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有碗「湯麵條」,純手工製作,熱賣34年。
麵湯由優質豬骨、雞塊熬製而成,不勾芡、不攪糊,慢煮12分鐘自然成糊兒,被稱為「糊湯麵」。
糊湯麵從80年代就供不應求,廚房「做」及「盛」不及。顧客建議:「乾脆恁帶盆盛出來俺自己端走。」
34年來,「糊湯麵」價格幾乎保持不變,仍堅持3塊錢一大盆,「上桌率」幾乎百分之百。
「價格已和糊湯麵融為一體,低價好吃已經成為它固有的特色。」糊湯麵的創始人,眾饗園老闆趙保民說。他憑著對傳統美食的初心,通過一己之力把上世紀80年代瀕臨倒閉的「紡織餐廳」扭虧為盈,做成長葛最長壽的餐廳之一。(「紡織餐廳」於2006年改名「眾饗園」。)
今天,「今日長葛」請來了這位幹了大半輩子餐飲的「美食家」,讓他和大家聊聊自己的創業經歷。
燒糊塗、擀麵條、拍餅子……11歲就為一7口人做飯,17歲投奔舅舅到安陽東風飯店當學徒
趙保民打小就出生在廚師世家。「家裡的姥爺、舅舅都是廚師,姥爺在開封鼓樓附近開了一間名叫『良玉軒』的館子。馮玉祥將軍在開封時,姥爺就是他的大廚之一。」
11歲,趙保民就開始為一家7口人做飯。父母上地幹活兒時,他在家燒個糊塗、擀個麵條、拍個餅子。農村的冬季格外冷,準備早飯時,菜、水早已結冰。「我也不嫌凍手,廚房裡再熱再冷,我都受得了。我可能天生就是當廚師的料吧。」提起兒時跟廚師的淵源,趙保民饒有興趣地回憶著。
17歲,趙保民投奔到舅舅家,在安陽東風飯店當學徒。
在東風飯店,除了每天鍛鍊最基礎的和面、包餃子、擀麵條等「面飯(兒)活兒」,最讓他記憶猶新的就是每天下午滷兔子。
「滷兔子是店裡最苦最累的活兒,我們從下午2點開始殺、滷兔子,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點多。」
那個年代冷鮮肉還未普及,買來的兔子都是從莊稼地抓來的鮮活野兔。趙保民每天的任務就是清理100多隻兔子,然後放鍋裡滷煮。下午6點後推著小車,在國營工廠門口路燈下擺攤兒,凌晨1點多收攤兒。
國營工廠普遍4班3運轉,晚上7點和12點是滷肉銷售高峰期。
下班後,幾個工人兌錢買只滷兔子,再配上老白乾和花生米,坐在路燈下就能喝上一小場。趙保民則在一旁等待著,兔子啥時候賣完啥時候收攤兒。
那時的冬天比現在冷,站到晚上12點腿腳早已麻木,趙保民說:「那時雖然苦,但真的學本事!」
做夢還在做飯,夢中依舊苦思冥想,如何把味道做到更好
東風飯店24小時營業,晚上值班時,趙保民會用便宜的蘿蔔練習刀工,先切片、再切絲,等練到片可透字、絲可穿針時,再找來鐵鍋裝上爐渣練習翻鍋。
平時店裡的白條豬肉也由趙保民分割。「40年前肉都是廚師根據需求現場分割,不僅豬肉,從集上買來的雞鴨魚等一切食材都是拿回店裡現殺。同樣一個豬後腿,老師傅3分鐘就能完成分割,學徒可能10分鐘也解決不了,刀工不紮實根本分割不好。」
在當幫廚時,趙保民喜歡向老師傅提出各種問題。例如,師傅教會他某道菜的製作流程後,他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換個方式會不會更好?
