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大姨媽要來的女人不好惹? 跟你聊聊經前期症候群 每次月經之前的幾天,女性容易受到經前期症候群(PMS)的困擾,特別容易發飆或者掉眼淚,配偶、子女、同事誰挨著誰倒黴,弄不好連命都丟了。這並非她們人品惡劣或者性格脆弱,而是體內神經遞質和性激素定
原標題:為什麼大姨媽要來的女人不好惹? 跟你聊聊經前期症候群
每次月經之前的幾天,女性容易受到「經前期症候群」(PMS)的困擾,特別容易發飆或者掉眼淚,配偶、子女、同事誰挨著誰倒黴,弄不好連命都丟了。這並非她們人品惡劣或者性格脆弱,而是體內神經遞質和性激素定期發生波動的結果。因此理解萬歲,就連患者發作時殺人放火都能獲得法官酌情輕判。當然有病得治,可以從調節生活方式開始,嚴重者吃吃藥就能有效控制PMS的症狀。
「大姨媽」心情不好,殺人不用坐牢?
在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接連發生兩起與PMS有關的殺人案,其司法判決引發巨大爭議。
37歲、有兩個兒子的離婚女子克裡斯汀開車時故意大腳踩油門,徑直將男友撞到一個電話亭後致其被夾死。在法庭上,她辯稱自己當時只是想「嚇嚇他」,而自己的PMS導致誤殺。最後她獲得釋放,僅僅被吊銷駕駛執照1年。
29歲的酒吧女招待桑迪在爭吵中用刀捅死另一名女招待而被判緩刑,其間她又拿著一把4英寸長的刀子闖進倫敦一家警察局,威脅一名警官說要殺死他,後仍舊被判緩刑而獲釋——法官認為她受到PMS的影響。有證據顯示,桑迪每個月都會「獸性大發」,嘗試過幾十次自殺,又有偷竊、縱火、用石頭砸玻璃窗、寫恐嚇信等約30次不法行為。當時她在接受孕激素注射治療,但在醫生嘗試減少藥量後,她又闖禍了。
PMS可引發患者的一系列暴力攻擊行為,包括自殺、自殘和傷害他人。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主任王德民稱,患者情緒惡劣時若得不到別人理解,就會加重壓抑情緒而爆發。從司法精神病學的角度分析,PMS發作時患者情緒失控而傷人屬於限定責任能力,所以在定罪量刑上會有所減輕。但是,她們沒完全喪失自控能力,在我國「殺人不用坐牢」的可能性不大。具體的司法鑑定很複雜,每個案例都有特殊性,要看犯罪時的精神狀態,不能一概而論。
表現:打孩子可能是PMS發作
經前期症候群又稱經前緊張症,是一系列與女性月經周期有關的情緒症狀,一般在月經來潮之前的10天、一周或數天發作,恰為排卵後的「黃體期」,在來潮後症狀就會消失。這些患者可長年在固定的那幾天出現同樣程度的症狀,以易怒、緊張、抑鬱最為常見,有的人還有焦慮、失眠、頭痛、疲勞、敏感等。例如,原本很小的事情,患者在「大姨媽」之前的幾天會很光火。有的人還有軀體症狀,如乳房痛、腹部與下肢浮腫等。
王德民介紹說,PMS患者可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經常無緣無故哭泣,還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令工作效率下降。英國婦產科醫師凱薩琳·道爾頓表示,PMS令患者每月有一次自殺衝動或打孩子的行為。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估計,全球女性人口中有5.8%患有PMS,80%有月經的女性出現過至少一種PMS症狀。王德民說,國內育齡期婦女PMS的發病率為3%~8%。還有調查顯示,有PMS的女性患抑鬱症的風險較高,離婚率也較高。
懷疑自己有PMS的患者需要連續記錄兩個周期的症狀,還要排除不是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進食障礙等的症狀恰好在「大姨媽」之前發生。一些偏頭痛、癲癇、避孕藥的副作用等問題也可能在月經之前變得嚴重,但不屬於PMS。
病因:研究證實PMS不是「詐型」
過去,PMS曾被當成是女同胞們主觀臆想出來的問題,與社會、文化、家庭、心理等「軟因素」有關。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裡斯認為,女性知道PMS這種病之後,就會說自己有PMS的症狀,特別是在憤怒和悲傷的時候。王德民稱,家庭關係緊張(特別是家暴受害者)、經濟負擔過重(特別是貧困者)、家務勞動繁重、文化素質低等人群的PMS發病率比較高。以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為例,其認知能力相對較弱,處理人際問題不夠靈活,就容易在月經來臨前生悶氣或者想不開。
目前,PMS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對雙胞胎的追蹤研究提示,PMS存在遺傳上的「硬因素」。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PET)的研究也證實,患者的情緒緊張與中樞神經系統的5-羥色胺前體的水平有關。王德民稱,PMS跟排卵密切相關,與性激素黃體酮的缺乏也有關。
醫學界發現,PMS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大、攝入咖啡因多、有抑鬱症病史、遇到不順心的事等,飲食中缺乏鎂/錳/鋅元素、維生素B6、維生素D也可能有關係。
防治:少喝咖啡,多做運動
目前,醫生接診PMS患者以對症治療為主,用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安眠藥、性激素、利尿劑等的治療效果非常好。有人提出用藥物抑制排卵防止PMS復發,但存在爭議。王德民稱,對於一年有1/3的月份發作甚至每個月都發作的PMS患者,可預防性用黃體酮治療以平安度過經前期。
還有專家建議PMS患者改變飲食等生活方式,每天補充1200毫克鈣、400單位維生素E,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咖啡因、糖和鹽的攝入,多進行有氧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都可能有幫助。有人還提出補充維生素B6、鎂、錳、色氨酸等,但療效不確切。個體心理輔導、家庭治療等可幫助患者重新掌控生活。即使不治療,女性到了絕經時PMS也會逐漸消失。
由於PMS發作期間女性的行為可能失控,很多學者建議她們不要出門、工作,給自己留一點獨處的時間。王德民認為,PMS是女性的特殊疾病,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理解。如果職場女性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大家應理解到這並非她的真實性格,就能寬容對待。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