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東」是生活中極常用的詞彙。這個再普通不過的詞彙背後隱藏著深厚的禮儀文化。
東,當然是和「西」相對的概念。「做東」是指主人站在或坐在東邊。與之相應,就會有人要站在或坐在西邊,這人毋庸置疑就是賓客。東、西都是指建築中堂上的位置。
堂東、西、北三面皆是牆,朝南敞開,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堂下為庭院,堂南與庭之間有兩個臺階,東面的稱阼階,西面的稱西階。在一般的主賓交往過程中,賓來到主人家要站在大門西邊面朝東,主人出大門,站在東邊面朝西迎賓。然後主賓相揖,進大門。主人走庭東路,賓走庭西的路,這就是所謂的分庭伉禮。然後,主人由阼階升堂,站在堂東側面朝西;賓右西階升堂,站在堂西側與主人相對的位置,面朝東。
主東賓西,這樣的位置安排在禮中是固定的。久而久之,東與西這自然的空間,便被注入了文化內涵。東即指主人,西即指賓。如佃戶稱佃主為「東家」,而「東家」則稱其為「佃客」。這樣一種在西方血淋淋的剝削與被剝削關係,在中國卻是飽含著十足的人情味與敬意。他們之間不是主奴,或赤裸裸的僱傭被僱傭關係,而是一種主賓關係。在主賓關係上,傳統文化上對主人的要求是要充滿熱情(仁),對客的要求是要時時保持節制(義)。這兩方面的情感要素後被智慧的國人統稱為「客氣」。從佃客、東家這類稱謂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周扒皮半夜雞叫那樣的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再如,以前家中若為孩子聘請老師,那老師的代稱為「西席」。這個稱謂也告訴我們,老師在學生家中是要當做貴賓招待的。今天我們常說的房東,也是與租客相對的一個詞。可見,東、西蘊含主賓文化意涵後,其生命力是何等的強大。它已經稱為國人潛意識中的文化因子。但若不明白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恐怕未必能扮演好各種「東」或「西」的角色。
這就是「做東」為何是做主人的由來。當然,後來隨著建築的空間格局的變化,主人就不一定要站或坐在東面了。但人們仍習慣說「做東」,可見它已與實際空間位置剝離開來,而具有了純粹的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