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港譯鐘樓駝俠,臺譯鐘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於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說。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拉·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德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裡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另有小說,電影,音樂劇等以此為名。黎聖母院這座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是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巴黎聖母院不僅因雨果的同名小說而出名,其歷時180多年於1345年建成的巴黎最古老、最宏偉的天主教堂,在歐洲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巴黎聖母院被稱為塞納河上的明珠,同時它見證過法國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時刻,聖女貞德的冤屈在這裡洗雪,拿破崙在這裡加冕,二戰中巴黎的解放在這裡紀念,戴高樂將軍的國葬在這裡舉哀,歷史的厚重與聖母院今天的輝煌相得益彰。教堂裡面空間很高,十分安靜,大家進入教堂就自覺降低了說話的音量。巴黎聖母院也屬於哥德式建築,走進大教堂裡面,就被它的宏偉氣勢所需驚。
和所有教堂一樣,它也有一個巨大的穹頂。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巴黎聖母院也是世界管風琴演奏家嚮往的聖地。聖母院有三架管風琴,其中一架具有近800個音管,是世界最大的著名管風琴之一。我們去的時候正好遇上教堂在作禮拜,靜靜的坐下,聆聽最接近天堂的天籟。
教堂入口在面對教堂的右側。一進入聖母院,一種教堂特有的莊嚴肅穆便讓我們一下子平靜下來。聖母院內部空間很大,大廳可容納9000人,中間擺著可容納1500人的坐席供信徒做禮拜。雖然我們並非信徒,但也跟著長椅上坐了一會,感受這特有的氣氛。坐席前設有講臺,講臺後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 (Pieta) ,耶穌橫臥於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聖母院內部最引人著目的莫過於教堂兩端玫瑰花狀的大圓窗。色彩絢爛,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感覺。教堂內部拍照是不允許用閃光燈的。環繞著教堂牆壁擺著一排排的蠟燭,可供遊客祈福,但是要投幣請蠟燭
希望祈福的同志可要備好零錢哦,大概是兩歐到五歐之間。在教堂出口處,有賣紀念品的的,旁邊的一排柱子也十分好看。「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九公尺(約10米),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建於1220—1225年, 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很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杆。在這裡的設計中,瓦雷裡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他在那些石欄杆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濛的城市;還有一些精靈如鳥狀,但又帶著奇怪的翅膀;出現在教堂頂端的各個角落裡。它們或在尖頂後面,或在欄杆邊緣,若隱若現,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裡裡,思索它們腳下那群巴黎城裡的人們的命運。左右兩側頂上的就是塔樓後來竣工,沒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樓懸掛著一口大鐘,也就是《巴黎聖母院》一書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鐘。主體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德式建築一樣,兩翼較短,中軸較長,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90米的尖塔。塔頂是一個細長的的十字架,遠望仿佛與天穹相接,據說,耶穌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這個十字架下面的球內封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