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致幻到裝飾——唐代「凹凸花」工藝的本土化啟示

2021-01-21 騰訊網

> 敦煌254窟-網絡

最近幾年,從iMax電影到迪士尼樂園,從虛擬實境遊戲到teamLab展覽,時下的消費體驗已經越來越趨於「沉浸」。在新媒體藝術得到長足發展的今天,「沉浸」一詞通常被用來描述虛擬實境的一個特性,也往往讓人聯想到新的技術與時尚。但其實,沉浸式體驗(Immersiveexperience)早在原始時代就已經存在,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創作於一萬七千多年前,身處洞穴之中,你會感覺自己仿佛穿越了時空,在沉浸感上甚至強於一些現在的VR技術。在歷史上,宗教往往善於營造沉浸式空間,讓身處其中的信眾忘記時間和自我的存在,以便進入神秘的精神世界。視覺藝術也因其善於製造幻象的特質,而成為必不可少的沉浸媒介。相比於西方,中國由於文人思想長期佔據著審美系統的主導地位,難免有著排斥感官經驗的傳統。但在主流話語之外,我們實際上保存著更為多元的視覺文化資源,尤其在佛教藝術中不乏有關沉浸式體驗的探索。而敦煌莫高窟作為印度、西域和中原佛教思想、藝術的匯聚之處,更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石窟式沉浸空間。

「凹凸花」與莫高窟的沉浸式體驗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狀有千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一代代禪師相繼在此建洞修禪,到隋唐時期這裡的洞窟已有千餘個。對於樂僔的經歷,一般認為這是描述禪師入禪時眼前浮現的一種幻象。按照佛經的說法,坐禪僧人在禪定中能否見到這種幻象,是能否成佛的標誌。而所謂「禪定」,簡單說,就是要求僧人杜絕一切塵世雜念,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讓精神進入到一種虛幻的佛國幻境。因此,如何將修行的場所營造成一方易於產生視覺幻象的空間,便成了僧人最根本的訴求。在唐代莫高窟,一種叫作「凹凸花」的裝飾被大量繪製在石窟的內壁,正是這種裝飾藝術在空間致幻上無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關於「凹凸花」的文獻記錄,最早見於唐代許嵩編撰的六朝史料集《建康實錄》,原文說:「(一乘寺)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即平。」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這句話是說,這些畫在寺門上的花卉圖案看上去好像凹進去,又好像凸出來,這種交替出現或同時出現的視覺現象容易讓人產生眩暈感。文獻中的「眼暈」二字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凹凸花」的核心特徵——視覺致幻,而這恰恰是僧人進入「禪定」的催化劑。

> 321窟主室藻井-《敦煌壁畫全集 》

雖然許嵩筆下的一乘寺早已不在,但通過唐代莫高窟第321窟的藻井復原圖,我們仍然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凹凸花」的視覺特徵:圖案如同萬花筒般,嚴格按照幾何原理設計排列;以白為底,背景施以土紅,紋樣使用石青、石綠和黑色,色彩對比強烈;以色階漸變的方式暈染,富有光學衍射的律動感。試想一下,如果石窟中布滿這樣的圖案,在其中修行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以稍早一點的北魏254窟為例,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兼具僧人禪修與信眾觀禪的功能。步入254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交腳彌勒佛像,佛像身上的顏色大部分已經剝落。當我們在石窟中坐定,目光隨著中心柱往上移,可以看到整個石窟的天頂和人字坡全部被帶有佛教元素的「凹凸花」紋樣鋪滿,仿佛置身於佛國的宇宙。如果盯著天頂稍久一點,十分容易陷入一種天旋地轉的眩暈之中,進而產生某種神秘幻象並非不可能。

暈繝紋錦針衣-《中國新疆古代藝術寶典》

進入唐代以後,這種四壁裝飾「凹凸花」石窟已經非常普遍。可以說,「凹凸花」是唐代佛教禪窟修行當中製造神秘體驗的重要一環,通過直接刺激人的視覺神經,它為唐代僧人進入「禪定」狀態打開了一條「捷徑」。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以「凹凸花」為關鍵裝飾元素的石窟壁畫實際上充當了一種古代的沉浸媒介,僧人們有效地利用「凹凸花」的致幻功能,將莫高窟打造成了一座以佛教為主題的沉浸式空間集合體。既然,「凹凸花」的功能如此重要,它又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