這樣的問題老師傅普遍無法回答,因為他們的師傅教就是這樣教給他的。
「經驗和手藝能夠幫你在後廚生存下來,但知識可以讓你走得更高看得更遠。」在東風飯店打工一年後,趙保民經常翻看一些書籍,店裡一些老師傅勸他:「廚師跟其他行當不同,書本內容在實際操作中用不到,看書就是浪費時間。」
趙保民不認同:「知識不會白學,只是時候未到而已。書本裡的理論知識雖然枯燥,但『啃』下來後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會大大增強,有種『一通百通』的感覺。烹飪也需要文化知識才能走得更遠,廚師也需要學習烹飪化學、營養學、原料學、管理學等等。中餐早已形成自己的基礎理論體系,早已走向規範化。」在隨後的時間裡,趙保民定期到鄭州烹飪學校進修。
在安陽,趙保民晚上睡覺還能夢到做飯,而且夢中的他依舊苦思冥想如何把飯菜味道做得更好。夢醒以後,趁記憶還在,他趕緊下手嘗試,然後試著改進。
隨後的日子裡,趙保民每隔幾年會到鄭州烹飪學校進修。圖為80年的培訓集體照。(1排右3為趙保民。)
「天天想夜夜想,一心想進毛紡廠」,回到長葛之後,進入毛紡廠職工餐廳
在安陽東風飯店,趙保民一心撲在餐飲上,期間「悟」出很多特色菜。
1984年,聽說長葛縣體委職工餐廳招聘廚師,趙保民馬上從安陽趕了回來。「那時廚藝不能說很精,但基本上能達到一名大廚80%的功力。」趙保民拍拍胸。
在體委職工餐廳,他對餐廚衛生要求嚴格。抹布必須分工明確,擦桌子的不能擦盤子,擦盤子的不能擦桌子,就使用不同顏色兩種毛巾方便區分。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5年,由於「中百一店」七位上海師傅不滿意毛紡廠的夥食,一氣之下準備返回上海。毛紡廠需要緊急找來一位沒有架子願意改變且又有一定水準的大廚。
「小趙,我在體委吃過你做的飯,你就來毛紡廠當上海師傅的大廚吧!無論如何也要把他們留下來!入職手續我替你辦!」毛紡廠的領導緊急通知他。
毛紡廠舊照。
上世紀80年代,長葛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天想夜夜想,一心想進毛紡廠。」在當時,毛紡廠是長葛最好的企業,毛紡廠的工資比機關單位還要高。
接到通知後,趙保民在體委職工餐廳做好交接,火速趕到毛紡廠。
「老一輩廚師普遍比較固執,對於吃不慣的外地人,他們認為『我做的飯當地人都說好,你們吃不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問題。』」趙保民說,既然服務於上海人,就必須按他們的口味去烹飪,這樣才能讓大家滿意。做廚師就不能有架子,就是為顧客搞服務的。
第一次見到上海人,趙保民很直白地告訴他們:「我會先把食材洗好切好,第一頓飯由你們為我演示著做,以後我就嚴格按你們的流程操作,有欠缺的地方慢慢改,一個月後絕對讓你們滿意。」
第二餐趙保民親自下廚,當晚上海師傅很滿意:「基本上接近我們的口味了。」
「今天是第一次嘗試,明天會更接近!」趙保民很自信。
隨後,趙保民和上海師傅相處得十分融洽。每次趕完集,他會把購買清單寫在廚房小黑板上,買了幾種菜、每斤多少錢、花了多少錢,寫得清清楚楚。
(「中百一店」: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成立「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因其營業面積、商品種類、服務質量、銷售規模在全國百貨行業中雄居榜首,被上海市民稱為「中華百貨第一店」,簡稱「中百一店」。後來,毛紡廠聘請「中百一店」的7位師傅來廠裡指導服裝製作,產品銷往上海「中百一店」。)
承包「紡織餐廳」,生意好到顧客自己收拾桌子、到廚房端菜……
隨著毛紡廠效益日趨低下,「中百一店」在毛紡廠閉店撤資,7位上海師傅返回上海總部。
1986年,為解決困境,毛紡廠成立三產服務公司,其中包括商場、電影院、劇團、學校、汽車隊、飯店等多個部門。
