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個體的差異,每個孩子身體發育的時間和質量都各有不同。只要是在健康範疇內,家長就不必過於擔心。但當孩子出現說話晚、聽不懂大人話的問題時,當父母的仍舊免不了憂心忡忡,害怕孩子的語言發育出現紕漏。
看到別人家孩子一口一個媽媽的可愛模樣,不免聯想到自己的寶寶遲遲不開口,不僅當媽的樂趣都找不到了,更是為孩子的健康擔憂。
事實上,如果孩子的新生兒檢測沒有什麼問題,家長的語言引導也正確及時,語言發育遲緩是不會自己找上門的,怕就怕一部分家長既不科學也不勤奮的態度和做法。
孩子的語言發育對自身優秀的生理條件並不依賴,他們依賴的更多是家庭的語言氛圍和合理的語言教育。也就是說,孩子的語言發育好不好與其父母的做法密不可分。孩子語言發育快是正常應該的,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遲緩就是家長的鍋了。
如何在語言發育遲緩出現之前就將其扼殺於搖籃之中?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讓父母在百忙之中也能輕鬆戰勝語遲?第一個問題有答案,第二個問題顯然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怎麼解決:
1.家長不能嘴懶
要想孩子多說話,家長的嘴就不能懶。兒童的語言學習都是先從聽開始的,在不斷接收外界語言信息的過程中慢慢理解語言的意義,然後才能在1歲左右開始口頭表達。
如果父母本身的性格就屬於比較內斂、沉悶的類型,那麼孩子的語言學習進度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父母要學著隨時隨地和孩子說話的習慣,哪怕是站起身倒杯水也最好和孩子說一下,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促進寶貝的語言發育進程。
2.兒語運用要適當
我們在以往的文章中單獨講過兒語的使用方法和優劣,小編覺得有必要在這裡再提一句。對嬰幼兒使用兒語是有利於語言發育的,這是有研究數據作支撐的觀點,但在使用時間上需要家長引起注意。
一般來說,孩子最早在10月齡時就能開口說話了,最晚在1歲半也能叫人了。兒語只適用於18月齡之前的孩子,孩子在這之後應該漸漸接觸成人式語言了,這也是符合兒童語言發展規律的做法。
3.摒棄網絡詞彙
網絡用語年年翻新,我們甚至會有應接不暇的感覺。有些網絡用語要不是不符合中文語法的,要不是非常簡略的縮寫,要不就是扭曲文字本意的再創造,會對孩子的語言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兒童從上學開始都是要從最基礎的語法開始學起的,「主謂賓」「的地得」的使用可以讓孩子的語言邏輯有很好地發展。可是網絡詞彙淨是一些只有掌握高級語法和詞彙的人群才能看懂的,幼兒過多接觸會導致語言邏輯混亂,今兒引發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
4.碎片化時間,實物化教學
這兩點一定是要組合使用的方法。碎片化時間很好理解,即家長在生活、工作的空餘時間裡不斷給孩子灌輸語言信息,造成語言轟炸,達成磨耳朵的作用。
實物化教學即幫助寶寶把語言、物品和動作聯繫起來理解和記憶,這對事物的認知和命名、內在含義的理解都有不小的幫助。
家長朋友們看著條條框框非常多,其實這都應該是父母應該做到的。小編把這些方法告訴大家的意思是提醒沒有做到位的家長多多注意,孩子其實是很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