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後習題的有效利用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內容、結構、理念等方面,更加與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契合,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部編小學語文的課後習題亦是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習慣、認知規律精心編制而成的,有利於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掌握、對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對於教學起著切實的輔助作用。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為例,淺析課後習題的有效利用。
部編語文教材的課後習題是明確教學目標的依據之一,其中既突出體現了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及關鍵核心問題,又將語文要素分解細化體現出來,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鞏固知識、拓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導學生有效閱讀、促進思維發展、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
課後習題是與本課的教學指向緊密相連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課後習題的特點,確定核心教學目標,以促進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質量。
如《秋天》一課的習題訓練要求是「數一數,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教師就可以把它作為教學目標,引領學生進行閱讀。或如《青蛙寫詩》的習題中說:「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這個問題屬於提取信息方面的練習,課後習題這樣設置,明確了教學目標,進而達到引領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效果。
再如《雨點兒》這篇課文,課後誦讀要求為「分角色朗讀課文」,此要求鍛鍊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中大、小雨點兒不同角色的理解,增加了朗讀訓練的趣味性,更好地滿足了小學生喜歡「扮演遊戲」的興趣心理要求,能夠在提高學生朗讀積極性同時,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把課後習題的內容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使得學生與教師可以緊緊圍繞朗讀訓練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有助於語文要素的落實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提出的問題過於瑣碎拉扯,必然無法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教學質量也會不盡如人意。對此,教師可以借用課後習題提出核心問題,以達到提綱挈領的閱讀教學目標。如《大還是小》的課後練習題:「你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很小?」《項鍊》的課後習題 :「說一說大海的項鍊是什麼」等。這樣的課後習題,提出了本課的核心問題,如果教師借用此類問題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則會有助於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後,教師就可以拋出這種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多讀書、會讀書,養成在讀書過程中進行思考的良好閱讀習慣,引領學生從中讀出自己的多元理解,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質量和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低年段學生學習語言主要依靠背誦、積累與模仿,低段課文語言,大多簡單反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適合模仿,是學生學習說話能力、提高表達能力很好的範式,部編教材課後練習題中出現了多種仿寫的練習:有學習規範的語言表達,有學習更具體、多樣化的表達,有發散列舉、歸納總結的表達等等。通過具體的練習題,學生在不斷的模仿與借鑑中,習得更準確、具體、生動的語言範式,從而整體提高語文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習題引導學生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語言文學的魅力。如《四季》的課後練習題「你喜歡哪個季節?仿照課文說一說」,這裡是在學生學習字詞、了解各季節特有事物甚至對文章已經熟讀成誦之後的練習,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支架,引領學生一步步走,最終達到以文章句式為依託,以實際生活為階梯,逐步積累文章的語言範式,進而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課後習題出發,把握好語文要素,力圖指向學生語言的建構與思維的發展,組織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特殊結構的詞語、句式的仿說仿寫,引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活動,拉近學生實際生活與語言運用的關係,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練習與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更多路徑,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突顯編者意圖的課後練習承載了太多的意義,它們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凝聚著文本的教學價值,暗示著文本的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工作的燈塔,也是學生語言實踐的園地。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研讀課後習題,對其中蘊含的語文要素瞭然於胸,並以此為抓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調整、靈活處理和優化組合,落實語文要素,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促使學生螺旋上升夯實語言基礎,形成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