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第二百二十四期
評《只有芸知道》
得分4.9分
1.奇愛博士7分
電影學者、策展人、影評人。
不少人反映《只有芸知道》比較緩慢寡淡,確實有這個問題,尤其前半部分。不過,也許是我自己已經人近中年,心事重重,很容易被感動,這部改編自馮小剛摯友的真實愛情故事,依然打動了我。
這部電影不僅僅說的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對婚姻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具有綿裡藏針的後勁兒,尤其中段以餐館起火一幕的設計映射婚姻危機,是含蓄又極為絕妙的一筆。
影片在國產愛情片當中採用了極為少見的倒裝兩段式結構。先寫中年時代,然後通過回憶的方式,描寫青年時代的愛情故事,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兩段故事具備非常縝密的回文對應結構。而中年時代在劇作中展開的懸疑空白點,也在後端徐徐交代。
對於這樣的劇作,演員們需要調動兩種情緒和生命狀態去詮釋。對於二三十歲的男女主演而言,是難度很大的要求。好在徐帆在片中再次體現出定海神針的價值,看到這部影片,讓你甚至想到她與馮小剛《永失我愛》《不見不散》的一系列合作,從青年到中年,他們電影內外的一路相伴才是《只有芸知道》真實故事背後更真實的動人所在。
進一步閱讀:不出軌的中年愛情,還是馮小剛電影嗎?
2.西帕克6分
影評人。
不可避免有一些純愛片的套路,但馮導開篇即明義,邀請你靜下心來,慢慢走完一場追憶之旅。與其說是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不如說是一生只夠懂一個人。隨著倒敘的展開,曾經的「不懂」,也更充滿淡淡的遺憾。
3.獨孤島主6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十分九十年代的馮小剛與技壓主角的徐帆。
4.閔思嘉6分
影評人。
很私人化的情感記錄,背景裡還是最馮小剛的那些文工團記憶。一些人物和地域的違和感讓這個故事有了一些懸浮感。這其實是馮小剛特殊年代特定人群史的終結,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芳華》的續篇。
5.風間隼6分
影評人。
從《集結號》到《芸知道》,馮氏喜劇早已蛻變成了馮氏人情劇,題材看似千變萬化,實則都是套路。一曰賣慘,二曰懷舊,三曰YY,四曰不涉及任何現實問題。敘事bug明顯,故事的聽眾明明都是外國人,偏偏用的是漢語。同是紐西蘭美景,跟《指環王》比起來色調濃豔得令人生理不適。想誇他畢竟刻畫了一群人的情感歷程吧,後來一想這小撮北京人在海外的故事拍得還不夠多嗎?這一部明顯就是《芳華》後傳嘛。
6.楊時暘5分
中國新聞周刊主筆。
拍了大半輩子,任性地拍個自己朋友的故事,從情感上表示理解,但這真不是電影。馮小剛自己和朋友應該都很感動,敝帚自珍地留個紀念吧。實在無法共情。從夢見鯨魚開始就已經做作得如坐針氈,風景如畫的福利國家,想換個活法隨時可以啊,又沒孩子帶來的東亞移民攀比症,至少是綠卡甚至還換了護照,可以到處走走啊,何必非得許願餐館毀掉?莫名其妙嘛。
故事毫無波瀾和遞進,更不是生活本真的那種平實,就是絕對的無聊。因為它本身就不應該成為電影劇本。看絕症之戀用得著看馮小剛嗎?演得最好的是那個給隋東風遞狗的小孩,多自然。
7.劉起5分
影評人。
一種完全抽空了現實的愛,即使再完美和理想主義,也顯得不那麼可靠與真實。即便紐西蘭的風景、極光、藍鯨,都在合力營造一個完美的成人愛情童話,這個故事依然空洞、蒼白、乏味,是明信片、過家家和愛情雞湯學的混合體。最好的成人愛情童話,應該如《霍亂時期的愛情》《純真博物館》,夾雜了現實的不堪、貪婪的欲望、人性的軟弱,是在灰色的現實中散發出微弱卻恆久的光芒。
8.王昕2分
電影研究者。
從影片開始,羅芸便是骨灰和幽靈,按照隋東風自憐/自戀的回憶方式被重新播放、葬埋。我們簡直可以認為她在男主角不自知的暴力中受困且抑鬱地渡過了一生(在紐西蘭小鎮開了十五年中餐館,死前都沒看成心心念念的鯨魚)。
不過影片極度自我感動的男性視角也有其裂隙,觀眾正好可以進行反讀——在全片裡羅芸唯一自主行動/選擇的賭場中,男主借走了她的籌碼,用熊貓替換了鯨魚——正是這一舉動贏得了更多籌碼並帶走了羅芸的人生(「流放」小鎮的中餐館而沒能去看世界)。
而更加清晰的褶皺則是那個希望大火燒掉中餐館的許願,這正是女主角通過召喚完成的「縱火」,這場大火終於將她從和世界/社會/人際關係隔離(隋東風以財富積累之名達成的完全佔有)的暴力中解救出來。
然而這場「綁架」如此深刻,背負了精神/心理負擔的女主註定無法醒來,並將被一分為四葬埋回她原先逃離的地方——北京和中餐館所在的小鎮(希區柯克式的黑暗、絕望和窒息)。唯一還算安慰的是,她總算有四分之一的靈魂飄揚在海上,和鯨魚在一起了。
9.路西法爾1分
文藝學博士。
長達132分鐘的央視公益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