由於為人「實在」,毛紡廠領導建議趙保民做車間保管員。他想都沒想果斷拒絕了,保管崗位確實清閒,但時間一久廚師的手藝就丟了。正巧毛紡廠紡織餐廳正在籌建,趙保民主動申請到餐廳擔任大廚。
紡織餐廳的服務員全部來自毛紡廠,職工工資由毛紡廠負責。一年後,由於經營不善,飯店改為大包製,尋找承包人,自負盈虧。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趙保民主動決定承包紡織餐廳。
「飯店要想活下來,必須從社會招人,否則飯菜、服務質量根本上不去。」隨後,他找來一名廚師、一名幫廚,還制定相應的店規,拒養閒人。
「對於廚師大家可能存在一個誤區,廚藝的高低不應從菜品數量判斷。能做出100道菜不是本事,能做好一道菜,且口味獨具特色,這才是真本事。」從飯店成立初期到現在,趙保民把店裡菜品基本控制在50道以內。
34年來,他對食材品質要求極其嚴格,主食菜餚用高湯燒制,冬天不售隔天菜餚,夏天不售隔頓菜品。若不符合質量標準,達不到顧客滿意,無條件退換。
由於菜品量大實在,紡織餐廳生意越做越紅火。趙保民回憶,上世紀90年代紡織餐廳生意好到忙不過來,為搶一個座位顧客自己收拾桌子併到廚房端菜。
10年間,飯店連續推倒、重建3次,生意蕭條時,靠賣早點、包子維持
人生總有坎坷崎嶇。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間,由於道路改道、拓寬,紡織餐廳連續3次拆除後重建,拆除重建少則3個月,多則大半年。
1995年的一次重建歷時8個多月。8個月內,無數個顧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大家以為這個開了10多年的老店真的關門了。
8個月後,紡織餐廳重建裝修後恢復營業。更好的服務環境沒有換來更大的客流量,重新營業的半年內,飯店生意蕭條,每天營業額只有100多元。
「那時候沒有媒體可供宣傳,可能一些老顧客半年前看到門店拆除後遲遲沒有重建,就以為飯廳不幹了。」
為維持運營,趙保民在店外擺攤兒,早上賣早點,下午賣包子。
「那幾年為了生存,可是真辛苦啊。」為服務好工廠職工,趙保民早上4點半起床準備早點,午飯後一群人圍著桌子包包子,期間還要維持餐廳的正常營業。
趙保民包的包子皮薄餡兒多,包子筐只要端出來,幾分鐘之內就能搶完。他坦言:「90年代全靠顧客口口相傳,沒有早點和包子的支撐,眾饗園根本撐不到現在。」
2006年,趙保民註冊「眾饗園」商標,喊了20年的「紡織飯廳」改名為「眾饗園」,新店名意為請大家一起來吃飯。
2019年,眾饗園被河南省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評為「改革開放40年先鋒餐飲企業」。
糊湯麵論「盆」賣,只因師傅太忙,一碗一碗「盛不及」
趙保民一直堅信:「特色、保質保量,才是餐飲的立身之本。」
眾饗園的特色之一「大盆糊湯麵」從80年代就是飯店的主食之一,30多年來,趙保民根據市民口味的變化,不斷改進麵湯的調料配比。
糊湯麵的麵條由廚師親自手工擀制,下面所用的高湯由優質豬骨、雞塊熬製而成,麵湯不勾芡、不攪糊,慢煮12分鐘後自然形成糊湯。
最初,為迎合更多的顧客,眾饗園經營的主食種類比較多,有燴麵、餃子、糊湯麵、炒麵、撈麵條、燜面、大米等10多種。最開始的大盆糊湯麵還是以碗為單位進行出售,一碗糊湯麵售價幾毛錢。
可能長葛人「獨愛」湯麵條,從80年代開始糊湯麵就供不應求,趙保民安排專人製作糊湯麵,但依舊「做及盛不及」。
一些老顧客建議:「恁直接把麵條倒盆裡俺自己端走,結帳時俺還按碗的數量去付錢。恁省勁,俺也不用等。」
店裡的熟客逐漸都習慣以「盆」為單位購買糊湯麵,趙保民乾脆把糊湯麵改名為「大盆糊湯麵」。
糊湯麵的特色不僅在於濃稠好吃,30多年幾乎不變的價格也是它「深入人心」的一大特點。
80年代糊湯麵一碗賣幾毛錢,一盆只賣四五元,34年過去了,糊湯麵的價格還沒變。如果按照現在手工熗鍋面一碗10元的價格,一盆糊湯麵少說能賣幾十元。
