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話慢、更傾向於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能聽懂大人的話但就是不開口,這些就是孩子說話晚的表現。
很多家長都聽到過老人說「貴人語遲」這樣的話,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這只是老人們的迷信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不少的人眼裡,說話早的孩子就意味著聰明一些,那些說話晚的孩子會比較笨。其實,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那些說話早的還在後天也並無異於常人的地方。這其實是因為每個孩子的發育時間是不相同的,有的孩子發育的早,他說話就會早一些;有的孩子發育的晚,他說話的就會晚些,但這些孩子在以後都會達到一個相同的水平線上,不是誰說話早誰就聰明。
所以說,孩子說話時間比同齡人晚,只要不是孩子先天發育的問題的話,家長們也不用太過著急,更不要去認為孩子的智力有問題。
其實孩子從他們出生就會聽到人們的說話。我們做家長的不只是要在孩子能聽懂我們說的話之前,而是要在他們能夠去模仿他們聽到的聲音之前就要去和孩子說話。小時候孩子的發音器官還是很僵硬的,他還沒有發育完全,因此這個時候他只能讓自身逐漸學著去複製他們聽到的聲音。站在我自身的角度我是不贊同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給孩子聽過多的兒童歌曲和故事,尤其是電子產品去給孩子播放。因為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混亂,這樣除了能讓孩子感受到聲調以外,他什麼都理解不了。我認為一開始讓孩子聽到的詞語在數量上要少一些,但一定要清楚,而且要重複的給孩子說,並且要把相對應的東西拿給孩子去看。
可以這麼去理解,孩子們有一套他們自己說話詞語的排列方式。如果家長們密切注意孩子的說話,就會發現孩子們說話在一段時間內都會遵循他們自己語言的排列方式。就像「爸爸,我走哪裡去。」「媽媽,我糖要吃。」這個時候家長不用也沒有必要去硬要糾正孩子這種表達上的小錯誤,因為孩子總會隨著時間慢慢自行糾正這些問題。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面前說話一定要正確,要讓孩子開心的和你在一起,那麼孩子就會不知不覺模仿家長的話。
家長們其實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總催促孩子說太多的話,老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會自然而然的學會說話。然而,這樣造成的後果卻恰恰與家長的初衷是相反的。孩子會因此說話更晚,而且會詞語混亂。這樣的後果有很大的可能會讓孩子形成發音不好和詞語混亂的毛病,而且這樣的毛病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還有的孩子說話聲音很小,但做家長的會高度的關注這個孩子。孩子動動嘴唇,家長就會去揣摩猜測他們想說什麼,而不是去聽他們說什麼。現在很多的孩子必須要家長去翻譯,如果家長不在一旁翻譯,別人根本就聽不明白孩子嘴裡說些什麼。這樣的孩子在家長過分的關注寵溺下,他會把說話放棄,因為他光用肢體就能讓家長明白他們想表達的意思,何必還要張口說話呢。
正在學說話的孩子應該只聽他能夠理解的詞語,也應該只說他能說明白的詞語。如果孩子結結巴巴的說不明白,當家長的不要試圖去揣摩他們的意思。你你需要關注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並讓他設法讓你明白他說的話就可以了。一旦讓孩子感受到說話的用處時,他自己就會學著說話。
家長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在孩子成長的時候家長也要多花時間陪伴,用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