病率。
另外,甄勇也建議,如果家族裡有這方面的病史,最好去醫院做篩查。
「顱內動脈瘤的另一可怕地方,在於它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像潘老太出現眼皮睜不開,已經是極少的了。個別患者還會有頭疼、嘔吐的症狀。」他說,發病前無明顯症狀,發病後致死致殘率極高,因此,定期做CT、磁共振是能及早發現該病的最好方式。
記者 蘇揚
作者:蘇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