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不像現在一樣,動不動就是五六十度的,一不小心就會被放倒。其實古代的酒也是由穀物糧食釀造而成,這些基本的原料完全無公害,只是當時的釀酒技術很一般,所以不像如今這般清亮透明,古人詩中的「濁酒」就是這個意思。由於古代釀酒技術跟不上,所以酒中會有很多渣子漂浮。
中國的酒水以黃酒為主,它因自然發酵而酒糖度較高、酒精度卻很低,所以鍾愛黃酒的人能夠大碗大碗地喝酒,那感覺就跟我們今天喝啤酒差不多。此外,喝酒禮儀上,就連孔子的周禮或是天子之禮,對於喝酒的酒具、喝酒的溫度、以及搭配等等,我們也比國外落後了很多。由於沒有蒸餾技術,中國的酒一直都是這麼暈暈乎乎的像在喝低度酒。
然而現在的白酒基本都是為蒸餾酒,不再是採取古代的那種自然發酵方法,後來的蒸餾酒也就是我們現在口中的白酒,現在的白酒的原材料一般都是富含糖分較高的穀物,經過發酵之後產生酒精,在經過高溫蒸餾,度數高度數一般都是40度左右。
度數過高則無法下咽,度數較低基本有類似古代的發酵酒。《本草綱目》裡面記載燒酒是在元朝時期出現,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朝時期首創其法,基本是採用蒸餾方法提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
最後,總而言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酒味道怎樣,還需要很多酒的愛好者親自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