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院長: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2021-02-13 哈佛商業評論


近10年來,輿論對商學院教育的質疑愈演愈烈。明茨伯格等著名管理學家都指責MBA和EMBA教育過於看重理論,脫離現實。10年前爆發的商業信任危機,也讓商學院背上了缺乏責任教育和倫理底線的罵名。另有專家認為商學院教育已經過度擴張,未來很多學院註定被淘汰,「顛覆商學院」的呼聲也甚囂塵上。

鑑於此,哈佛、沃頓等全球頂尖商學院都在尋求變革與創新,聲稱要為全球培養出解決人類難題的未來領袖。和企業一樣,商學院的創新和發展依賴出色的戰略和嚴謹的執行,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院長擁有傑出的領導力。

在廣受關注的《MBA教育再思考》中,作者提出了商學院教育面臨的多項挑戰,其中,全球化難題位列第一——本土市場的飽和以及技術發展,讓更多企業選擇到海外開疆闢土,進行全球戰略布局。為了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並加快資源整合,這些企業須聘用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才進行跨文化管理。

而對於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來說,「全球化」 「多元化」 「跨文化」這些商學院要解決的教育難題,不僅是教育的治學之道,更是學院本身的發展戰略。

INSEAD是法語Institut Européen d'Administration des Affaires的縮寫,該學院由兩位供職於哈佛商學院的法國教授在1957年創辦,致力於培養擁有全球化意識以及多元文化背景的商業人才。和哈佛、斯坦福等北美頂尖大學的商學院不同,英士是一家獨立商學院,擁有更高的自主權,而且是全球唯一在亞洲(新加坡)、歐洲(法國楓丹白露)和中東(阿布達比)三處擁有獨立校區的商學院。在全球各地建立校區是商學院最昂貴,也是風險較大的一種運營方式,但這卻成為其獨特優勢。

近年來,英士在全球商學院排行榜的名次節節攀升,2016年首次登上《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全球MBA排行榜首位。申請這所「全球商學院」的MBA,你至少需要會三種語言,GMAT平均得分700分。在英士校區,你很難看到兩個膚色相同的人在一起討論問題,環境很像聯合國。而在課堂上,教授會將各種話題置於不同文化的語境下讓學生思考、交流,以便大家理解不同的思維模式。

為了將「全球化」徹底貫徹於治學之道,英士院長伊利安·米霍夫自上任以來常駐新加坡,學院中譯名也由過去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更名為「英士國際商學院」。2010年,英士在阿布達比開設校區,背後的戰略目的是進駐中東,並佔據通往非洲的入口。


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院長  伊利安·米霍夫

在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交談中,院長伊利安闡述了將多樣化和全球性納入商學院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數字革命為商業教育帶來的利與弊。

這位出生於保加利亞的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被西方媒體稱為有一幅「舊式電影明星的面孔」,年輕,儒雅,語速和緩。伊利安說招生不是他現階段的工作重點,他要做的是激活學校遍布全球的5萬名校友資源,打造一個讓學生可以終生學習的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其全球化的優勢。

HBR中文版:英士商學院的全球化特色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伊利安·米霍夫:我們的教學環境非常多元化和全球化。學生來自86個國家,這裡沒有所謂的「大多數」,學生不但能從課堂上學習知識,還可以互相學習。我們會刻意將不同國籍的人分到一個小組,比如英國人、中國人、印度人、以色列人等。通過讓大家合作完成項目,促進彼此之間的跨文化溝通,從而學會在不同文化間的團隊合作。

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來到這裡的學生都具有全球化的思維模式,他們都期待自己可以參與全球經濟,而不願將自己的發展僅僅局限在本國。

 

HBR中文版:英士的MBA學制為一年,很多人會擔憂不如兩年學到的東西紮實?

伊利安·米霍夫: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兩年制的學習時間加起來是14個月,這樣的學院通常周五不上課,實際授課時間是11個半月。算下來我們學時差不多。雖然是一年制,但英士周一到周五都上課,有時周末也有課。課堂中90%的材料都會覆蓋到,密集程度很高。當然,10個月的學習強度給學生和教師都帶來了挑戰,但也加速了學習的進程。

 

HBR中文版:作為唯一在全球擁有三個校區的獨立商學院,多校區管理會帶來什麼樣的挑戰?

