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淇縣,是中國華北地區河流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水系支流衛河的支流。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方腦嶺棋子山,流經山西省陵川縣、壺關縣,河南省輝縣市、林州市、鶴壁市淇濱區、淇縣、濬縣,在濬縣劉莊與共產主義渠交匯,同時穿越共產主義渠,向南至淇縣淇門鎮西(對面是濬縣新鎮鎮淇門村)的小河口東流入衛河[1] ),全長161公裡,流域面積2248平方公裡,屬海河流域。
說到淇河,就不得不提到淇河三珍,纏絲蛋,冬凌草,無核棗。
纏絲蛋,鴨蛋的一種,但是這裡的鴨蛋區別於我們常見的鴨蛋,這裡的鴨蛋非同一般,煮熟後,蛋黃呈黃紅色,呈現一圈圈不同的色環,由外及裡繞著中心,故稱「纏絲鴨蛋」,有「金絲伴銀線,精品纏絲蛋」之美譽。
明清時其曾被列為皇帝貢品, 1914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2年在北京舉行全國商品展銷會上初被列為「中國名貴特產」。
無核棗
相傳紂王建好鹿臺後,在鹿臺大宴群臣。席間,宮女端上一大盤紅棗,大臣們吃過後,都連聲誇讚好棗!好棗!唯有紂王捂著牙不吱聲,沉默了半天:「好棗是好棗,差點把我的牙給咯掉了,要是沒核就好了。」打那以後,鹿臺一帶的棗就沒有核了,無核棗移到十裡以外,五年以後就變硬。由於其產量極低,自殷商時就被列為貢品。
民間諺語有云:「一日食三棗,郎中不用找。門前一顆棗,紅顏直到老。要想皮膚好,粥裡加紅棗」可見棗在人們生活日常飲食中的重要地位
冬凌草
冬凌草為多年草本植物,霜降過後,遇霜周身結滿薄如蟬翼的銀白色冰凌,加此又稱冰凌花、冰凌草、冰水草。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重要條件造就了當地冬凌草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根據鶴壁「淇縣誌」記載:自唐朝始,淇水兩岸「冰冰草盛」,百姓多有泡水飲之,要「解毒熱、清濁氣、泣咽喉」等,民間常代作茶葉飲用。
冬凌草在鶴壁太行山一帶,當地百姓「戶戶有之」。患牙痛、咽喉痛,泡水飲服,三次即愈。民間有「日飲冰凌草一碗,防皺去斑養容顏,亮嗓清音苦後甘,驅除病魔身心安」之說。
隨著冬凌草功效在醫學臨床方面的不斷發現,「冬凌草片」、「冬凌草糖漿」等藥品也相繼應用並取取得廣泛的療效。「冬凌草牙膏」、「冬凌草茶葉」、「冬凌草爽口液」等產品也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冬凌草的防癌抗癌、消熱降脂的保健作用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冬凌草泡茶也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對內熱體質易咽痛、牙痛、口舌生瘡、上火心煩的人,可每日用冬凌草3-5克,開水衝泡代茶飲用。而虛寒怕冷體質的人則應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