「糊湯麵能夠成為長葛一絕,口感是一方面,但便宜的售價也很重要!價格已經和糊湯麵融為一體,成為它的固有特色了。」趙保民解釋著。
現在的糊湯麵,在眾饗園的「上桌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來眾饗園必點糊湯麵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秘方是一個飯店立足市場經久不衰的根本,100萬甚至1000萬也不賣!」
和糊湯麵一樣,滷豬蹄也是趙保民最得意的招牌菜之一。滷豬蹄在80年代開始製作,90年代成為店裡的招牌,平均每天賣出豬蹄200多隻,節假日還會進一步增長。
由於需求量大,趙保民有足夠的實力對廠家提出各類要求。進店的豬蹄必須是廠家最好的產品,必須是「鮮品」,必須是一級精選蹄,個頭必須在一斤左右,而且不能有淤血,不能有勒痕,豬毛不能過多。
眾品、雨潤、正大都是眾饗園的豬蹄供應商。每個廠家對豬蹄都有不同的分級,不管它們叫特級蹄還是一級鮮品蹄,趙保民只選品牌中質量最好、最穩定的。廠家每天會送100到200公斤豬蹄,只要發現不合格,今天送明天退。
「豬蹄的進價可以高,但豬蹄質量必須最好。」
豬蹄的滷料由趙保民獨家配製。大料由40多種調料組合而成,以最佳配比分裝在9個料袋中,料袋使用一次更換一次。
9種料包由趙保民親自配製,員工只需按照他的吩咐逐一放置、收回即可。
「調料的作用是驚人的,特別是滷肉這一塊兒,調料品質不達標,滷肉的香味就出不來。」不管是滷料還是糊湯麵的湯,趙保民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一套標準去執行。
滷肉和糊湯麵的配方是從趙保民父輩那兒傳承下來的,店裡老湯的年齡比眾饗園還大。
在開店的34年中,每年都有「慕名而來」的買家購買老湯秘方,不管對方出價多高,趙保民均一口回絕。
在他看來,有些東西不是錢能買到的,花錢能買到的秘方根本不叫秘方,秘方是一個飯店立足市場經久不衰的根本。出價100萬甚至1000萬也不會賣。
「你就把飯店當自己的家!只要我還有能力,我供你住養老院!」
幹成一番事業,必須有一幫願意為之掏心掏肺的員工。
趙保民招聘員工的標準有三「心地善良」「有責任心」「孝敬父母」,對於家庭困難、身體有殘疾的應聘者會第一時間照顧。
店裡負責投放料包的師傅腿部殘疾、無兒無女,他從90年代就跟著趙保民負責後廚,吃住在飯店,以店為家。
早在20多年前, 趙保民就對他說過:「你就把飯店當自己的家吧,只要能幹動店裡永遠有你的職務。幹不動了,只要我還有能力,我供你住養老院。」
後廚的和面師傅賈紅偉,1994年就在店裡專職負責糊湯麵。26年的時光,他和趙保民一起從「青蔥小夥兒」成長為「成熟大叔」,變的是那早已爐火純青的手藝,不變的是那顆追求品質的心。
杜條梅是來自南陽的移民,她在眾饗園專職剃豬毛。僅她一人,一天就能剃淨100多隻豬蹄,用壞4個刀片。
「老闆待我好,我就把店裡的活兒當自己家活兒幹。」為盡最大可能去除豬毛,杜條梅選擇坐在光線極好的落地窗旁,即使肉眼看不到明顯的細毛,她也會用刮刀挨個兒刮一遍。
趙保民從不拖欠員工工資,每月15日準時發工資,並且只會提前不會延遲。店裡員工月月有獎金、每年有年終獎,甚至員工父母過生日都有假期。從2019年開始,每月的第三個周一周二為員工休息旅遊日,閉店兩天。對於店裡長期工作的青年人,趙保民還會負責他們的養老金。
2019年10月8日,趙保民和店裡職工一起看菊花。
「傳承長葛傳統特色美食,我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會培養一批有責任、有信仰的員工家人,保持我們原有的特色,堅持傳統做法,把這份味道傳承下去。」趙保民堅定地說。
出品今日長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