伊利安·米霍夫:非常多。我們是在2000年開辦新加坡校區的,開辦之初最大的問題是確保新加坡校區不被視為「二等校區」,擁有和法國同等含金量的MBA學位。要做到這點,必須減緩招聘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一視同仁地選拔教職員工。確保新加坡的教師以及教學質量和法國等同。但現在已經不存在這種問題了,同理也適用於阿布達比校區。

75%英士的學生會在兩個校區學習,這也帶來許多後勤問題,比如是否能保障足夠的教室,想辦法維持兩個校區人數的相對平衡等。

 

HBR中文版:你希望英士的畢業生成長為怎樣的商業領袖?

伊利安·米霍夫:具有創業和創新精神,有很高的道德標準,擔負起社會責任。他們要對其他文化有敏銳的感知力,能夠在不同的商業和文化環境中運營企業。全球化不單指地理位置,還包括解決全球性的難題。我們很高興看到學生參與解決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


HBR中文版:如今的商業環境日益複雜,有人指責商學院教育脫離實際。可以談談英士在課程設計方面,根據當下商業環境進行的調整和變革嗎?

伊利安·米霍夫:商學院首先要構建的能力是知識體系。英士近年來不斷推出新課程,包括數字營銷、大數據分析、數字變革等,確保課程緊密聯繫實際。過去幾年,我們還大幅增加了創業課程,目前佔比超過了25%。英士校友中有很多創業名人,來自中國的傑出代表是土豆網的創始人王微。從培養領導者的角度來說,我們有個人領導力課程,導師會教授學生和他人合作、溝通和思考的技巧。

同時,英士可能是全球前10商學院中唯一有設計思維課程的,我們和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the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Pasadena)的教授合作,邀請他們來上4個月的課。大家在一個叫Garage(車庫)的空間上課,當然並非真的車庫,而是專門為創造和創新設計的環境。在設計、創新和創造商業模型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會互相激發靈感,設計師幫助學生在商業思考過程中加入設計思維;反之,設計師也會從商業模式的思考中獲益。

但是,你無法妄想讓學生掌握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因為時代在發展,昨天正確的知識,今天可能是錯的了。所以我們更重視培養他們的個性。個性能幫助你打造多樣化團隊,和具備不同技能的人通力合作,藉由團隊的努力解決問題。在現實中,工程師、設計師等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合作往往不順利。因此對我們來說,培養組建團隊和在團隊中溝通的能力最為重要。

HBR中文版:在職業發展上,根據美國一項調查:全球前20名的僱主中,英士校友佔比8%,超過了哈佛和沃頓商學院躍居首位。他們看中的是學生的哪些素質?

伊利安·米霍夫: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全球思維模式和參與全球經濟的意願。英士的學生很機動,在畢業後願意到不同的國家工作,這點和很多申請美國和英國大學的人不同,他們更願意留在那裡或者回到本國。

另外,我們的跨文化培訓很深入。小組合作時,有些國家間有政治或文化摩擦,比如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他們會對分組提出抗議,比如責問為什麼要在一個小組中花8小時完成我自己1小時就能做好的工作。但最後在畢業時他們會說這是在英士學習的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因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大家切實學會了跨文化合作。

HBR中文版:作為一家獨立商學院,缺乏大學的支持,是否會帶來教學內容和學院構架單一等問題,英士如何解決?

伊利安·米霍夫:獨立商學院給我們帶來的機會大於挑戰。我們比一般大學的商學院擁有更強的獨立決策能力。當然也有負面因素,比如我們沒辦法創建聯合課程,其他院校在解決環境問題的課程中,就可以邀請其他學院的環境科學專家來授課,我們就不行。但我們會嘗試通過和其他大學合作來補足這一缺失。在法國,我們加入了索邦大學聯盟(Sorbonne Universités),和其中5-6所大學展開合作。在中國,我們和清華經管院進行合作,藉助雙方優勢完善課程。

 

HBR中文版:在和中國大學的合作中,對他們的發展有何看法和建議?

伊利安·米霍夫: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商業教育需求旺盛。這也是為什麼多數中國商學院還聚焦於知識管理教育的原因,因為這對中國經濟來說很有必要。但是我覺得下一步應該開始著手提供管理的全球視角。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很多中國公司想要國際化,想要走出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需要花時間逐步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

 

HBR中文版: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聘用全球化的教授,英士在這方面有什麼經驗?

伊利安·米霍夫:大學最難的事就是吸引和留住頂尖教授,我們的做法是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研究環境。薪資當然重要,但別忘了多數學者進入學術領域的初心是實現自我價值,他們想做研究以及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在招聘時我們會強調英士在這方面的優勢,你可以和優秀的同事合作,深入高效地進行知識創造。當然充足的研究基金也非常重要。現在,英士在世界各地校友日益看到母校的潛力,會通過提供獎學金或者支持研究的方式,幫助英士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HBR中文版:數字革命在改變著一切,其中也包括教育。英士的數位化戰略是什麼?

