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老北京的行商走販,不管賣什麼的,都講究吆喝,這也成為北京民情風俗的一大特色。香瓜是北方水果,京郊就有很多種植的,在交通不便捷、南北方水果少交流的年代,它自然就是唱主角了。

▌何大齊 文並圖


北京人管「甜瓜」叫「香瓜兒」(念起來是一定要加兒化音的),因為聞著確實香味兒撲鼻。我小時候一入夏天,香瓜兒就上市了。賣香瓜兒的人中有挑擔子賣的,這一般都是城裡人做小買賣的。他們的挑子構造特殊,是由兩根細長的柳木窩成對頭兒彎,上頭交叉起來,用麻繩拴牢,下面四根棍,離地面十釐米的位置拴住一個淺笸籮,裡頭鋪上瓜葉子,上面擺放著香瓜兒。還有一類是背簍子,裡面裝的都是瓜,這大多是瓜農從鄉下直接進城叫賣的。賣香瓜兒都是論個賣,買主選中的瓜,小販先用手巾把瓜擦乾淨,然後用小刀劃開,讓買主看看瓜瓤兒,生了管換。

說是賣香瓜兒,其實這只是個統稱,它的種類很多。我小時候西安門北的黃城根菜巿場裡,攤兒上賣的就有好幾種,給我留下印象深的有「蘋果青」、「旱三白」、「蛤蟆酥」、「酥瓜」等品種。

先說這「旱三白」吧,成熟的瓜是長圓形,白中透著淡黃色,上面還有淺色花紋,瓜頂上有一個突起的圓形的瓜臍,用手一按如果略有彈性,就說明這個瓜已經成熟了,味道一定好。這瓜吃到嘴裡香甜嫩,水分足,一個瓜又解饞又解渴。這種瓜由於品質好,最受歡迎,直到現在還有賣的。

「蛤蟆酥」,略有一點兒甜味,主要是十分面軟,像蒸熟的老南瓜,吃到嘴裡不用牙嚼,用舌頭往上膛一頂,就全都碎爛了,往下咽時感覺糊嗓子。沒牙的老人最愛這一口,所以它還有個外號叫「老頭兒樂」。我不愛吃,可我記得我父親特別愛吃,常讓我去給他買,特意囑咐一定買「老頭兒樂」,所以我對此印象很深,不知為什麼這種瓜現在市場上很少見了,是不是水果品種太多,它就數不上了?

香瓜兒家族裡,我還喜歡的一種叫「酥瓜」,一頭尖,一頭圓,瓜皮呈深綠色,上有淺綠花紋,比黃瓜短而粗,酥瓜的特點是味道清香,不太甜,有點兒像吃黃瓜,但比黃瓜酥脆,水分特別大。炎炎夏日,吃一個酥瓜,又清涼又解渴,真是十分享受。下午放學路上,遇上賣酥瓜的,我常買一個邊走邊吃,比吃冰棍還舒服,這麼好吃的瓜,好像現在也少見了。香瓜是北方水果,京郊就有很多種植的,在交通不便捷、南北方水果少交流的年代,它自然就是唱主角了。

老北京的行商走販,不管賣什麼的,都講究吆喝,這也成為北京民情風俗的一大特色。賣香瓜兒的小販,挑著擔子,手拿大芭蕉扇,晃晃悠悠,從胡同口兒走過來,仰頭吆喝:「香瓜兒來,甘蔗味兒來!旱秧兒的來,個個好吃來喲!」「蛤蟆酥的旱香瓜兒來!犄角蜜的好甜瓜來!老頭兒樂的甜瓜來!青皮脆來喲——!」這拖長的腔調,抑揚頓挫的叫賣,給火烤暑熱的街巷,好像也送來了些清涼。

