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生:斯坦科維奇與中國籃球

2021-01-09 網易新聞

前國際籃聯秘書長斯坦科維奇先生日前仙逝,享年94歲。在獲悉這一不幸消息後,中國籃球界人士心情沉重,特別是老一輩籃球人士心緒難平,引起深切懷念,往事猶在眼前。斯坦科維奇先生在擔任國際籃聯秘書長期間,對發展中國籃球運動,提升中國籃球在世界籃壇的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國有句名言:「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為國際籃聯中央執行局委員的張長祿先生說:「斯坦科維奇先生比我大一歲,他為人非常好,正派,對中國熱情友好,他和首任秘書長瓊斯先生為儘快恢復中國籃協在國際籃聯的合法席位做出了積極貢獻,功不可沒」。

早在1974年5月,國際籃聯就派遣國際籃聯執委兼競賽委員會主席雷夢多.薩鮑爾塔一行來華訪問,了解中國籃球發展現狀及希望儘快重返國際籃壇的心願訴求。此行訪問,為中國籃協恢復在國際籃聯的合法席位,奠定了基礎。

同年7月,國際籃聯在波多黎各召開中央執行局會議,做出了恢復中國籃協會員國的決定。在做出這一決定的9個月之後,國際籃聯秘書長瓊斯就於1975年5月1日飛抵北京,次日上午就與時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秘書長宋中、中國籃協主席牟作雲進行了親切友好坦率的會談。瓊斯開門見山的表示:「我仍然堅持我原來的立場,因為你們是正確的。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很快,是當然的會員國。」宋中和牟作雲對瓊斯的表態給予讚賞和肯定,並提出亞籃聯應儘快接納中國為會員國,同時要正確處理好臺灣問題。瓊斯先生說他會敦促亞籃聯解決好這一問題。

在國際籃聯的有力助推下,亞籃聯於1975年11月14日在泰國曼谷召開了亞籃聯第8屆委員大會,會上一致通過了亞籃聯執委會8月做出的關於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亞籃聯中的合法席位的決定。同時還確認了國際籃聯做出的臺灣參賽規定,這就是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參賽,代表團旗為中國臺北奧委會旗。

1976年8月2日,國際籃聯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了第10屆代表大會,會上通過了中央執行局在1974年7月10日於聖胡安做出的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籃球協會在該會中的合法席位,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籃球協會是領導整個中國領土、包括臺灣在內的籃球運動唯一全國性組織。

在這屆代表大會上,選舉了中國籃協秘書長張長祿為中央局委員,中國籃協副秘書長申恩祿當選為財委會委員,國家體委的招務雄當選小籃球委員會委員。回憶至此,張長祿先生面露笑容的說:「自1958年中國與國際籃聯中斷了17年之久,隨著中國在國際政治地位的提高,終於得以恢復我們的國際體育地位,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花熟蒂落!」在恢復中國籃協會員國合法席位的過程中,多有曲折,但是,國際籃聯秘書長瓊斯及其助手、時任常務副秘書長斯坦科維奇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終於走上坦途。

1976年,首任國際籃聯秘書長瓊斯卸任,51歲的斯坦科維奇接任這一職務後,國際籃聯進一步加強了與中國籃協的密切聯繫。1977年6月,申恩祿和翻譯屠明德出席了在米蘭召開的國際籃聯財務委員會會議;7月,錢澄海、馬清盛等參加了在西班牙舉行的國際教練員培訓班,錢澄海當選為國際籃聯教練員委員會副主席。

1978年初,斯坦科維奇首次以國際藍聯秘書長的身份訪華,陪同的有一名義大利國際級裁判,此行為產生中國首批國際級裁判打下了伏筆。同年5月底,申恩祿率領7名裁判和6名教練員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國際籃聯第26屆裁判員、教練員培訓班學習,翻譯是屠明德。在裁判員培訓班上,斯坦科維奇親自授課。經過學習驗收,郭玉佩、孫堯冠、高才興、羅景榮、吳惠良、張雨生、田國庭7人獲批國際級。林永祿、周興國雖因故沒能赴羅馬尼亞,但也同時獲國際級裁判。陳文彬、夏堃等6位教練也圓滿結束了教練員培訓。兩個月後,國際籃聯裁委會就派遣羅景榮、張雨生執裁了第8屆世界男籃錦標賽。