伊利安·米霍夫:我認為數位化手段是教室的補充而非替代品。技術可以輔助我們強化課堂教學。比如我在上課時,會先講20分鐘材料,然後讓大家討論。現在有了數位化技術,可以把案例和材料做成視頻和網絡課程,讓學生在課前先看。課上直接進入討論,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

MOOCS等大規模網絡課程取代的是書籍,即被動的知識傳遞。但是當你在教室提問、辯論時,你在積極思考,自發學習。在分析教授和他人的回答,通過思考去解答問題時,你會真正培養起解決問題的框架,在頭腦中創造戰略。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能夠給予學生的最重要技能,他們在今天找工作需要這種能力,二三十年以後成為管理者也需要。

還有一點,網絡課程有時候會很無聊,但我們希望能創造出參與方式完全不同的課程。2014年,我們為微軟創造了定製化的網絡課程,迄今為止,該課程大概已經有8300名微軟參與者。MOOCS課程的完成率是8-10%,我們是85%,其中95%的參與者覺得學完後對工作有所幫助。所以,高課程參與度、定製化是我們的網課特色。

 

HBR中文版:你接下來5至10年的工作重點?

伊利安·米霍夫:我希望將英士打造成一個全球化的終生學習社區和網絡平臺,英士的校友藉此可以和學校聯繫。在不同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行業和職位選擇當下最合適的課程和能力繼續學習,通過網絡或者回到學校學都可以。讓大家更有生產力,更具影響力。

此外,我們很幸運地擁有5萬名遍布全球頂尖公司的校友,如果將他們的專長和知識帶回學校,會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很重要的影響力。

如果我們能激活這個網絡,其他諸如教學質量、研究質量、課程審核等都會更輕鬆出色,英士能做的事情也會更有意義。

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16年7月刊《商學院當務之急: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

