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非誠勿擾》裡的一檔節目引起了我的注意。作為一名資深的吃貨,被裡面一位天津小夥的話吸引了。
吸引我的不是他長得有多帥或者有多金,而是他的自我介紹短片貌似美食紀錄片,尤其他捧著一盤子吃的上臺那刻,看的我眼睛都在放光。
當時他端上來一盤面點——叫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和蛤蟆沒有半點關係,只是本本分分的北京本地小吃。但節目裡卻說是天津非遺,怎麼又成北京本地小吃了?
蛤蟆吐蜜不過是多一道裂開口子的豆餡燒餅罷了。工藝就巧在這層皮上,皮薄餡多,一烤自然就裂開了。
為什麼叫蛤蟆吐蜜?據說是因為它的外形像一隻蹲坐的蛤蟆。
有人說蛤蟆吐蜜是由明朝軍糧發展而來,但我卻不太贊同。
軍糧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便於攜帶,餡都露出來了,還怎麼攜帶?更何況古時物質條件差,哪來的紅豆餡燒餅當軍糧?
不過萬一現在的蛤蟆吐蜜是由古代的軍糧改良而來的呢?
據明《大廠史回顧》記載:1399年,燕王朱棣為奪政權發動了「靖難之役」。當時隨燕王徵戰的西域上將們為攜帶方便,將軍糧用麵粉烤制的餅子抹上羊油脂。後這種製作手藝被帶到南京皇宮,為獲得皇帝喜愛,特意在麵團加了各種餡料。
但且不說《大廠史回顧》查無此書,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就算是不放豆沙餡和糖的羊油芝麻燒餅,也放不長久呀!所以軍糧一說純粹強扯。
既然非明朝軍糧,那非遺又是從何而來?
老北京人特別偏好給食物起動物名,可能接地氣吧。什麼驢打滾、肉龍、羊羹、大蝦酥,哪個不是妥妥的小動物。但天津人也喜歡這樣,狗不理、貓不聞啥的。
難道蛤蟆吐蜜真是天津人發明的?
據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顯示,申報非遺的條件至少需要滿足百年歷史,三代傳承,且傳承脈絡清晰、確實有史可考。由此,蛤蟆吐蜜至少有百年歷史。
後來那位天津小夥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曾祖父最早在北京牛街開燒餅鋪,後來祖父舉家從北京移居到的天津。幾十年過去,在第三代他父親的手裡成了天津市非遺。
原來三代傳承裡有兩代在北京做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餅皮很薄,外皮上是滿滿的芝麻,豆沙餡糖放得並不多,吃起來不會很甜膩。
無論蛤蟆吐蜜是北京小吃還是天津小吃,只要好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