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N次」查個遍,上海用「問題清單」監督垃圾分類

2020-12-13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11月16日電(郭敬丹 施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近一年半,「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法規與「新時尚」生活習慣的融合越來越深。這背後,有效監督的力量不可或缺。

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連續兩年採用「問題清單」督促政府部門對照整改,並建立「整改清單」逐一銷號。

「問題清單」來自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專項監督過程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和問題。從2019年的6個方面31個細目,到今年的7個方面24個細目,「問題清單」在更新,生活垃圾管理監督工作的有效「閉環」愈加完善。

「用『問題清單』的方式進行有效監督,需要有發現問題的機制,而發現問題源於對問題精準的了解。」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許麗萍說,要「精準」,首先要做到的是「全覆蓋」。垃圾分類檢查是「高頻」「N次」地進行,上海各級人大代表積極發揮作用,「調研報名通知一發出來,都是被代表們『秒殺』的。」

從社區到公共場所,從醫院到高校,從末端處理到源頭減量……代表們把各個環節「看了個遍」。「因此,清單中的問題也並非『隨機』地羅列,而是有針對性地梳理得出。」在許麗萍看來,正是這樣的「全覆蓋」,讓相關部門也切切實實感受到壓力。

「『宏觀監督』的同時還有了『精準監督』——調研得出的問題很具體,對照清單,問題有沒有得到整改一目了然。」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浦東新區金高公共運輸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施政說。

近日,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就《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執法檢查第二批「問題清單」的整改落實情況向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進行了匯報說明。

這批清單中的問題,涉及生活垃圾分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源頭減量、「兩網融合」體系建設等。

對政府部門來說,收到「問題清單」後,會立即向各區和分減聯辦會議成員單位傳達有關精神,會同各區、各單位共同開展整改工作,逐項對照,制定新一輪整改的目標任務。而為使問題聚焦更精準、整改措施更清晰,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也繼續做好審議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執法檢查、開展專題詢問等各項準備工作,推動監督「閉環」真正落地見效。

「『問題清單』的目的不是停留在『挑出問題』,而是著眼於『建設性』,讓人大監督與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共同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施政感到,這一過程中,既有「釘釘子」精神,還有「榫卯結構」——即各方協同,共同讓條例真正落實。

這樣的建設過程也在「進化」。代表們表示,條例實施以來,各方實踐不斷進步,遇到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問題清單」本身也體現著上海垃圾分類推進的成果。

「第一批『問題清單』整改後今年有了較大改善,但這些問題要徹底解決,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第二批『問題清單』中,有些是去年第一批的未盡事宜,有些是今年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體現了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說,「問題清單」不僅提高了人大監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履職能力和水平,也讓人大監督與政府行政更加合拍,倒逼政府制定「整改清單」,有力促進了政府依法管理和發揮效能,助推政府有關部門更加精準地了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加快完成整改「閉環」。

