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並未穩贏?Doudna團隊專利申請終於獲批,CRISPR技術歸屬仍然成謎

2020-12-13 儀器信息網

據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報導,根據美國專利商標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於 2 月 8 日發布的相關文件,加利福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已經獲得 CRISPR 技術專利的授權通知(notice of allowance),正式的專利證書將在大約六到八周內發放。

這項專利申請由加利福尼亞大學的 Jennifer Doudna 團隊於 2012 年提出。加利福尼亞大學 CRISPR 專利事務主要負責人 Eldora Ellison 表示:「這項專利將覆蓋 CRISPR-Cas9 技術在一切細胞或非細胞環境下的使用。」

而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發言人 David Cameron 發表聲明稱,新的專利授權決策「不會以任何方式影響博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持有的 CRISPR 專利」。但與此同時,他也表示博德研究所已對加利福尼亞大學表達了合作意願。

取得專利並不是結局

作為一項炙手可熱的基因編輯技術,CRSPR 從誕生之時起就捲入了專利紛爭。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法學教授 Lisa Larrimore Ouellette 告訴 STAT:「目前在人體中應用 CRISPR 技術需要同時取得博德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授權。我想即使加利福尼亞大學成功獲得了專利,它也很可能面臨有效性方面的挑戰,例如它的內容是否超出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實際發明的範圍。我認為 CRISPR 的專利歸屬仍不明確。」

Ouellette 指出,有效的專利應該像菜譜一樣,能讓使用者遵循相關步驟操作。這項要求被稱為可實施性條款(enablement clause),它可能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專利的一個軟肋。

紐約法學院(New York Law School)的專利法專家 Jacob Sherkow 同意,加利福尼亞大學還不能高興得太早,並且這項專利確實面臨著可實施性方面的問題。

如果其他相關人員或團體對專利決策有異議,可以在專利公布的九個月內提出請願,要求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進行多方覆審(inter partes review)。一旦成功立案,委員會將在一年內作出最終決策,決定維持或撤銷相關專利。如有正當理由,這一期限還可延長6個月。

康達律師事務所的蔣一凡律師告訴科研圈:「被授予專利絕非代表專利權人可以高枕無憂,獲得排他性許可。美國的專利法案尤其複雜,就算授權了也是非常有可能被撤銷的。」

CRISPR 六年專利戰回顧

2012 年 6 月 28 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 Jennifer Doudna 和當時就職於瑞典于默奧大學(Ume? University)的 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 Science 發表相關論文,證明 CRISPR 技術能夠應用於質粒(一種較簡單的 DNA 分子)。隨後她們立即提出了相關專利申請。

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緊隨其後,在幾個月後提交了專利申請,並付費進行快速評審,於 2014 年 4 月獲得了在真核生物細胞內應用 CRISPR 技術的專利,包括動物和人類的細胞。張鋒團隊的論文於 2013 年 1 月 3 日在 Science 在線發表,比 Doudna 團隊的同類實驗早了幾個月。

到 2015 年 4 月,加利福尼亞大學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請願,指出博德研究所的專利內容與該大學更早申請的專利內容相同。這一請願最終被駁回:2017 年 2 月,美國專利商標局判定兩項專利內容不同,互不衝突(事件回顧)。到 2018 年 9 月 10 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重新審理案件,並維持專利商標局的判決。

Science 相關評論文章指出,CRISPR 專利之爭的焦點在於誰擁有在哺乳動物細胞體內應用該技術的專利。張鋒團隊最先發表了對哺乳動物細胞的相關研究成果,而 Doudna 團隊認為這不過是他們先提出的 CRISPR 技術的簡單延伸應用。當下大熱的基因療法領域就涉及這方面的應用,因此相關技術的專利權變動對產業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還有觀點認為 CRISPR 技術有望獲得諾獎,只是因為無法判斷真正的專利歸屬,才遲遲無法評出獲獎人選。但德國杜塞道夫大學(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 of Düsseldorf )的歷史學家 Nils Hansson 表示,根據歷史經驗,諾貝爾獎委員會一向不被外因左右,因此也不會受到專利爭奪戰的影響。

