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00所頂尖商學院院長的戰略思考: 變局中如何培養未來商界領袖?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線下參會嘉賓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對全球來說,2020年是充滿變局的一年。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全球商業活動暫停,導致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西方世界社會動蕩,超過了1968年以來的任何時期,地緣政治不穩,為21世紀以來最甚。

同時,新技術和數位化是過去20年全球管理領域中最顯著的變化。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物聯網、納米技術等正在顛覆以往傳統行業,深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在大西洋的海邊衝浪,如果你站在5-10米高的海浪面前不動,這個浪會把你卷得很遠,後果會很慘。而如果你鑽到浪的肚子裡,會發現裡面風平浪靜。」「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的圓桌討論環節,東道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方若以衝浪為例談到:「我想,即使在現在,動蕩的世界中也有相對平靜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你是可以思考戰略的。」

那麼,在宏觀環境和技術的變局中,我們應如何思考商學院的變革與創新戰略,從而抓住變革機遇,成功引領未來?

10月21日-23日,跨越10個時區的全球近400家商學院院長齊聚「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記者現場了解到,在「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的主論壇和四個分論壇上,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三十餘位商學院院長,圍繞「變局與引領」的主題,深度探討商學院在動蕩和持續變化的環境下如何引領企業和商業教育的未來發展。

未來領導者的核心特質

今天的商業領袖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面對更多的挑戰和機遇,都需要用更快的速度和更準確的決策帶領企業實現一個又一個跨越。

「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在線上演講中,美國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院長Raghu Sundaram感慨,科技的變化、經濟全球化、地緣政治和人口流動累積了變局:「面對持續的變局,我們需要換個角度問一個更加積極主動的問題——如何預判這些未來變化?如何抓住變局中的機會並且引領創新?」

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認為,變局中我們所需要的新型領導者與過往的「英雄式」領導者不再一樣,而是要必須開誠布公,必須虛懷若谷,必須要有承諾。「這就不僅需要領導者們能夠坦誠自身的局限,從而爭取更多支持,還要成為一名『首席解釋官』,以化繁為簡的方式獲得更多人的支持。企業目標在注重股東利益的同時還應注重社會效益最大化。」

瑞士IMD商學院校長Jean-Francois Manzoni則表示,未來成功的領袖應擁有四個關鍵特質:一是具有戰略眼光,二是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三是能夠自律,四是終身學習者,不斷在職業進階過程中學習。而商學院則要教會商業領袖們好奇心和謙虛。」不是說告訴他們說要謙虛,而是要幫助商業領導者們明白,他們懂的到底有多少,以及未來可學的有多多。」Manzoni解釋到。

在莫斯科SKOLKOVO管理學院校長Andrei Sharonov看來,變局中領袖們應該具備持續自我發展的能力,一方面做強核心能力,同時獲取新的能力。這才能夠讓他們在變局中臨危不亂。「為了實現以上的這些點,需要一系列的技能組合,諸如靈活性、快速推進能力、自我認同等,」Sharonov解釋到,擁有整體的世界觀,從全局審時度勢,是當代領袖的重要特質。

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校的院長Rishikesha T.Krishnan則提醒商業領袖在面對變局時要做好風險評估工作,管理好自身業務的持續性。他告誡管理者們,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數據和真實事件上,實事求是。不能遵照思維定勢,先入為主的方式進行假設,而是要能夠通過不同方式來審視未來,做好未雨綢繆的應對工作。

思維模式變革存在於不同維度。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管理大學校長Kozhakhmetov Assylbek看來,思維模式上的變化不僅集中在專業領域,也存在於生活層面。「企業家精神的思維模式需要創造力、領導力、責任心,這是關鍵且具有戰略意義的。」他補充說:「我們要看一下如何能夠獲得幸福、如何能夠獲得愛,把時間花在對的人上面,這其實就是代表的生活上的思維模式。」

商學院面臨的變局與挑戰

商科教育的目標,就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培養輸出商科人才,從而滿足商業界的需求。那麼在變局中,學生通過商學院的課程能夠學到什麼?商學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引領未來的優秀商界領袖?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葉強看來,對於商科學生尤其是本科生來說,首先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第二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是獲取知識。「從我們的教學來說,傳統都基本只是關注第三點——獲取知識。但是,更重要的是提升能力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這兩個更加重要。」

