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消息:
11月6日,在習近平主席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共同見證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和法國文化部部長裡斯特在人民大會堂籤署《關於落實雙方在文化遺產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為雙方開展巴黎聖母院修復和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研究合作作出框架安排。
……
根據聯合聲明,中法雙方將在2020年確定巴黎聖母院保護修複合作的主題、模式和中方專家人選,儘早選派中國專家與法國團隊參與現場修復工作。聯合聲明還明確中法雙方將就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開展技術與科學交流及培訓項目。
……
小編今天的話題,就來聊聊這巴黎聖母院以及它獨特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2019年4月15日晚18時50分許,巴黎聖母院塔樓起火,一小時後火情迅速蔓延 。當地時間4月16日上午,大火撲滅,火災持續14小時。
教堂的主體結構得以保留,重要文物「荊棘皇冠」和路易九世的一件長袍已被成功救出。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德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裡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徵。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
巴黎聖母院為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德式建築。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
哥德式教堂的特點是
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飛券以及新的框架結構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高聳而富有空間感,
再結合鑲嵌有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
哥德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哥特」是指野蠻人,哥特藝術是野蠻藝術之義,是一個貶 義詞。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特」(野蠻)了。 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響。
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德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說完哥德式建築,我們把話題回到巴黎聖母院的重建方案。
當地時間8月6日,巴黎聖母院屋頂設計大賽(非官方賽事),中國旅美建築師提出的「巴黎心跳」方案獲得冠軍。
(以下文字與圖片轉載自 [中國幕牆網]的相關文章)
該方案亮點是利用磁懸浮技術在塔樓設計「時間膠囊」裝置,時間膠囊上下浮動,每半個世紀打開一次,因此被稱為「巴黎心跳」。
聖母院
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著西堤島,並以此為焦點向外作同心圓式開展,
加上,聖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築特色,更漸漸成為法國的宗教、藝術及旅遊中心,
於是,法國人便把聖母院的入口位置設為原點,然後將法國其他城市的坐標以此起算,
所以,當人們站在聖母院前,也即是處於法國的中心點,
可想而知,聖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希望五年內完成巴黎聖母院的重建翻新工作,恢復聖母院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