融合印度、西域與中原的裝飾工藝

在《建康實錄》中,許嵩認為「凹凸花」的繪製技術來自「天竺遺法」,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所謂「天竺遺法」主要指的是「凹凸花」的色階漸變暈染方法,這確實可以直接溯源到印度的「凹凸法」,正是這種不同於中國傳統「線描」的繪法,讓「凹凸花」產生了奇妙的色彩律動感。但「凹凸花」的幾何圖案設計,其實是西域與中原裝飾基因融合的產物。

「凹凸法」原本就是服務於印度佛教藝術的繪製技術。從源流上講,這套獨特的繪法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明暗法」。在公元前4世紀,由於亞歷山大大帝東徵開啟了希臘化時代,希臘文明輻射到印度次大陸,並在印度形成了希臘化的佛教藝術,即著名的犍陀羅藝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希臘化的造型藝術也發生了明顯的印度化傾向。「明暗法」中原本遵循的固定光源、透視原則被放棄,而色彩暈染的技術卻得以保留,並進一步拉大了色彩的對比度,增強了視覺的感官體驗。顯然,「凹凸花」繼承了這一特性,在用色上也多使用紅、綠、黃、藍、白、黑等強對比色系。

> 敦煌254窟-《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在印度,「凹凸法」描繪的對象多以佛像和佛教經典中的場景為主。但在敦煌,由於頻繁的物質文化交流,來自西域和中原各地的圖案和紋樣十分流行,並大量融入進壁畫的裝飾之中。因此,在「凹凸花」的樣式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模仿中原傳統建築結構的藻井圖案,也可以看到帶有明顯西域特徵的菱形格和同心圓等圖案。但從構成上,這些圖案大多呈現為層層套嵌、重複排列、細節程式化的特點,填充其中的蓮花、供養菩薩等形象,也都明顯趨於圖案化、紋樣化。為了適應這種裝飾化傾向,融入圖案的「凹凸法」,在設色暈染上也更加規範化和程式化。

簡單說,「凹凸花」是一種將印度「凹凸法」與西域、中原圖案融合為一的新型裝飾,儘管基因來自不同的文化,但它們卻能夠被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強化圖案的致幻效果。從感官經驗的角度來看,這並非偶然,因為佛教的神秘體驗是「凹凸花」誕生的因,最終選擇何種視覺樣式呈現只是果。

視覺感官經驗的沉澱與迷幻藝術

現代認知科學研究認為,世界各大宗教在修行過程中各自追求的神秘體驗,其實是一種人類共通的特殊感官體驗。這種神秘體驗是由於人的大腦神經系統進入到一種自我意識消解的「變性意識狀態」之中,此時人的精神完全沉浸在一種超脫自我的、靈魂與萬物合一的喜悅之中,在這種狀態下通常會看到類似的場景:萬物被籠罩在一輪輪光暈之中,絢麗明亮的色彩閃爍其間,空間在不斷地旋轉等等。不難發現,敦煌石窟內營造的致幻空間,實際上是對這種神秘體驗狀態下所見世界的模仿,而「凹凸花」本質上是這種體驗沉澱的一種視覺模式,一種凝結物。

> 迷幻藝術-Wikipedia Commons

赫胥黎在《知覺之門》中認為,不但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修行方式可以帶來共通的神秘體驗,麻醉劑和藥物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嬉皮士運動中,人們熱衷於通過服用LSD進入迷幻狀態,這場精神的狂歡也掀起了一場全球性的迷幻藝術浪潮。有趣的是,這些迷幻藝術的特徵和「凹凸花」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當然不是巧合,因為兩者的創作動機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在試圖用圖像捕捉人類共通的神秘體驗。只不過對於迷幻藝術家而言,他們希望用畫筆記錄那個迷幻的世界,用以日後隔靴搔癢。而唐代的僧人們則試圖通過凝視石窟上的壁畫,以進入「禪定」的狀態。