在韓國高麗大學商學院院長Jae Wook Kim看來,商學院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就是幫助企業管理者和商界領袖解決問題,面對技術的高速變革,商學院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和技術的發展趨勢,引導他們將技術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不僅要教會他們為自身提供價值,還要讓他們學會跟其他人通力合作,為社會提供價值。」

義大利博科尼大學校長Gianmario Verona坦言,無論是否有疫情,當今社會都面臨兩大顛覆性的力量——一是數字型轉型,二是可持續發展。他的觀點是,科學研究不應該是分離式的,高等教育的未來應更加強調線上和線下教學的融合。各學科要更多地相互交織,經濟、科學、金融、藥學等學科都應融合在一起。

關鍵是,如何把人工智慧等科技融入到商學院教育中,是所有商學院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指出,科技更深層次地改變了我們的管理方式,因此商學院的核心課程也應該考慮隨之改變。「我們看到,現在有些商學院的做法是把管理課程和科技課程放在一起來教,但是我覺得這並不夠。我們希望能夠真正把科技和管理有機結合起來,而不是把這兩個課程放在一起就夠了。科技如何改變管理學科?我們在每個課程設計上要對這一點進行深入探討。」白重恩說。

科技改變管理理念的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傳統的教學方式。新冠疫情爆發後,為避免疫情在校園的傳播,線上課程開始在全球高校中得到普及。法國ESCP商學院校長Frank Bournois認為,商學院其實是扮演了連接現在和未來市場的關鍵一環。雖然數位化教育的成本更低、參與更加便利,但將教育百分之百移到線上,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吸引到全球頂尖學生,讓他們學習到未來所需的技能,包括去大公司進行資源分享和合作。我們認為需要維持一定的線下教學和交流,才能夠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果。」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Andrew K.Rose則認為,雖然近年來在基本的商學院管理教學上發生了很多改變,但是商學院的基本發展理念並沒有發生變化。面對當下發生的全球變局,商學院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應該保持不變。

「教育得益於科技能夠更加個性化、更加協作、更加體驗式,這三個是主要的特性,也就是教育通過科技能夠獲得的三大屬性。」西班牙IE大學校長Santiago Iñiguez de Onzoño談到,流動式的學習,混合培養模式能夠為我們輸出具有大局觀和世界觀的經理人。他建議,將傳授人文理念的人文學科納入到核心商科的課程中,並把握當下發展趨勢,開發終身學習教育。

變局中的新趨勢:可持續發展

「這是一個VUCA的世界——V代表變化和波動,U代表不確定性,C代表複雜性,A代表模糊性。商學院應該彼此合作,來教育培養人才和領導,讓他們具有強有力的社會責任心,在全球範圍內幫助社會解決問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院長陸軍呼籲,商學院要不斷開放、相互學習,敞開懷抱擁抱彼此的最佳實踐。「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現在面對的世界是如此複雜、不確定,就裹足不前。恰恰相反,應當尋找共識,只有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

當前,可持續發展正成為全球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維度,與產品質量同等重要。作為商學院,更高層次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商業領袖,從而有效應對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糧食安全、能源轉型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戰。

在本次討論中,全球商學院院長們形成共識,那就是商學院教育不應該只是教導學生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而是要實現一個更平衡的目標——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南非開普敦大學商學院的院長Catherine Duggan談到一個例子:「在世界範圍內很多地方有貧窮的人民,我們的學生想知道如何在這些貧困的地方為他們增加收入?但是我卻在講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的問題,所以學生覺得非常驚訝。如果你想給這些貧困人民帶來最好的就業機會,很多時候是以犧牲可持續發展為代價的,就是你要砍掉現在的這些樹,帶來更多的碳排放,所以學生就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衝突性的問題。所以課堂中的討論就是幫助學生去了解這個貧困和可持續發展的聯繫,學生畢業後不一定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他們的商務模式中,需要他們自己思考如何去解決社會中的產生的新問題,我們應該給學生方法,幫助他們去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去了解兩個看似矛盾的話題之間的關係,並試圖找到解決方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Fiona Devine表示,雖然全球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但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仍然是非常強盛。跨國教育持續增長,作為商學院要一以貫之滿足學生對新技能的要求,擁抱後疫情時代,打造自身的強硬實力。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馮耕中以本校國際化合作為樣本,歸納了國內商學院邁向國際的三個階段:「最開始是國際化1.0時代,那主要是我們向海外的大學學習。接著是在國際化2.0時代,就是從2001年到2017年,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鼓勵高校的老師和學生跟頂尖高校展開合作,包括在頂級期刊上進行論文的發表等等,這是我們建立國際合作計劃的階段。等到2018年之後,我覺得是在國際化3.0階段,在這樣的階段其實就是在嘗試開展多元化的國際合作。」

