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躍興
據報導,巴黎當地時間15日下午6:30(約北京時間16日0:30),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造成有著近800年歷史的箭形塔尖倒塌,玫瑰窗口損壞,建築嚴重損毀,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
對於巴黎聖母院,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至為熟悉,無論是從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還是從關於巴黎聖母院的電影影像中,以及在西方藝術史上,我們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座塞納河畔輝煌雄偉的教堂,始建於1163年,花了182年時間,才在1345年完工,距今已有670年歷史。
巴黎聖母院教堂,為哥德式建築形式,是法國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代表意義和歷史價值的一座建築。教堂採用石材建造,外形高聳挺拔,其內部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教堂內所收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也聞名於世。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有過充滿詩意的描繪,稱讚其為「石頭的交響樂」。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珍藏都被破壞或掠奪,唯一倖免的大鐘沒有遭到熔毀。
據美國《時代》雜誌介紹,巴黎聖母院曾躲過兩次世界大戰,幾乎未遭受損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巴黎聖母院敲響鐘聲慶祝大戰終於結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解放時,巴黎聖母院再次敲響鐘聲以示慶祝……其命運際遇可謂令人唏噓感嘆。
因其建築藝術、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巴黎聖母院於199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於今,巴黎聖母院已經成為巴黎的文化地標,成為全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目前,每天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萬人參觀巴黎聖母院,一年的旅客遊覽量達到1300萬左右……
對於全世界而言,對於世界價值而言,巴黎聖母院,不僅是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它也是藝術珍寶的寶殿,是人類文化物化成果的見證。這裡發生著讓人熟悉的歷史事件,曾演繹過一段段偉大的逼真的戲劇。它像是供世人閱讀的歷史著作,寄託著人們的宗教情感,代表著某一特定時代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巴黎聖母院遭遇的這一突如其來的災難,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焦灼的目光,無論是一些國家的政要,還是普通的公民,都無比痛心。有人用雨果《巴黎聖母院》中的話「熄滅了火之後,灰也是冷的」,表達了這種悲傷的心情。一些國家的重要媒體評論,巴黎聖母院大火肆虐,800年古蹟在烈焰中「哭泣」,「這是整個法蘭西民族的災難」,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場浩劫……
關於巴黎聖母院的救火情況,是人們這兩日關注的最重要的新聞。在火災發生時,法國民眾自發地在巴黎聖母院前唱起輓歌、跪地祈禱,法國全國教堂敲響了鐘聲,為巴黎聖母院祈禱。
一位法國巴黎女性居民說,我聽到新聞後哭了很久,對我而言它就像是一位母親,我真的感覺像是大火帶走了我的母親,非常難過。
法國總統馬克龍說,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整個國家都感到心情沉痛」,「這(巴黎聖母院)是我們的共有歷史,現在她正在燃燒。但我仍想談論希望。這座大教堂代表的是超過八百年的歷史,我們親手為她奠基,在隨後的數個世紀裡,又不斷將她擴大修繕。我們將一起重建巴黎聖母院。從明天開始,我們會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具備相關才能的人來重建教堂。」
房龍在論述哥德式建築時說,建築是一種最能反映人們心靈的藝術。是的,如今經歷焚燒的巴黎聖母院,不僅牽動著法國「整個國家的神經」,更牽動著世人的心。世界人民的這種牽繫心靈,反映的不僅是我們的一種歷史尊嚴和責任心,維護人類文明的道德自覺,更是世界各民族的人們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意識,體現的是人類在文化上、精神上的集體經驗、共同情感——作為人類的文明劫難,需要人類的共同擔承。
正像一位歷史學家說,巴黎聖母院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歷史遺蹟之一,它承載了太多東西,這些不僅僅只是一堆古老石頭,它代表了很多價值,很多其他的東西……
是的,作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不論巴黎聖母院也好,還是其他國家的歷史遺產也好,它們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歷史的情愫。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來說,我們都無法割斷與歷史的聯繫。文化遺產,或可說是一座建築物,一部古籍經典,一件藝術品,一項宗教儀式……這些作為外部形式,成了歷史的存在,成了一種精神特性存在。它們讓我們人類有了歷史的記憶,讓我們可以窺見到遙遠、悠久的歷史的面孔。所以,我們說,歷史並不是遙遠的東西,我們整個人類都身處在歷史的演進之中。
「我們將一起重建巴黎聖母院,也許這是巴黎命運的一部分,但是未來幾年,這將是我們所有人的一個工程」,而我們相信,未來的巴黎聖母院「呈現於每一時刻、每種情況、每個地方,並且總是起著作用的、破壞不了的,而且到最後毫無疑問是決定一切的」(丹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