當年8月,中國籃協在北京舉辦了國際男籃邀請賽,受邀的球隊有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荷蘭、墨西哥、日本、菲律賓、朝鮮、中國國家隊、八一隊和北京隊共10隊。賽前邀請斯坦科維奇來京為全國籃球裁判員授課,訓練班結束後斯坦科維奇觀摩了比賽,並對中國籃球發展提出了積極性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加強國際交流。1980年,我國老一輩優秀裁判員韓茂富、王長安也獲批國際級。

1981年9月,中國籃協在蘇州舉辦裁判員培訓,斯坦科維奇先生欣然應邀來到蘇州授課,並親自主持了國際級裁判員的考試。通過考核,李明忠、焦平生、龔培山、陳美紅、宋忠誠、張納嚴、白正國、夏元通、張宏基、方厲堅、高樹頌、郭洪寶16人獲批國際級,迄今這是我國獲批國際級裁判員人數最多的一次。

說起這次蘇州考核,我國首批國際級裁判員郭玉佩先生曾參與了相關工作,他回憶道:「斯坦科維奇先生對中國非常友好,他幾次來華傳授籃球裁判法和技戰術,對中國籃球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78年他來華講課時曾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進攻方在底線發界外球,發出的球在空中飛行後直接落到了對方的底線外,這球應該怎麼判?另一個問題是進攻方投籃出手,記錄臺鳴笛到時,球進是否有效?斯坦科維奇說這兩個問題你們回去思考,明天上課時回答。韓茂富先生捅了捅我,並衝我使了個眼色,說不用等明天,郭玉佩現在就能回答。斯坦科維奇聽到後聳聳肩就示意讓我回答,我就只能回答了。我先回答的是球在空中運行時鳴笛到時,如球投中應判有效,因為出手在先,鳴笛在後。發底線球那個問題無疑是判進攻方違例,球權交給對方,並在發球方的底線外擲界外球。斯坦科維奇則認為球落在哪兒應在哪兒發球,我說發出的球沒經過場地內,應由對方在原點發球,見當時有點爭執不下,我便說先生說得對,我的理解有誤。其實後來斯坦科維奇先生知道是自己錯了,但他不好意思立即糾正。後來到了蘇州,他便以另一種方式糾錯,方法就是他在蘇州培訓班上又重提這個問題,讓學員回答,白正國就按他的說法回答了,斯坦科維奇就說白正國的回答不對,應由對方在發球的原地點發球。當時我們知道這事的人便會心一笑,先生糾錯的方式真幽默,可愛。當時白正國不服,我按你的說法回答的,怎麼錯了?就因為這個,白正國是通過補考而獲批國際級的。」

1984年10月,在上海舉辦第10屆亞洲女籃錦標賽期間。中國籃協邀請國際籃聯主席比斯奈爾夫婦、秘書長斯坦科維奇夫婦、技術委員會主席薩波爾先生訪華觀賽,同時在滬舉辦了國際籃聯競賽新規則裁判員訓練班。斯坦傑維奇和薩波爾親自為亞洲裁判員授課,並主持了理論和臨場考試,我國的楊全華、陸坪、崔毅3人獲批國際級。

後來成為國際籃聯中央執行局委員的張長祿回憶說:「斯坦科維奇很注意聽取中國方面的意見,記得在增加3分球的規定時,討論3分線的距離起點設在哪兒合理?有人說應從籃筐的脖架量起,但我認為應為籃筐直徑的中心點垂直下地面量起,這樣底角(0度)與其它投籃點的距離相差不大。斯坦科維奇認為我說的更合理,便採納了我的意見。還有就是他在80年代後期就提出了國際籃聯主辦的賽事應該允許職業球員參賽的主張,他的理由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賽事就應該有世界最優秀的球隊、球員,否則就是不公正。正是由於他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了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美國『夢之隊』的折桂。我們高興的看到,近30年來無論世界盃(前身世錦賽)還是奧運會,世界籃球運動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精彩,體現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斯坦科維奇先生在擔任國際籃聯秘書長這26年間,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正如國際籃聯所評價的那樣,『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國際籃聯!』」