「凹凸花」的流行與嬗變

> 香印座-正倉院官網

「凹凸花」在唐代的流行有著深刻地宗教根源,但在晉唐時期的文獻資料中卻鮮有關於「凹凸花」的記載。除許嵩的《建康實錄》外,僅在《唐朝名畫錄》尉遲乙僧條目裡有一處記載,說:「乙僧今慈恩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面中間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狀,不可名焉。」這種文獻上的相對「缺席」似乎不難理解,「凹凸花」獨特的視覺感受和宗教基因顯然與文人群體的審美相齟齬。但即便如此,通過這僅有的兩條文獻,我們仍然可以窺見「凹凸花」在當時的流行程度,至少從張僧繇到尉遲乙僧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凹凸花」已經被廣泛地用於除石窟壁畫以外的各種佛教空間和媒介之中。眾多出土的文物也能夠佐證這一點,比如,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的編號為MG.26462的唐代「絹畫華嚴經變」,畫中佛陀的頭光、身光和身下的蓮花,明顯都帶有典型的「凹凸花」特色。而在今天新疆地區出土的各種帶有「凹凸花」風格的唐代紡織品殘片,則進一步說明,「凹凸花」裝飾在唐代已經脫離了佛教空間而走進世俗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凹凸花」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特的紋樣和流行元素,融入到絲織品、泥塑、建築和器物裝飾之中,甚至連名字都發生了改變,比如這種帶有色彩漸變的織法通常稱為「暈繝」,而在《營造法式》裡,這種風格的裝飾則被稱為「疊暈」。

唐王朝作為一個世界性帝國,通過絲綢之路編制了一張覆蓋歐亞大陸的物質文化交流網絡。「凹凸法」正是通過這張網絡從印度出發,經由西域傳入中國,而本土化的「凹凸花」工藝也是經由這張網絡,向東傳播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在日本「凹凸花」被稱為「繧繝彩」,顯然取自中國的「暈繝」一說。日本的國寶,奈良正倉院的香印座,表面裝飾使用的工藝正是「繧繝彩」,當我們從上面觀看香印座時,它其實就是一朵繪在金屬器物上的「凹凸花」。

> 漆金薄絵盤甲

一方面,「凹凸花」作為裝飾工藝逐漸融入到各種不同的領域之中;另一方面,它雖然在畫史中相對「缺席」,但仍然和中國傳統的繪畫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沒骨法」是中國山水畫和花鳥畫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暈染法,始見於南宋文獻。這種繪法被描述為「以青綠重色圖成峰嵐泉石」,而文獻中「沒骨法」的開創者正是傳為繪製一乘寺「凹凸花」的張僧繇。可見,「沒骨法」與「凹凸花」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性。雖然張僧繇的真跡已不見,但在敦煌壁畫中,以石青、石綠和黑色暈染的山水並不少見。這些圖像也為張僧繇開創「沒骨山水」一說提供了進一步的視覺佐證。

總體而言,「凹凸花」曾經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宗教、工藝和藝術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雖然,今天莫高窟中的大量壁畫已經褪色、脫落,「凹凸花」的樣式也早已不再流行,但它作為一種視覺文化資源,仍然具有「當代」的潛質,至少在沉浸式體驗日益流行的當下,「凹凸花」這種獨特的視覺模式,完全可以重新融入新的媒介之中,再次創造出更加炫酷的沉浸式空間。

文 Article > 徐曠之 Xu Kuangzhi;

圖 Picture > 徐曠之 Xu Kuangzhi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相關焦點