可持續發展教育被列為芬蘭阿爾託大學四大支柱之一,是其未來四年重點關注的領域。芬蘭阿爾託大學商學院院長Timo Korkeamäki介紹,教師會和商界進行合作,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實踐內容進行教學。「我們也在積極尋找國外的最佳實踐,希望能夠將其納入到我們的教學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方若則在發言中呼籲,商學院可以從四個領域加強合作。一是有向外開放的心態,一直保持相互聯絡和合作;二是全球商業對於未來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球化仍然是主題;三是商學院要能夠培養未來的商界領袖,需要提供更創新的教育課程,使商界領袖更好地準備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四是全球商界必須接受合作來改進共識。「對商學院來說我們能夠做到,也正逢其時,商學院應該不斷推動社會更加互聯和開放。」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交大安泰攜手全球195所商學院發布《上海聯合宣言》推動國際交流
    如今,國際環境多變,如何加強商學院國際合作,培養多變環境下的商業領袖?10月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辦的「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家頂尖商學院的院長們籤署並聯手發布《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海聯合宣言》,以推動商學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 北大光華國際院長論壇:「變局之下,商學教育的轉型之路」圓滿舉辦
    9月25日晚,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來自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的八所頂尖商學院共同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變局之下,商學教育的轉型之路」的在線論壇。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致辭並擔任論壇主持人。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在線接入,共同聆聽了此次教育論壇。
  • 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院長: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10年前爆發的商業信任危機,也讓商學院背上了缺乏責任教育和倫理底線的罵名。另有專家認為商學院教育已經過度擴張,未來很多學院註定被淘汰,「顛覆商學院」的呼聲也甚囂塵上。鑑於此,哈佛、沃頓等全球頂尖商學院都在尋求變革與創新,聲稱要為全球培養出解決人類難題的未來領袖。和企業一樣,商學院的創新和發展依賴出色的戰略和嚴謹的執行,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院長擁有傑出的領導力。
  • 維基百科創始人鼓勵未來商界領袖
    威爾斯先生告訴霍特國際商學院的學生,他的成功源於最初的多次失敗。吉米•威爾斯憶述:「我這一路是從失敗中走過來的。對於我的很多項目,我本應該更早一些放棄的。」威爾斯先生也談到了他的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未來發展戰略,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他補充:「我們認為,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大程度的多樣性。」
  • 全球頂尖商學院INSEAD(英思雅德)任命新院長
    Jain)  (2010年9月16日,法國楓丹白露、新加坡、阿布達比訊)全球頂尖商學院INSEAD(英思雅德)今天宣布任命迪帕克詹恩(Dipak C. Jain)為其新一任院長。迪帕克詹恩現為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他將接替法蘭克布朗(J.
  • 啟航新時代——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厚益高等教育研究院戰略合作項目發布
    2019年3月1日,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與厚益高等教育研究院戰略合作項目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行。後EMBA創辦人、世界科技創新論壇發起人、厚益高等教育研究院創辦人兼執行院長崔巍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戰略學教授、「引領未來商業領袖項目」學術主任馬涓教授代表合作雙方共同發布了項目。
  • 香港大學-北京大學EMBA課程,強強聯手培養商界領袖
    香港2020年11月20日 /美通社/ --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推進,中國乃至全球商界比以往更看重華南,關注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史無前例的規模蘊藏了無限機遇,而核心城市之一香港亦成為本地企業走向國際或國際企業開拓內地市場的最佳門戶。
  • 全球195所商學院在滬聯手發布《上海聯合宣言》
    22日,正在上海舉辦的「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位頂尖商學院院長們籤署並聯手發布《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海聯合宣言》。  《上海聯合宣言》倡議:將堅定不移地推動商學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旨在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的研究,促進跨境知識共享;將與全球其他商學院分享國際合作的經驗和措施,以促進全球商科教育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長江商學院成立18周年院長寄語
    長江商學院成立十八周年 項兵院長寄語各位朋友、各位校友、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是長江商學院創辦18周年的日子。長江商學院創辦的初心是為中國的崛起與民族復興,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與擔當、人文關懷及創新能力的世界級企業家及商界領袖。取勢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過18年來的努力與探索,長江商學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院長:培養多變環境下的商業人才