2020.3.26

作者:孫保生

相關焦點

  • 中國籃協悼念斯坦科維奇:不忘他對中國籃球的支持
    中新網客戶端3月21日電 昨日,前國際籃聯秘書長鮑裡斯拉夫-斯坦科維奇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的家中去世,享年94歲。資料顯示,博裡斯拉夫-斯坦科維奇自1976年起擔任國際籃聯第二任秘書長,直至2002年卸任。2003年,他被授予國際籃聯榮譽秘書長稱號。
  • 中國籃協發唁電悼念國際籃聯終身榮譽秘書長斯坦科維奇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中國籃協21日發唁電悼念國際籃聯終身榮譽秘書長博裡斯拉夫·斯坦科維奇,向國際籃聯並通過國際籃聯向斯坦科維奇的家屬表示沉痛哀悼和誠摯慰問。唁電稱,斯坦科維奇是世界籃球界的泰鬥,一生致力於籃球事業的發展,為世界籃球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眾人敬仰。
  • 和斯特恩一同造「夢」,斯坦科維奇先生千古
    斯坦科維奇對籃球的巨大貢獻是眾所周知的,有一句最簡單的評價:他是改變了國際籃球的那個人。 又一位籃球世界的領袖離開了,前國際籃聯秘書長鮑裡斯拉夫·斯坦科維奇於塞爾維亞的家中去世,享年94歲。
  • 斯特恩、科比之後斯坦科維奇去世,他的人生究竟有多傳奇?
    同一年,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斯坦科維奇成功撮合奧運會接受職業球員參賽,也就有了此後「夢之隊」在奧運會舞臺上的綻放。憑藉著對國際籃球發展作出的貢獻,斯坦科維奇在1991年與拉裡·奧布賴恩等以貢獻者身份入選籃球名人堂。2001年,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而在北京獲得的投票中,其中一票正來自斯坦科維奇。這不是斯坦科維奇第一次幫助中國。
  • 記錄中國籃球發展史 兩大資深名記合著出版《華夏籃球》
    由原《北京晚報》資深記者孫保生和原新華社高級記者梁希儀合著的《華夏籃球》一書近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面世。這部58萬字的著作全面講述了籃球運動在中國120多年的發展簡史,極具權威性。本書作者孫保生(左)和梁希儀《華夏籃球》的兩位作者都是業界享有盛名的老前輩,孫保生是原《北京晚報》資深記者,也是籃球專家,曾任中國籃球新聞委員會委員,是首位中國籃球新聞獎特殊貢獻獎得主。
  • 中國籃協編寫籃球歷史書籍《華夏籃球》
    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此前曾宣布中國籃球名人堂有望2019年正式成立,而在與此同時,中國籃球卻連一本關於自己歷史的權威書籍都沒有。很多個人出版的書籍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傾向,同時還有不少紕漏不嚴謹之處,所以中國籃協決定官方出版一本中國籃球歷史的書籍,講好中國籃球的故事,於是成立了《華夏籃球》寫作組,資深籃球記者梁希儀、孫保生等人均是寫作組成員。近日,梁希儀、孫保生前往中國籃球的發源地天津實地採訪,並重點參觀了天津市體育博物館進行取材。
  • 「國際籃球日」歡迎籃球「回家」——天津市體育博物館籃球研討會...
    今天是國際籃球日。天津是中國籃球運動的發祥地,中國籃球博物館落戶天津,12月20日,歡迎籃球「回家」——天津市體育博物館籃球研討會和筆會走進魯能社區。體育博物館邀請京津兩地老體育新聞工作者白金貴、蘇連雄、孫保生、李錦河、齊寶慶等,天津體育之光書畫院書畫家以及一批老體育工作者共同走進魯能泰山7號社區,專家學者一起共話籃球,書畫家們揮毫潑墨,筆會賀籃球「回家」。1891年,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籃球運動,同年12月21日,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場籃球比賽,因此這一天被定為國際籃球日。
  • 2020年中國籃球協會組織架構圖及現任領導
    主席:姚明 副主席:劉景遠、宮魯鳴、劉克軍、李金生、梁志斌、阿的江、王立彬、靳偉、楊樺 秘書長:白喜林 中國籃球協會新聞委員會執委會名單
  • 又一位籃球傳奇去世了!2020年,是籃球界最灰色的一年