想起兒時的夏天,沒冰箱空調,水果品種也少。但是有熱鬧,有味道,有數不清道不完的回憶。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潘集特產「酥瓜」,味道香甜爽口,製作過程卻十分繁瑣
    而且,還沒有粉色的花蕊啊,什麼的都沒有。村民手上拿的蓮燈啊,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羊角酥。在安徽淮南的這個區域啊,還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歌謠「頭上頂著小黃花,脖子細來肚子大,吃進嘴裡咔咔咔,大家猜猜這是」這句啊,就是說羊角酥的。羊角酥葫蘆科甜瓜屬薄皮甜瓜的一種,因為瓜皮酥脆,長相酷似羊角,所以被當地人稱作羊角酥。
  • 立秋之瓜話老北京十香瓜
    老北京人有「春吃蘿蔔秋吃瓜」的講究。立秋之日,不但要肥酒大肉地「貼秋膘兒」,而且還要吃個瓜。家長給孩子買個瓜吃,必祝之曰:「吃個瓜吧,秋後好肥得滾瓜溜圓的。」在習慣上,立秋之瓜須早吃,故偏重於甜瓜,京諺曰:「早甜瓜,晚西瓜」。甜瓜,亦名「香瓜」,起於初夏,終於晚秋。
  • 「海派美食」蛤蟆酥
    蛤蟆酥顧名思義應該就是一種蛤蟆形的酥餅,因為形狀像蛤蟆,所以深受老少喜歡。張愛玲母親特別喜愛蛤蟆酥,以至張愛玲特別在一篇談吃的文章中提到它:「我母親從前有親戚帶蛤蟆酥給她,總是非常高興。那是一隻半空心的脆餅,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狀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綠底子上,綠陰陰的,正是一隻青蛙的印象派畫像,那綠絨絨倒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產。」
  • 俗語:大寒見三白,農民衣食足,啥意思?三白是啥?
    俗語:大寒見三白,農民衣食足,啥意思?三白是啥?在以前,我們對待農村人的態度是十分親切的,因為正是他們進行勤勞的耕種,我們才有了瓜果蔬菜以及肉食品可以食用。可以說,以前是農村人養活了我們。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業的產業化越做越好。
  • 「太湖三白」是哪三白?味道棒!許多人慕名而來,湖心亭賞景吃魚
    幾乎都是用一鍋清水再加上幾滴料酒,就可以做出一道非常美味的菜餚。在這其中極具代表性的要數江蘇的太湖三白了。太湖三白,相信很多人對這個詞都比較陌生。何謂太湖三白呢,其實是太湖的三種食材,它們是太湖白魚,太湖白蝦和太湖銀魚。銀魚被打撈上來之後會立刻變成白色,所以也被稱為太湖一白。
  • 老北京消暑有佳品 老北京瓜農種西瓜有哪些講究?
    在祛暑條件較差的年代,人們都如何消夏度暑呢?其實,老北京自有消暑佳品。作者:劉永加老北京奶酪 TAKEFOTO供圖如今消暑的佳品首選是各類瓜果。在老北京,瓜果同樣最受歡迎。元代歐陽原功有《漁家傲》組詞,描寫的就是當年北京的風土人情。
  • 夏天來碗老北京炸醬麵,正宗傳統味道,爽口開胃下飯
    這一說到炸醬麵,嘿,咱就不自覺的想起,這不典型老北京的美食嗎!小時候住在平房,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吃飯的時候都是需要媽媽在小胡同裡喊著回來吃飯,最驚喜的是回家一看,哇~~吃炸醬麵,因為小編小時候最喜歡吃炸醬麵了,夏天清清涼涼的,過一下涼水,放點黃瓜碼,胡蘿蔔碼,黃豆,木耳,豆芽,在多來點醋
  • 蛤蟆吐蜜到底是北京特產還是天津非遺?
    吸引我的不是他長得有多帥或者有多金,而是他的自我介紹短片貌似美食紀錄片,尤其他捧著一盤子吃的上臺那刻,看的我眼睛都在放光。當時他端上來一盤面點——叫蛤蟆吐蜜。「蛤蟆吐蜜和蛤蟆沒有半點關係,只是本本分分的北京本地小吃。但節目裡卻說是天津非遺,怎麼又成北京本地小吃了?
  • 名人與美食的故事 來看看張愛玲筆下的蛤蟆酥
    張愛玲:蛤蟆酥著名女作家張愛玲在一篇談吃的文章中寫到:「我母親從前有親戚帶蛤蟆酥給她,總是非常高興
  • 七夕蛤蟆是什麼梗啥意思 七夕蛤蟆孤寡孤寡含義
    七夕蛤蟆是什麼梗?七夕蛤蟆是什麼意思?2020年8月25日,七夕佳節降臨,你好,我是你朋友給你點的七夕蛤蟆,今日特定為你送來祝福,接下來我要開始我的祝福語叫聲啦,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七夕七夕蛤蟆梗的由來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老北京了解28種小吃,每種不超過30元
    老北京小吃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可分為漢族味、回族風味和宮廷風味。烹飪中,有蒸、煎、煎、煎、煎、烤、涮、煮、煨、煮等做法,各有不同的口味。著名作家舒乙用四個詞「小吃大藝」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下面就帶你去看看老北京來了解一下28種小吃,每種都不超過30元!