總之,這場 CRISPR 專利戰已經持續了近六年,耗費在法律程序方面的費用總計高達數千萬美元。如今加利福尼亞大學扳回一城,博德研究所也已經初步表現出和解的意願。其發言人 David Cameron 表示:「我們仍然相信,對整個領域而言,與加利福尼亞大學達成協議是最好的辦法。因此,六年多以來我們多次尋求 UC 伯克利的加入,包括直接合作和通過專利池(patent pool)。這些舉措在 UC 將相關智慧財產權進行獨家、完全的商業授權之前就已經開始,並且我們還將繼續尋求合作。」


相關焦點

  • 張鋒和杜德納的CRISPR專利之爭,爭的是什麼?
    有意見認為這次頒獎將理解生物學原理與發明應用生物學技術分開了,張鋒和喬治·丘奇因此不在五人中。 在過去近幾年的時間裡,CRISPR受到輿論關注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專利之爭:張鋒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博德研究所與杜德納所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CRISPR相關專利的歸屬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裡,我們為讀者梳理了相關情況。
  • 「諾獎」種子選手張鋒的商業版圖
    (USPTO)提交了相關的專利申請。2012年12月,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通過快速通道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交了關於 CRISPR-Cas 9 技術的專利申請,以及一系列該技術在真核細胞(如植物和人)中應用的專利申請[10]。
  • 「基因魔剪」專利案維持原判: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又贏了
    張鋒6年前,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基因魔剪」CRISPR/Cas9問世,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寵兒」。巨大的市場潛力引發了美國兩個頂尖團隊圍繞CRISPR/Cas9技術的專利的漫長爭奪。最新動態顯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繼續佔據上風。
  • 基因專利大戰:殺出個「程咬金」是中國留學生
    比如,2011年8月,張鋒將用來編輯基因組的Cas9介紹給了這個學生(指林帥亮);2011年11月,這個學生(林帥亮)意識到他的一些實驗沒有成功,因為他沒有按照張鋒和實驗室成員的指導來做。同時這個學生指出張鋒一直在監督並指導他的工作。CRISPR專利之爭回顧杜德娜和張鋒是CRISPR專利歸屬的競爭者。
  • CRISPR專利大戰
    此前,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因其巨大的商業價值曾引發專利大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之間的專利之爭。由於這兩家機構的專利範圍廣,對CRISPR-Cas9的大多數商業應用至關重要。
  • 「基因魔剪」技術的發展及前景
    2012年底,Doudna和Charpentier為通訊作者的研究首次在體外系統中構建了CRISPR/Cas9,即可編輯的短RNA介導的DNA核酸內切酶,標誌著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問世[3]。2014年Broad研究所(張鋒團隊)率先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關於CRISPR/Cas9技術的第一個專利授權。
  • 張鋒團隊今日再登《科學》,全新RNA編輯技術升級CRISPR工具包
    今日凌晨,《科學》雜誌發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張鋒團隊最新文章,他們開發的一種名為 RESCUE 的全新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進行以前不可能進行的 RNA 單鹼基編輯。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為生物技術領域提供無限可能
    早在1987年,一支日本團隊(石野良純教授為第一作者)就已發表論文,表明大腸桿菌裡也有類似的序列。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是人類首次知道CRISPR序列的存在。然而,這支日本團隊當時並沒有對CRISPR序列進行詳細的研究,因此它的功能還不為人所知曉。
  • CRISPR剪得諾獎!張鋒失之交臂
    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為了CRISPR的專利歸屬權,Doudna和Charpentier曾與華裔科學家張鋒對簿公堂。但本次張鋒卻與諾獎失之交臂,令人唏噓。在這次諾獎的背後,到底又有哪些故事與八卦呢?請看知社為您獨家整理的深度好文。
  • CRISPR剪得諾獎!張鋒失之交臂|知社深度
    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為了CRISPR的專利歸屬權,Doudna和Charpentier曾與華裔科學家張鋒對簿公堂。但本次張鋒卻與諾獎失之交臂,令人唏噓。在這次諾獎的背後,到底又有哪些故事與八卦呢?請看知社為您獨家整理的深度好文。