編輯|馬雪梅xuemeima@hbrchina.org

相關焦點

  • INSEAD:歐洲商學院的自我變革與營銷
    2010年9月,當INSEAD(英士)宣布任命迪帕克·詹恩(Dipak C. Jain)為其新一任院長時,其學院營銷思路的變化,不言而喻。「學院最終選擇了我,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我不會法語。我覺得這麼做的確有點冒險。」迪帕克·詹恩近日來到北京,回顧接任INSEAD國際商學院院長的過程,他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 對話商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實踐能力的...
    傳統的案例教學,通常是教員開發的案例,讓學生來用,通過一個個經過提煉的場景來實現教學,類似看紀錄片的形式。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的行動學習教學方法,讓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實際項目中,以參與學習的形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共創知識,直面和解決現實問題。 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實踐能力的商科人才馬鐵駒:第三個特色體現在注重國際化辦學。
  • 全球頂尖商學院INSEAD(英思雅德)任命新院長
    Jain)  (2010年9月16日,法國楓丹白露、新加坡、阿布達比訊)全球頂尖商學院INSEAD(英思雅德)今天宣布任命迪帕克詹恩(Dipak C. Jain)為其新一任院長。迪帕克詹恩現為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他將接替法蘭克布朗(J.
  • 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院長:我們要為世界培養跨界解題者
    以前,當我們談及商學院教育,財務、會計和營銷是三項核心科目,它們甚至被一些學生戲稱為商學院的「嫡子」,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但如今的商業現實已大不相同,由於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日趨複雜,商學院需要培養更多擁有整合思維,能夠解決難題的商業領袖。
  • 人民網系列專訪 | 國際商學院院長陳德球教授帶你走進UIBE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商科教育與貿同庚,國際商學院於1982年成立,是我國最早引進西方商科教育體系的管理學院,也是首家獲得美國同類大學MBA資格認證的中國商學院。秉承貿大的校訓精神,以貢獻管理新知,服務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商業領袖和創新人才為使命,勇立於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頭。
  • 全球頂級商學院院長論道管理教育
    無標題文檔全球頂級商學院院長論道管理教育 我校舉行管理教育論壇 【新聞中心訊 記者桑頓、全球30多個國家的著名商學院和國內40多所經濟管理學院的130餘名院長出席了開幕式。 顧秉林、吳啟迪先後致詞,祝賀清華管理教育論壇的召開。 顧秉林指出,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世界一流大學應該是具有堅實的民族根基的國際化、開放式的機構,它應植根於本國而又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
  • 萊斯大學瓊斯商學院院長Peter Rodriguez一行訪問國際商學院
    5月22日上午,美國萊斯大學瓊斯商學院院長Peter Rodriguez、瓊斯商學院亞洲管理研究與教育主任Jing Zhou訪問國際商學院。
  • 清華經管學院EMBA國際項目排名全球第一
    《金融時報》公布2015年全球EMBA百強排名清華經管學院EMBA國際項目排名全球第一  清華新聞網10月20日電 10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公布了2015年全球EMBA百強排名。
  • 全球400所頂尖商學院院長的戰略思考: 變局中如何培養未來商界領袖?
    他補充說:「我們要看一下如何能夠獲得幸福、如何能夠獲得愛,把時間花在對的人上面,這其實就是代表的生活上的思維模式。」商學院面臨的變局與挑戰商科教育的目標,就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培養輸出商科人才,從而滿足商業界的需求。那麼在變局中,學生通過商學院的課程能夠學到什麼?商學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引領未來的優秀商界領袖?
  • 倫敦商學院院長:要給學生最好的教育體驗
    在2016年《金融時報》全球商學院排行榜上,倫敦商學院(LBS)位居第三,僅次於英士商學院和哈佛商學院。
  • 清華-INSEAD聯合培養EMBA媒體見面會
    一會兒大家還會和兩位院長進行溝通,最核心思想就是打造中國EMBA國際項目旗艦項目,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定位,我們一開始就定位很高,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有信心,我們覺得時機和背景也非常合適,給大家講一個最新的統計數據,在10月底金融時報對全球EMBA項目做了大排名,排名前十的EMBA項目裡有五個項目是國際合作項目,而且有大幅報導,而且國際合作是EMBA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什麼意思呢?
  •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本報訊(華春榮 記者 李成河) 11月17日,「中國文化·世界表達——思政教育創新視角下的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研討會」在西安舉行。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解慧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理事張玲媛等專家及西安市各學校代表300餘人參加活動。
  • 如何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
    6月10日,博實樂師訓部邀請CATS學術代表分享其全球視野教育經驗。那我們需要搭建什麼共性聯繫呢?研究表明,多使用與嬰兒、兒童、動物、關係、運動、生命周期、自我畫像等相關的主題和圖片有助於引起積極的跨文化共鳴,可以拉近師生關係。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國際視野國際視野是指發生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區的不同事情。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工作或生活,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很多主觀的感受。
  • Insead MBA:新加坡和法國的兩個校區可自由選擇
    insead是一個一年的MBA項目,確切地說是10個月。我們有每年兩個班級。一個在9月,一個在1月,每個班有450個學生,兩個班900個每年。我們有兩個校區,一個在新加坡一個在法國。它的歐洲校園位於法國巴黎西面部65公裡的Fontainebceau森林邊緣,有300個學生;150個在新加坡,可以選擇在新坡或者法國任何一個校區上課,來回上。  主持人:可以自由選擇?
  • 直通商學院攻略|上海商學院財務金融學院院長李志剛:培養國際化...
    直通商學院攻略|上海商學院財務金融學院院長李志剛:培養國際化、應用型和複合型人才是核心 每日經濟新聞 2020-
  • 新華網專訪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馬鐵駒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馬鐵駒接受新華網採訪,詳細介紹了該學院的辦學特色。馬鐵駒介紹,學院的人才培養特色主要體現在:課程設計體現商業連接科技、注重行動學習以及突出國際化辦學三方面。
  • 怎樣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優秀學生
    怎樣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優秀學生時間:2019/3/12 8:39:08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許沁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家長都抱著一個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名優秀學生
  •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商學院院長來訪
    4月11日上午,加拿大維多利亞商學院院長Saul Klein博士、國際項目部副主任Brian K. Leacock和中國事務負責人孫文博士一行來校訪問。管理學院副院長謝恩及國際處有關負責人在科學館107與Saul Klein博士等一行進行了座談。
  • IESE商學院院長訪問上海 談MBA、EMBA與WEMBA
    IESE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EMBA基礎上,計劃於2016年1月開始一個新項目:具有雙學位的WEMBA——「全球總裁班」(World Executive MBA)課程。顧名思義,是飛往全球各個地方上課,並能同時獲得中歐與IESE兩個商學院的學位。
  • 人大商學院院長毛基業教授接受《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專訪
    而在此項排行中的一個單項「較佳學習目標達成」評選中,人大商學院闖進前十,位列第九。「這個單項獎更讓我們欣慰。」人大商學院院長毛基業對《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記者說,「這說明我們一直堅持的治學之道 -- 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最懂中國管理的商學院,得到了學生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