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是衡量事物的一道鴻溝,不得侵犯,跟逾越。如若越過了這條線,就必然會受到懲罰跟制裁。
規矩跟尊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對長輩的稱呼,學校的制度實行,公司的管理等等,可能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我們就會表現的比較規規矩矩,不那麼釋放天性。但是總有一些人是臉皮比較厚,就是所謂的自來熟。
總把別人的當自己的
朋友彬彬在這方面就深有體會,他有一個宿友,性格開朗又十分地熱情。說起話來聲音響亮。
本來這樣的性格應該是跟周圍的人相處的十分融洽的,但結果並不是的
他在紙巾用完的情況下,自己也不去超市買。每一次上廁所,或需要用到紙的時候就順手拿別人的,也不問別人。這也就算了。再多次之後,彬彬就叫問他去吃飯的時候怎麼不去買呢?沒想到的是,他的回答卻是驚呆了他,說:「你不是還有嗎,都是自己人,等你的用完了再買嘛」。彬彬表示很無奈,就不做回答了,這也僅僅只是只是其中的一點
每次,當宿舍其他人叫外賣或是打包回宿舍的時候,他總會是第一時間問道,這是什麼啊,怎麼看起來不錯的樣子,然後就會拿著筷子「伸出援手」似的,來到飯盒的面前說,我嘗一口試試,但是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筷子上已經夾好了。而他,就開心且滿意的笑著說:味道還可以哈。
可能別人也不是那麼小氣的人,但人難免有一些小怪癖的,就好像有些人不吃別人吃過的東西,一丁點都不行的那種,又或者對一些事很反感的,不喜歡自己跟不熟悉的人有過多的肢體接觸,但就是有一些人,明明跟你也不熟,但是一走路就對你勾肩搭背的。
其實我們也要學會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僅僅只是你以為。
矛盾到爆發,從來都不是突然,或只是因為一件事那麼簡單,而是長期一件件小事的積累,從而堆積到一定的程度,最終就可能再因一件小小的事,從而爆發。
別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日常生活中總有某些人喜歡開別人的玩笑,戳別人的短處。
這幾天天氣轉涼了,雯雯從網上買的一件外套到了,所以興高採烈的下樓去取快遞,拿完之後就,飛快的跑回宿舍,打開快遞,穿上外套對著鏡子360度的看著,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此時跟雯雯合租的宿友回來了,見道就說:「這件衣服不好看」,雯雯就只能硬著頭皮說:「沒事的,畢竟人也不好看」。但宿友還是不依不饒的追問,這件衣服多少錢呀?雯雯也就如實的說了價錢,然而宿友還是說道,買貴了吧,這種料子,這種質感不值怎麼多錢的本來在雯雯看來還是挺喜歡的,最後被宿友說的,自己內心一點開心的勁都沒了。
往往在我們生活中並不缺少這些現象,當你滿心歡喜的買一件衣服,買一雙鞋子,在自己看來十分的喜歡,但是總有一些人,會說哪哪不好啊,什麼顏色不好啊,或是款式不好啊等等
以致於,就算你不那麼在意他人的言語,但還是會受到影響。
熟不逾矩是一種教養
每次學校放假回老家,總有那麼幾人看見你回去,就湊上來。而我也很熱情的向他們問好,畢竟是長輩,但每次他們都會半笑著說:「回來幹嘛呢,待在城市不好嗎?找個工作做不好嗎?」。此刻的我就會略顯得尷尬的說,嗯,都半年沒回來了,先回來幾天再說。
我也知道,這些人都是看著我長大的,他們所說的也可能就是幾句話的玩笑,但是人非聖人,並不能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內心還是會有些許的失落。畢竟自己所所熟悉的地方,所熟悉的人,沒表示開心的問候自己回來了嗎,還表現得像自己不應該回來似的。心裡還是有很大的落差感。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既要對自己負責,也不要過度的侵犯別人,過度的幹涉他人的生活,要懂得尊重別人,給別人留一個餘地,畢竟人際關係是很微妙的,可能僅僅因為一件小小的事,就造成關係的破裂。
記得有人對我說過「不要擋著地球轉」。這樣不僅自己討不到一丁點好處,可能還會使自己陷入一個左右為難的地步。確實也是啊,有些固然存在的東西,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是一解釋,或者解釋不清了,結果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人總是嚮往自由的,但卻又無時不刻不身處規矩之中。我們也許在冥冥之中就有了定律,從個人言行,到人際交往。
但一旦越過原則的尺度,也許就會造成一些禍端。
在我們求學的路上,老師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好的老師,在學生成績不佳,內心有挫敗感的時候,會懂得了解情況,從而適當的安慰,並給予信心。但一個只看成績不佳而就當機立斷在課堂上批評並罵道,這種人以後不會有出息的。
這種對比,後者根本就稱不上是老師,這只是借著老師的名義,對學生的身心加以傷害而已。
就像是是一些父母,打著對孩子好的名義,根本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就讓孩子學習各種課程一樣。
教養是一個人的良好品質,原則是一個人心靈的保護。不要過度地用語言,甚至行為等傷害一個人就是一種「教養」。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