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8月17日播出):點擊觀看視頻>>>
齊寶力高
齊寶力高在講解馬頭琴
草原上迴蕩起悠揚的琴聲
在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蘇和的牧羊少年,他有一匹心愛的白馬。在一次賽馬會上,白馬奪得了第一名。貪心的王爺看著眼紅,就搶走了小白馬。白馬思念主人蘇和,一天找到機會脫韁而逃,卻不幸被王爺的毒箭射殺。傷心的蘇和用死去的白馬做了一個馬頭琴。從此,馬頭琴那如泣如訴的樂曲就在草原上空迴蕩了千百年。
馬頭琴在蒙語裡稱為莫林胡爾,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故名「奚胡」或「胡琴」。一千多年來,馬頭琴已經成為蒙古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
蒙古人把這個馬頭琴看成是一個神的樂器,你比如說我小的時候牛羊得了病了,我們科爾沁他請來了最有名的拉馬頭琴的人,在草原上的井的旁邊弄一個高高的桌子,桌子上面鋪著紅地毯,上面那個民間藝人上去以後就拉起馬頭琴。還有就是你進人家家裡頭的時候,你馬頭琴不能是這樣進去,一定要人家家裡進去的時候,這樣進。完了放在那個佛爺的那個位置上,所以蒙古民族裡邊現在馬頭琴演變成了一種精神。
馬頭琴的琴杆用梨木、紅木製成,音箱呈梯形,兩面蒙馬皮、牛皮或羊皮,並繪有圖案,兩側開有出音孔,琴弦用兩束馬尾,琴弓用藤條作杆拴馬尾製作而成。
它的這個看起來弦是一根弦,實際上是你看這麼多弦,實際上樂器都是一根弦,所以它都是這種振動。可是馬頭琴不是,馬頭琴是你演奏的時候我肉眼是看不出來的,你如果是看機器裡頭它是人的心臟一樣。
馬頭琴特殊的構造使它音域寬廣,音色渾厚而深沉,極具感染力,或激昂振奮,或如泣如訴。但是相對於其他樂器來說,馬頭琴的演奏難度更大。
難度是馬頭琴就是,一個是它的弦是很粗的,它一個是從這兒演奏的。你看看這個地方,都是弓子拿的,變成這麼大的繭子。我這個手都變了,你看這兒都歪了,這個手和這個手是兩碼事,你看這個手這麼粗,這個都變成這麼細,為啥呢?它每天都這樣這樣,還有個勁,我如果是這個手我打人的話,絕對是我的全部力量都到那,就是咔碴一下,一般人受不了的。我如果把你這麼抓住,你想跑不可能,所以沒有力氣,是馬頭琴拉不好的。它不像其他,十個二胡也頂不上這麼一個馬頭琴,那使勁,那弓子,所以這個馬頭琴演奏,身體不好他演奏不了。
齊寶力高1944年出生於美麗的科爾沁草原,從小就表現出了很高的音樂天賦。13歲時進入內蒙古民族劇團,跟隨馬頭琴演奏家桑都愣學習。他對傳統的馬頭琴進行了三次改造,把定音鼓的皮先後改為蟒皮、梧桐木面和松木面,經過改造的馬頭琴音質音色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極具穿透力。
我感覺到馬頭琴是大自然裡邊來的,它是遊牧民族的人們創作的,在實踐當中,可是它的聲音為什麼能感人呢?我總感覺到嬰兒在他媽肚子裡剛出來的時候,那個哭的那個聲音在它裡邊,所以人們一聽絕對感動,我是總感覺到馬頭琴的聲音就跟別的琴就不一樣。還有一個不管它改成是木頭的,還是改成什麼,弦不能改,弦你一定要馬尾制弦法。你如果把那個弦改的了話,就等於就是馬頭琴存在不存在都無所謂,所以我這麼多年我就改革,琴體上怎麼改革,演奏法怎麼改革都可以改,但是弦不能改,弦改了以後就等於是整個完了。
1986年,齊寶力高集中了一批馬頭琴演奏者,成立了名為「野馬」的樂團,使馬頭琴從一人獨奏變為了群體演奏。2001年8月在呼和浩特舉辦的國際馬頭琴藝術節上,齊寶力高率領1000多人演奏《萬馬奔騰》,打破金氏世界紀錄;2005年8月,當這首氣勢磅礴的樂曲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奏響時,深深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觀眾。
我演奏馬頭琴的時候,五分鐘以後我也忘了,我在東京演奏,還是在北京, 還是在法國呢?一個藝術家首先自己感動,這個樂器也感動了我,反正是我現在變成馬頭琴,我們倆是一個身體一樣了。
齊寶力高的家裡收藏著上百把馬頭琴,他對這些馬頭琴有著非常特殊的感情。
馬頭琴在我的眼睛裡它已經不是一個琴,而是它是一個人,它是個神,對我來說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它是我的老師。我這輩子我演奏它,如果我下一輩子我還得演奏它,我都離不開。
責編:張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