  • 最近流行的CRISPR基因技術到底能做什麼 進展如何
    她們切割的是細菌的DNA片段,並為此提交了專利,表明她們發現的這一切割系統可以作為任何類型細胞的基因編輯工具。這項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同年12月,張鋒將這項技術用於小鼠和人類的真核細胞,證明這項技術在複雜細胞中的可行性。他也為此提交了專利,權限包括在任何由細胞核的物種中使用CRISPR。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加速審查,通過繳納費用走了綠色通道。
  • 「基因魔剪」專利之爭,張峰團隊贏了!
    2013年2月,博德研究所張峰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刊文稱,他們將這一方法用在了真核細胞上——包括利用小鼠和人類細胞進行了試驗。  至此,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CRISPR的重要性。2012年5月,伯克利分校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提交了與CRISPR相關的專利申請;同年12月12日,博德研究所也提交了有關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申請。
  • 小米口罩專利獲批:可隨臉型調節密閉性
    3月25日消息,近日,根據天眼查網站顯示的信息,北京小米移動軟體有限公司的一項代號為「CN210143884U」的口罩設計獲得專利授權。專利申請時間為2019年5月22日,申請公布日為2020年3月17日。從專利的摘要信息來看,這款口罩產品包括口罩本體、其中的固定支架,以及可通過外力進行調整的塑型部和固定部。
  • 向法院和國知局申請中止專利審查的申請方式
    根據《專利審查指南》第五部分第七章的規定,所謂中止,是指當地方智慧財產權管理部門或人民法院受理了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歸屬糾紛,或者在法院裁定對專利權採取訴訟保全措施時,專利局可以根據權利歸屬糾紛的當事人的請求或法院的要求中止有關程序的行為。實務中,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於「中止程序」的請求,審查的並不嚴格。
  • 兩篇《Science》首發:麻省理工張鋒和加州伯克利美女教授杜德拉...
    引言   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雜誌在2月15日同時在線發表兩篇重磅文章,一篇為麻省理工著名學者張鋒實驗室的關於升級版基因突變檢測技術「Sherlock V2」;另一篇為競爭如果對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杜德拉教授團隊開發的基於Cas12a(又叫Cpf1
  • 張鋒領銜開發的新冠病毒CRISPR測試:1小時出結果,如驗孕紙般方便!
    張鋒等人開發的基於CRISPR的新技術可以通過一步反應在一小時內提供SARS-CoV-2的檢測結果,研究人員共享了實驗方案和工具包,以推進研究並向臨床驗證邁進。
  • 亞馬遜申請「口音翻譯技術」專利 讓方言溝通不再有隔閡
    極客網·智能硬體8月4日,亞馬遜近日爆出一項新發明,並向美國有關機構部門提出申請該專利。在專利申請書中,亞馬遜將這個音頻系統描述為「口音翻譯技術」。其主要原理是能在會話中分析接收到的音頻,檢測是否與多種存儲的口音匹配,然後將一方口音翻譯成對方的口音。換句話說,亞馬遜這一專利技術能夠實現不同方言之間的轉換溝通,類似於讓講粵語的和講四川話的人能夠無障礙溝通。
  • 張鋒還有機會獲得諾獎嗎?CRISPR光環下的爭議與英雄
    對於張鋒,Church 認為他還年輕,非常具有創造性,將來還會有機會。 關於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發現史,已有無數報導出現。2016 年 1 月 14 日,Cell 雜誌發表了美國哈佛-MIT 博德研究所(Broad Inistitute)教授 Eric Lander 撰寫的一篇關於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發現史的綜述文章,激起了巨大爭議,有意見認為 Lander 這篇文章明顯偏向和其同屬博德研究所的張鋒。
  • 委託發明創造,專利權利屬誰 | 民法典解讀之合同編
    某公司委託一研究機構研發一項電子技術,雙方籤訂委託開發合同,但並未約定技術成果專利的申請權利歸屬於哪一方,電子技術研究完成後,研究機構提出要以此技術成果申請專利,公司提出異議,稱該技術系公司委託給研究機構研發的,也支付了費用,該技術成果專利的申請權利應該歸屬於公司所有,為此雙方發生糾紛。
  • 蘋果公司眼球追蹤相關專利獲批-新聞-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中國證券網訊 據外媒9月30日消息,蘋果近期多款新專利獲批,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人機接口新突破,用戶可以通過雙眼,「隔空」操控桌面計算機或電視,即所謂的眼球追蹤技術。  據報導,美國專利商標局近期批准蘋果新專利總計達48項,內容涵蓋人機界面等相關領域,尤其是多用戶交互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