  • 老話「臘月遇三白,豬狗也吃麥」,三白是個啥?今年你遇見了嗎?
    再過一個多月就到臘月了,臘月裡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叫做:臘月遇三白,豬狗也吃麥。在歷史上,三白可是很有名頭的,比如《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字三白,所以也叫沈三白。還有一個關於三白的典故與蘇東坡有關。話說,有一次東坡好友錢勰邀請他到家做客,而且還特地發了一張請帖,上面寫著:將以三白待客。
  • 僅需5個步驟,輕鬆掌握「老北京雞肉卷」做法,肉酥醬香又滿足
    【老北京雞肉卷】看著賣相併不起眼,薄麵餅包裹著內餡卻別具一番,醬鮮濃鬱的料汁,酥脆爽嫩的炸雞排,新鮮爽口的配菜,多種不同層次的食材,混搭後的口感和味道交織,讓人回味無窮,連吃兩條才過癮!其實像這些頭牌美食,在家製作一點都不難,家裡常備手抓餅或卷麵皮的面胚就足夠了,內餡隨意搭配,本期鹿小廚分享這道頭牌美食的烹飪方法,僅需5個步驟,輕鬆掌握「老北京雞肉卷」做法,肉酥醬香又滿足,愛吃的吃貨們怎能錯過呢?!
  • 去北京必吃「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有一絕只有地道的北京人知道吃法
    「老北京十三絕」北京城的古老的十三種糕點,時至今日依然無比受歡迎。驢打滾它也叫做豆面糕,主料是:黃豆面,豆沙或紅糖作為內陷。製作好的麵茶上澆上一層芝麻醬,再在芝麻醬上撒上一些花椒鹽,這樣一碗老北京風味小吃就出現了。焦圈
  • 這12款老北京特色小吃,老味道老情懷,哪一款是你的最愛?
    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特色的小吃,北京更不例外。從宮廷糕點到民間小吃,每一款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小編今天就帶大家看看這12款北京特色小吃,有沒有戳中你的味蕾呢?口感十分軟糯,味道香甜,是北京很常見的小吃之一。
  •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地道的京城京味,看看有沒有你愛吃的特色美食
    老北京小吃可以說是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北京為四朝古都,其小吃博採四方小吃之精華,兼收各族小吃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特色,已形成漢民、回民和宮廷三種風味。
  • 臘月到來,農村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不吃黑」,啥意思?
    農村到處都充滿了過年的熱鬧氣氛,而這時候外出打工的人們也陸陸續續返鄉。今年冬季比較寒冷,如今正是處於三九四九階段,人們常說「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三九四九冰上走」。而隨著寒冬臘月的到來,農村老人常說「臘月遇三白,豬狗不吃黑」,這是什麼意思?對於以前農村而言,人們最為期盼的就是來年農作物收成好不好,來年能否獲得大豐收。
  • 「大寒見三白,豬狗不吃黑」,這句俗語是啥意思?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農民平常都是很忙的,也只有到了冬天之後,農民可以輕鬆一些,冬天的時候地裡已經沒有辦法種東西了,農民也就呆在家裡歇著了,偶爾再找朋友打打牌,和朋友聊天,再預測一下明年的天氣,天氣對農民來說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天氣不好,農民說不定就要白幹一年了
  • 老北京夏天要吃烤鴨|我家孩子喝雞湯上火,在家給娃做烤鴨卷餅吃?
    據說,老北京有著夏天吃鴨的風俗。昨天我們一邊嚼著酥香的烤鴨,喝一口清爽的冰飲,一邊進行了靈魂爭論:夏天,到底該不該吃鴨?烤鴨為什麼是北京特產?烤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記錄為炙鴨。據說朱元璋很喜歡烤鴨肥而不膩、滿口酥香,他當時吃的是炭火烤南京湖鴨。
  • 臘月將至,「臘月見三白,來年好收麥」是啥意思?有道理麼?
    簡單說完臘月,我們切入正題,為何老話說:「臘月見三白,來年收小麥」?這是啥意思?根據「臘月見三白,來年收小麥」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只要了解「見三白」,是說臘月多下幾場瑞雪,就明白這句話就是瑞雪兆豐年的意思了。如同有農諺所說:「收麥不收麥,臘月見三白」意思一樣。那麼,這些農諺俗話有道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