    他,支撐著無數人的籃球心;他,塑造了幾萬人的籃球夢;他,把NBA這項賽事傳播到全世界,讓人們了解原來有這麼一支隊伍,叫做夢之隊;他,對中國籃球幫助無數,甚至有著一項頂級賽事,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年高德勳的籃球教父
  • 魏紀中緬懷斯坦科維奇:他是中國的老朋友,他來中國講課我當翻譯
    據歐洲籃球媒體3月20報導,前國際籃聯秘書長斯坦科維奇老先生與世長辭,享年94歲。國際籃聯也確認了這一不幸消息,並發文悼念他。中國籃協也深切悼念斯坦科維奇,表示永遠不會忘記斯坦科維奇先生對中國籃球的支持。讚揚了他一生致力於籃球事業的發展,為世界籃球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籃球往事13:追憶恩師範政濤 曾培養黃頻捷張衛平
    《中國籃球往事》是網易CBA一檔籃壇歷史回顧專欄,由中國資深籃球記者孫保生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傾心撰寫。孫保生,資深籃球專家、《北京晚報》資深記者。
  • 姚明為中國籃球付出了多少努力,於嘉:光推掉的代言就是天文數字
    現如今,斯坦科維奇洲際籃球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而中國男籃紅、藍兩隊也在這屆杯賽中表現的十分出色,而這也是歷史上首次中國男子籃球國家隊一分為二參加此次的賽事,而兩支國家隊同時出戰的做法也讓國內更多的年輕球員得到了歷練和成長,比如在藍隊首戰中投入制勝3分的小將胡明軒。
  • 中國籃球又一傳奇去世!曾替姚明出頭,大姚親自登門道謝
    中國籃球裁判界泰鬥王長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2020年5月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王長安是咱們新中國第一批國家級籃球裁判,被譽為「金哨子」,同時也是上海體育學院的退休教師。老先生的去世,對中國籃球和世界籃球,都是重大損失。
  • 中國男籃粉絲:這5組英語名詞,體現你的品味!
    導讀:第十八屆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正火熱進行,牽動著無數粉絲的心。比起中國男籃惜敗波蘭隊時,粉絲紛紛轉發的那個姚明表情包,更讓粉絲們觸動的是,教練李楠接受採訪時那國際範的英語!2019年第18屆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於2019年8月31日至9月15日在中國的北京、廣州、南京、上海、武漢、深圳、佛山、東莞八座城市舉行。
  • 中國NBA級別的球館有哪些?
    中國NBA級別的球館有哪些?NBA逐漸發展,每場籃球比賽的進行場地――球館也在不斷改進。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各大城市中擁有的NBA級別的球館。五棵松所在城市: 北京五棵松籃球館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籃球項目的比賽場館,是與NBA場館媲美的專業綜合性場館。曾成功舉辦過多屆NBA比賽,並常年舉辦各類大型活動及明星演唱會,現為CBA聯賽北京首鋼隊主場球館。
  • 德約科維奇深情髮長文,用拼音打出我愛你中國
    中國歷來和塞爾維亞關係十分友好,此次因為新冠疫情,中國更是對這個人口不足千萬的小國家鼎力相助,塞爾維亞總統也代表全國人民舉國感謝中國。塞爾維亞是個體育強國,足球曾經有米哈伊洛維奇、斯坦科維奇等名宿,籃球如今有約基奇、博格達諾維奇這些NBA球星,而說起塞爾維亞最著名的運動員,就不得不提網球名將德約科維奇。
  • 中國籃球的罪人:信蘭成
    中國籃球曾經是霸主亞洲巔峰,也曾經跌落亞洲霸主神壇。中國籃球經過這兩次跌宕起伏的中間人就是中國前任籃協主任:信蘭成。謝天謝地謝亞龍,信鬼信神信蘭成,這句話老體育迷都會知道。信蘭成在2002年之前執掌過中國籃球,在任期間做的最讓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就是把巔峰時期的王治郅開除國家隊。當時王治郅在NBA正在準備登陸達拉斯小牛隊,當時正值籃球世錦賽。國家隊召喚王治郅回國訓練,但是王治郅想留在美國訓練,等待國家隊直接在美國匯合,並沒有不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大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