  • 趙雪峰:印尼亞齊伊斯蘭教的本土化及其啟示
    因此,下面將從五個側面來分別展現亞齊伊斯蘭教的本土化面貌。這五個方面的內容難免略有重合,但並不妨礙我們了解亞齊伊斯蘭教本土化的總體狀況。 1.本土化巫術的盛行和「傳統派伊斯蘭教」 在亞齊,至今仍存在著形式眾多、五花八門的民間巫術。在廣大農村和南部、東南部地區,巫術頗為盛行;在首府班達亞齊等較大的城市,巫術也時常出現。
  • 湖北高校教授復原失傳千年的唐代「金銀平脫」工藝
    劉顯波教授與自己復原的金銀平脫工藝技術作品合影。新華社發 陳凌攝新華社武漢5月30日電(記者李偉)「金銀平脫」是盛行於唐代家具、銅鏡等器物上的特種漆器鑲嵌工藝,由於工藝難度極高等原因,在進入宋代以後失傳。
  • 千古不變的愛美之心:從潔面到裝飾,且看唐代女子的護膚指南
    在唐代以前,澡豆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到了唐代,可以說進入了鼎盛階段。而在北齊賈思勰的著作《齊民要術》便有了香澤的成熟的製作工藝,至唐代香澤的用法變得更加多種多樣。香澤的功效更多的是起到了潤發,去油的作用。同時香澤不光洗頭乾淨還有護髮的功能,遇到頭髮乾結梳不開的用這個有奇效。同時從字面意思上我們可以看出,香澤也有清香之意,在頭髮上塗抹上香澤,可以起到讓頭髮飄香的效果,就好像今天女士所常用的飄柔與潘婷的效果。
  • 原來唐代器物上的眾鳥之首暗示了唐代社會那麼多的小確幸
    從唐代流傳下來的古人對「鳳「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有著美好寓意的神鳥,鳳凰的到來預示著太平、安寧。鳳凰作為中國本土神鳥,其奇特的外形與美德使得鳳凰成為禽鳥之首,鳳凰作為一種神性動物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和尊重。那麼,唐代這麼流行鳳紋是因為鳳鳥的太平安寧的吉祥寓意嗎?
  • 日常語言視角下的社會學「本土化」
    近兩年社會學領域有人提及如何「走出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的誤區」這個問題,如謝宇在《社會學研究》上的一篇文章及圍繞該文的爭論。筆者也曾在一些著述中,從當代人類學本體論視角討論過此類問題。雖然最近這場爭論中提到的本土化還牽涉到學術之外的糾葛,但本文主要關注知識論層面的問題及消除的路徑。
  • 唐代銅鏡:唐鏡種類繁多,裝飾紋樣的繁縟
    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唐代銅鏡。經過戰國、漢代兩個時代銅鏡的發展,到了唐代,銅鏡製作臻於全盛,無論工藝技術的先進、產品種類的豐富、裝飾紋樣的繁縟諸方面,都是前代所無法比擬的。一類是動植物紋飾,這是唐鏡較為普遍的裝飾紋樣,包括雲龍、海獸、天鹿、獅子、鶯鳳、烏龜、鳥類、蝴媒、蜻蜒、十二生肖、寶相、葡萄、牡丹、蓮花等。唐代也沿用漢鏡之串枝蓮、卷葉花草等作為銅鏡的邊飾。另一類是人物故事、銘文、八卦紋鏡。人物故事題材廣泛,常見者有月宮、飛仙、狩獵、馬毯、真人飛霜、孔子問榮啟期鏡等。銘文鏡有萬字鏡、匠人王典鏡等。
  • 古代黃金工藝 · 炸珠
    炸珠是唐代黃金製品重要的鑲嵌裝飾手法,唐人很形象地名其為 「金粟」。 炸珠是將等距的純金細剪成小線段,均灑於木炭上,以火燒熔並凝結成圓珠狀,再篩撿顆粒等大者,密布於金屬胚上燒焊接合,成為器物表面的裝飾紋理,又稱「聯珠紋」或「魚卵紋」。
  • 唐代玉器收藏小知識
    唐代玉器承載了太多的文化歷史,其工藝之精、紋飾之華美足以讓世人見證大唐風範下的精品玉器。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玉器科普知識-唐代玉器,從知識綜述、玉器種類、玉器紋飾、玉器工藝、各式玉佩等多方面收藏小知識深入了解別具一格的唐代玉器。
  • 近來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鼠尾草,竟比大麻還要致幻!
    在墨西哥這個毒品肆虐的國家,除了大麻泛濫以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還有種本土毒品也在肆虐,這種毒品叫做墨西哥鼠尾草。相傳這種鼠尾草是羅馬人眼中神聖萬能的草藥,古羅馬人會在採集它的時候進行一些儀式,用一些優質的吃食來供奉它,因為鼠尾草能夠刺激人的大腦和記憶,具有極強的致幻效果,而且鼠尾草還飽受當地女巫們的最愛,更是祭壇上的必備物品,這種鼠尾草常常能夠在女巫們的草藥園裡採摘到,以便她們隨時取用。
  • 從「本土化」到「中國化」 看印象筆記如何「坐地」「起家」?
    在Evernote進行業務分拆後,印象筆記實現了獨立並徹底的「中國化」,於是也誕生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新範本」,從「本土化」到「中國化」印象筆記將開啟一段新的旅途。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①張成福在分析中國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文章中指出:「本土化是中國公共行政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戰。」②中國應當把握住後工業化帶來的機遇,本土化西方公共行政學前沿理論,使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後工業社會的背景,而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則是本土化的首要任務。本文所說的本土化既指理論的中國化,也指理論的應用化。