    2020年10月21日至23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召開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IBSSC),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眾多中外商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變局與引領」為主題,共商世界多變環境下商學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積極探索學科發展新模式,促進全球商學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 《商界評論》2019年最佳企業家商學院排行榜
    學院介紹:長江商學院是國際管理教育協會(AACSB)和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成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工商管理碩士授予單位」(含EMBA和MBA),長江商學院成立以來,一直以「為中國和世界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人文關懷與社會擔當以及創新精神的商業領袖」為己任,致力於通過新視野、新思維、新格局
  • 復旦管院院長陸雄文:商界領袖要具備三大能力
    今年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三十周年,在市場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逐步成長成為各個行業的商業領袖,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奇蹟。而要成為真正的商界領袖,為同行所認同、為社會所敬仰,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看來,應該具備三大能力。
  • 重聚北京:牛津商界校友會酒會暨院長見面會
    ,我們非常榮幸邀請您來參加牛津商界校友會北京酒會暨賽德商學院院長彼得·圖法諾教授(Dean Peter Tufano)的見面會。今年是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成立21周年,在出訪中國的行程中,賽德商學院院長圖法諾教授將和大家一起慶祝牛津商界校友會北京分會(Oxford Business Alumni Network-Beijing Chapter)的成立,並分享牛津賽德的一些最新發展動向。
  • 中國MBA聯盟領袖年會暨商學院高峰論壇在西安開幕
    第十四屆中國MBA聯盟領袖年會暨商學院高峰論壇在西安開幕西部網訊(記者 肖陽熠)12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屆中國MBA聯盟領袖年會暨商學院高峰論壇在西安開幕,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
  • 三十多所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會聚鄭州
    中國經管學院、商學院院長齊聚2020大河財富中國論壇,縱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熱點話題。12月2日,記者從論壇組委會獲悉,近10位長江學者和國家傑出青年、30多所國內知名經濟學院的院長(校長)、60多所高校的參會代表等嘉賓已陸續前往鄭州,共赴本周六第十六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暨2020中國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論壇之約,建言中國發展與改革,把脈新中原成長律動。「高校使命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商學院的研究與教育更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
  • 中國在美留學生達37萬 五所美國頂尖商學院發聲歡迎中國學生赴美讀...
    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赴美留學人數再創新高,其中,中國學生接近37萬人,連續10年蟬聯美國最大國際生生源國。  美國商學院素來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金融時報》發布的2019全球排名前50所商學院中,有25所是美國商學院。在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所選擇專業中,商科繼續保持大熱專業地位,37萬中國留學生中有近20%的人選擇就讀商科。
  • 歐洲名校洛桑商學院&荷蘭商學院共設全球商業領導者DBA項目!
    為了給全球商界領袖提供一流的商學教育,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創業精神的新一代商界領袖,瑞士洛桑商學院(BSL)與荷蘭商學院(BSN)共同建立戰略合作,共設「全球商業領導者DBA項目」。
  • 大變局下的冷思考——魏江談商學院的使命與責任
    【編者按】日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教授為浙大EMBA教育中心2020級新生帶來了「院長第一課」。 魏江以《辦出「有意義」的商學院——兼論企業家的意義回歸》為主題,分別從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管理、商學院怎麼做以及企業家的精神四個方面,與新生們進行了分享。以下為魏江分享的整理稿。
  • 長江商學院MBA開放少量調劑名額,2021入學MBA還有可能!
    請簡單介紹長江商學院MBA項目長江MBA招生老師:長江商學院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資創辦於2002年,以培養新一代企業家為己任,經過近二十年發展,已經培養了一批商界領袖,並為中國企業進軍世界提供了新思維、新視野和新對策。
  • 中國MBA聯盟領袖年會暨商學院高峰論壇在西安開幕 現場發布《西安...
    12月12日,第十四屆中國MBA聯盟領袖年會暨商學院高峰論壇在西安開幕。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全國200多所高校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師生代表及知名企業家代表近千人出席會議,共商大變局之下中國MBA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