相關焦點

  • GDI智庫發布調研報告,打造垃圾分類「廣州範本」
    11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實施現狀與未來發展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效、經驗和做法,深入分析尚存不足與原因,並提出對策和建議,為推動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上水平提供決策參考。
  • 環境茶座 | 馬軍:撤桶建站、定時投放、監督指導,推進社區垃圾分類
    解決垃圾問題,垃圾分類至關重要,只有分類,才能邁向源頭的減量、回收、再利用。但這事並不容易,全球能夠做到的國家和地區很有限。中國的首次嘗試是2008年在北京等8個城市進行試點,但20年實踐進展非常有限。從2013年到2018年,全國垃圾增長到了2.28億噸,僅僅五年多的時間,增長量達到30%。
  • 閔行區綠容局局長林靖一行來七寶鎮調研垃圾分類工作
    8月20日上午,閔行區綠容局局長林靖、工會主席葛餘彬一行來七寶鎮調研垃圾分類工作。七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沈俊華,黨委副書記姚媚、副鎮長胡小勝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調研。 林靖一行實地察看了華夏茗苑、寶隆新村、七寶萬科廣場的垃圾分類情況並進行了座談。
  •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基本形成
    「看到垃圾箱房乾淨整潔,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變高了。」建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萬莉娜說。天平街道還結合網格化2.0智慧平臺建設,建成並投用一批智能感知垃圾箱房,讓居民抬手就能將垃圾直接投入,體驗感提高。
  • 上海1.1萬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已上線,入夏後定時投放時間段或延長!
    (原標題:上海1.1萬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已上線,入夏後定時投放時間段或延長!)據小區黨委書記楊富娣介紹,在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樓層「全面撤桶」是居民投訴和爭議較多的一個問題。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物業、居委進一步加強了精細化管理,解決居民實際問題,因地制宜的持續推進工作。
  • 上海公布可回收物「清單」指導市民垃圾分類
    哪些生活垃圾適宜回收,哪些不適宜回收?這個問題困擾著不少市民。記者昨天從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了解到,《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2019版)》出爐,該目錄包含一般可回收物、低價值可回收物、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三張清單,讓人一目了然。
  • 北京垃圾分類制度的思考和建議
    為了統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北京市成立了市、區兩級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市級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組、政策指導組、物業管理組、社區工作組、執法保障組、監督檢查組、宣傳動員組7個工作組,成員單位包括27個責任明確的市級部門。目前,在各方面的參與下,全市的投放站點、分類驛站和密閉式清潔站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升級改造,統一了分類標識。
  • 上海垃圾分類都出桌遊了!還搞了個大賽!
    2019年即將接近尾聲,要說這一年在上海什麼最火,那一定少不了垃圾分類,而更讓想不到的是,還專門有人為垃圾分類研發了一款桌遊,今天這款桌遊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了比賽,吸引了來自全市近160名中小學、高校學生以及白領來參加。
  • 垃圾分類怎麼搞?上海小夥伴有「秘笈」
    作為全國首個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先行先試」的上海小夥伴,有不少「秘笈」——秘笈一:一小區一方案有法律法規支撐,有全市動員全民參與,還有志願者全程引導……去年7月生活垃圾分類正式實施前,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已然形成。但仍有不少街鎮和社區受各種歷史遺留因素和客觀條件限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面臨極大挑戰。
  • 省住建廳調研德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近日,由省住建廳城建管理處一級調研員李明書帶隊的調研組一行5人到我市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地調研,並召開了《四川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立法調研座談會。
  • 垃圾分類寫進租賃合同?@嘉定人,你怎麼看
    嘉定菊園新區在開展垃圾分類工作調研中發現:出租戶佔居住區比重較大,尤其是動遷房小區,1/3的房屋被動遷居民出租,在推行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遇到瓶頸:
  • 上海交通大學積極推進垃圾分類 打造文明精緻校園
    上海交通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積極落實上海市推進的垃圾分類有關政策精神,率先啟動「垃圾革命」三年行動計劃,用「分步走」的方式,從制度、方案、人員、宣傳等方面精心設計,全方位打造綠色文明的校園新風尚。
  • 「把脈」垃圾分類難點問題 聽聽福田區人大代表怎麼說
    市、區人大代表圍繞垃圾分類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交流,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  今年9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涵蓋垃圾分類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上海垃圾分類「神器」被用過近3000萬次,粽葉究竟是溼垃圾還是幹...
    摘要:上海市民查詢「怎麼分」次數最多的3種垃圾分別是:牛奶盒(324781次)、塑膠袋(281366次)、雞蛋殼(221186次)。 2018年9月起,上海綠化市容部門上線了名為「生活垃圾怎麼分」的微信工具,使用者在查詢框內輸入物品名稱,只要後臺有能匹配的詞條,就能知道扔到什麼垃圾桶。
  • 大學生當起社區小助理,實地調研垃圾分類,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每個孩子面前的桌上都擺放著4個一組的迷你垃圾桶和一套108張的垃圾卡片,小朋友們抬著好奇的小腦瓜,一齊大聲朗讀垃圾分類的口訣,並在老師們生動有趣的講解下,認真地將手中每一張垃圾卡片「投放」到對應的垃圾桶裡。「本次垃圾分類知識講座在祿長街社區展開。這個社區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新舊交替,屬於背街小巷,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了解較少,認識較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不完善。」
  • 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如何持續:上海的經驗與思考
    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一周年,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數據,居民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實際上,上海探索垃圾分類的起步時間更早。早在2000年,上海就被住建部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八個城市之一。
  • 上海高中生自製智能分類垃圾桶 切實提升市民垃圾分類行動
    上海高中生自製智能分類垃圾桶 切實提升市民垃圾分類行動時間:2017/5/2 8:59:36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選稿:陳樂 如今在上海大街小巷都有分類垃圾桶,一般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 上海家庭「垃圾分類」 觀察筆記
    這幾天,我常常把因為自己嘴饞所製造的垃圾用來檢驗她是否是一名合格的上海市民。  「姆媽,瓜子殼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我嗑的瓜子殼堆成了一座小山,下面墊著一張餐巾紙。  「溼垃圾,餐巾紙是幹垃圾。」  但瓜子殼是溼垃圾的答案看起來值得商榷,畢竟它是幹的。我迅速在手機上搜索了相關問題——「屬於易腐垃圾,是溼垃圾的一種。」
  • 上海垃圾分類一周年:居民區達標率超90%,基本建成全程分類體系
    鄧建平表示,垃圾分類微信查詢平臺提供服務2946萬餘次。據今年上半年垃圾分類實效測評結果顯示,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條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上海已經基本建成垃圾分類全程分類體系。
  • 視頻來稿|一戶上海家庭的垃圾分類故事:小學生自製分類標籤
    考慮到弟弟圓圓還不認識字,他又教圓圓分別用黑色、棕色、藍色和紅色塗滿四張標籤紙,也一一貼到相對應的垃圾桶上。「這就叫垃圾分類,我們把紅色標籤貼到藍色的垃圾桶上,這裡面扔有害垃圾。」7歲的張煜冉一邊貼標籤,一邊告訴3歲的圓圓,平時在家裡應該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在張煜冉的指導下,經過兄弟倆一個晚上的努力,一組圖文並茂的家用「四分類」垃圾桶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