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新教材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身邊的材料》第三課。本課逐漸深入地安排了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研討身邊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屬製成的。從生活中常見的金屬製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用金屬製作這些東西?它們有哪些特徵?第二部分探究金屬的特徵,歸納共性。通過小組合作實驗,總結出有金屬光澤、導熱性、延展性均是金屬的共性。第三部分比較金屬的特性差異。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對比出不同的金屬在硬度、質量方面存在個性差異,要學會合理利用這些特徵。第四部分是了解金屬的更多的特點,學會合理利用不同金屬的特徵,使之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生活。通過列舉一些合金製品,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很多的金屬製品不是由某一種金屬製成的。每一種金屬都有它的優缺點,而合金比單一金屬具有更好的綜合性能。
二、學習目標
1. 了解常見金屬的性質,知道性質決定其用途。
2. 知道不同金屬間存在共性的同時也存在個性差異。
3. 會根據不同金屬的特點進行合理使用。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不同金屬的共同特性和個性差異。
難點:理解性質決定用途,合理利用不同類型的紙。
四、教學準備
鐵絲、銅絲、鋁絲、砂紙、鐵棒、銅棒、鋁棒、木棒、玻璃棒、鐵錘、熱水、燒杯、天平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金屬製品
1.提問: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金屬製品,請你找一找,你周圍有哪些金屬物品?它是由哪種金屬製成的?
(拉鏈、鑰匙、窗戶邊框、黑板邊框、卷筆刀的刀片等)
2.談話:認識它們嗎?想一想人們利用了金屬的哪些性質?
(出示一些常用物品圖片)
3.談話:看來,金屬這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十分廣泛。今天,我們就以銅、鐵、鋁三種金屬為代表,一起來探究金屬的特性。
【意圖解析】通過組織學生尋找身邊的金屬製品,拉近金屬與學生的距離。引發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到金屬,為什麼要利用這些金屬,金屬究竟有哪些性質?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二)研究金屬的共同性質
1.活動一:打磨金屬棒,觀察金屬光澤
(1)觀察未打磨前金屬棒表面
(2)用砂紙依次打磨銅棒、鐵棒和鋁棒
(3)觀察打磨後金屬棒表面
(預設:比打磨前金屬表面更亮了,有金屬光澤等)
(4)小結:許多金屬在空氣中易被氧化生鏽,用砂紙打磨後可以露出金屬原本的模樣,我們發現金屬有光澤。
2.活動二:錘打金屬絲,觀察金屬變形情況
(1)觀察金屬絲錘打前的模樣
(2)討論實驗注意事項:錘打時注意安全、錘打時下面墊塊布、錘打次數一致,每次錘打均勻用力。
(3)觀察錘打後金屬絲的情況
(4)小組匯報,交流總結。
3.活動三:放熱水中,感受不同棒表面溫度變化
(1)將三種不同的金屬棒、玻璃棒、木棒同時放到熱水裡,過5分鐘後,用手摸一摸感受溫度的變化。
(2)小結:玻璃和木頭導熱性較差,金屬導熱性較好。其中,銅導熱性最好,其次是鋁,最差是鐵。
【意圖解析】本環節的活動旨在認識金屬的共同特性。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控制變量法來進行對比實驗探究,從而發現金屬的共同特徵。例如:金屬都有金屬光澤,有良好的導熱性和延展性。其中,在研究導熱性實驗中,增加了木棒和玻璃棒的對比,發現金屬具有導熱性;進一步比較銅棒、鐵棒和鋁棒的溫度變化,進一步發現不同的金屬之間還存在導熱性差異,為接下來不同金屬的個性研究做出了鋪墊。
(三)研究金屬的不同之處
1.活動一:比硬度
(1)用手掰一掰,初步感知不同金屬的硬度;
(2)相互刻劃,進一步比較它們的硬度;
(3)藉助指甲、鑰匙、小刀等比較不同金屬的硬度。
2.活動二:比輕重
(1)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相同大小的銅棒、鐵棒和鋁棒的輕重
(2)用天平稱一稱,精確比較相同大小的銅棒、鐵棒和鋁棒的輕重
【意圖解析】在此環節中,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觀察金屬的特徵,利用多種方法分層次進行金屬硬度和輕重的比較,發現金屬的不同之處。
(四)探究不同金屬的用途
1.提問:這些物品為什麼要用不同的金屬材料製作?
(出示鐵鍋、鋁罐、銅鑼、金首飾等圖片)
2.總結:歸納比較不同金屬的硬度、輕重、延展性、導熱性和加工等。
3.拓展:介紹鈦合金等新型合金的運用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意圖解析】此環節幫助學生理解合金較於單一金屬具有突出的優勢,讓學生體驗到新型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的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六、板書設計
金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