  • 沃爾瑪本土化受阻玩資產「加減法」 轉型電商業務待破局
    其轉型變化給中國市場及企業帶來怎樣的啟示?  海外資產接連虧出  撤退還是調整?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沃爾瑪出售了其所擁有的日本商超巨頭西友超市的大部分股份,以尋求從日本市場撤離。  中國本土化管理資深管理專家周錫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沃爾瑪出售資產受多方因素影響。「在當前,疫情的影響直接讓實體進入冰期發展。儘管在海外奉行自由高過經濟,但是長期的疫情導致購買力不足,加上諸多因素,導致沃爾瑪進行戰略調整。日本本土市場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日本市場,電子商務消費的影響還是相當有限,這直接衝擊海外跨國公司在日本的競爭力,在沃爾瑪之前,家樂福就已經敗退了。
  • 多肉植物讓人致幻?小心了,這些危險的致幻類植物不要隨便碰哦
    比如說有的植物汁液有毒,誤食會讓人致幻,近日,深圳海關查獲多起「毒仙人掌」入境案裡,一種名為銀冠玉的「無刺仙人掌」就存在這樣的隱患,其汁液如果不小心沾到了沒及時洗手就拿東西吃,2-3小時後可能就會精神恍惚,出現長時間的幻覺,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暴力性攻擊或自殺、自殘等行為,是十分危險的。
  • 致幻植物——動物也瘋狂
    然而,看起來十分神奇的「巫術」其實並不神秘,一些有著「致幻奇效」的植物們似乎就能給出答案。厄瓜多的一名巫師正在收集植物製作死藤水雖然在當地部落的文化意識中,死藤是神聖的象徵,有關它的一切都被賦予了宗教的意義,但究其根本,死藤(水)令人致幻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它的化學成分,死藤內含β-卡琳、蓬鹼、二甲基色胺、哈爾明鹼、α-四氫哈爾明鹼等化學物質,可以調整人體大腦的頻率接收段。
  • 不鏽鋼裝飾方管的拉絲工藝介紹
    近年來,客戶對於不鏽鋼裝飾方管的表面處理越來越看重了。那麼,不鏽鋼管表面處理工藝有哪些呢?我們常見的表面處理工藝有:拉絲、鏡面、噴砂、鍍鈦、蝕刻、抗指紋等等。這裡主要介紹不鏽鋼裝飾方管拉絲工藝,拉絲不僅看上去美觀,還有抗侵蝕的作用,甚至還滲入了些許時尚和科學的元素。其實,拉絲分為好幾種工藝,分別是:直紋拉絲、亂紋拉絲、螺紋拉絲、波紋拉絲和旋紋拉絲。1、直紋拉絲:通過摩擦不鏽鋼裝飾方管表面的方法加工出來的直線紋路。其中直線拉絲又可以分為連續絲紋和斷續絲紋。
  • 雷鋒餐廳、杜甫草堂主題店,肯德基為何如此熱衷本土化?
    肯德基的博物館聯名計劃最近,肯德基雖然開了很多主題店,但大多數都停留在只是換一個門店壁紙裝飾的方法。而新開張的杜甫草堂主題店,才讓品牌君感受到了一點新意。杜甫草堂店是將古典和現代結合起來的裝修風格,門頭上有明顯的祥雲圖案,牆面和桌椅都具備了各種杜甫草堂的文化元素,就連杯套上都印有乾隆皇帝手書的《春夜喜雨》。
  • 浙江美術館展中國水彩畫百年:從本土化歷程到觀念創新
    展覽同時立足於中國水彩畫學術立場,對水彩畫在中國的發生發展進行回望,以期對未來有所啟示。《沈家門漁港》 潘思同 紙本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據悉,此次展覽呈現了1905年至2020年這110餘年間藝術家創作的水彩畫作品,涵蓋了風景、靜物、人物等諸多題材。
  • 臺灣天主教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本文試圖梳理臺灣教會在處理中國化和本土化的正反兩方面經驗,並進一步分析中國大陸教會在中國化過程中需要吸取的經驗教訓。     一、緣起大陸的教會中國化臺灣天主教會最早源於1626年西班牙道明會會士從菲律賓登錄雞籠(今基隆)傳教。
  • 原子筆之問 山西實現筆頭製造原材料國產化本土化
    2017年,太鋼集團組織科研攻關,研發出了用來製造筆頭的鋼材——筆尖鋼,實現了筆頭製造原材料的國產化和本土化。 特殊鋼有了,如何將其變成筆頭?從原材料到產品的這一段艱難的新路程,山西大眾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決定蹚一蹚。
  • 神秘的「致幻師」--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一些魔幻電影中,時常出現致幻師通過某種手段,讓人產生一些幻覺,引起憤怒、憂傷、驚恐的情緒,或者產生攻擊別人的行為。影片中那些致幻手段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研究表明,引起幻覺的原因很多,包括中樞神經病變、情緒影響、暗示、弱視、重聽、感覺剝奪等。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大自然中那些天然的「致幻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