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中的大陸客 《寶島一村》喚醒臺灣共同記憶

2020-12-22 鳳凰衛視

陳文茜:今天《解碼陳文茜》在第二段,我特別要送給所有觀眾朋友一個耶誕禮物,這個耶誕禮物先睹為快,來看臺灣戲劇大師賴聲川新的作品。賴聲川這次的作品是和臺灣影劇界的大哥王偉忠兩個人聯合製作的,王偉忠臺灣幾乎都叫得出名字,最有名的幾個重要的戲劇節目,譬如說像《星光大道》、譬如說《康熙來了》都是他的作品。

新移民的意外旅程  臺灣眷村落地生根

陳文茜:王偉忠過去是我們所謂的跟著蔣介石1949年來臺灣的阿兵哥,士官長的兒子,小時候他們這些從大陸來的難民們後代,就在一個我們所謂眷村裡頭長大,還有一個說法叫竹籬笆。在竹籬笆裡頭他們自成一個世界,一塊板子就隔著一間屋子,屋子裡頭的人本來以為說蔣介石隔個一年、兩年就會帶他們回大陸,回家鄉看爹娘,每一年吃過年飯都想著,這大概是在臺灣吃的最後一頓的年夜飯吧,沒想到一年一年過去了,最終他們就客死在異鄉。

這齣戲劇舞臺已在臺灣上映,每次賣票哪怕兩個小時剛剛上網,馬上就搶售一空,我相信未來賴聲川會把這一齣戲劇《寶島一村》待到所有的華人世界演出,今天《解碼陳文茜》讓你先睹為快,這是今天送給大家的文茜私房新聞。

文茜的私房新聞

陳文茜:這一出《寶島一村》它有非常著名的相聲演員的男主角馮翊綱跟宋少卿,也有非常著名的女主角,男女主角們來自於大江南北,也不乏一些本省媳婦。大家語言不通,比如說一個山東來的一個士官長,結果和一位臺灣本地的姑娘談戀愛了,把她的肚子給搞大了,雙方根本你說什麼我回什麼,連語言都產生了困難。

整齣戲在演出的時候,觀眾有的時候哭、有的時候笑,它讓所有臺灣的很多不分老年的、或是青年的、或者是本省人、外省人,在《寶島一村》的舞臺劇裡頭得到了最大的寬慰。

真正的眷村沒有不吵架的鄰居,沒有不破爛的房子;真正的眷村最不缺愛闖禍的孩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世界上再找不到另一個比眷村更缺乏隱私的地方。表演工作坊最近舞臺劇《寶島一村》是出身嘉義眷村的製作人王偉忠和外交官的兒子賴聲川,兩個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首度聯手打造的作品。

賴聲川(導演):在景氣不好的時候,誰能夠提供幸福感,這種產品就還是會有人願意花錢,觀眾年齡層差別很大,從國中、高中生,一直到八十幾歲的老人。

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因為《寶島一村》裡有那個年代的共同記憶,就算沒住過眷村的人也能發出共鳴。動蕩時代、流離人生,竹籬笆裡悲歡離合的故事,每一個都含有時代的真實縮影。

解說:一點一滴的忍耐,一點一滴的妥協,有人說眷村媽媽是地球上最強悍的動物,只有叛逆的孩子才是她們的天敵。冷不防地戳你一下,眷村媽媽教孩子有一種務實的冷酷,要很久以後才會懂。

王偉忠(製作人):家人對我很重要,那家人另一個涵義就是眷村,其實眷村每一個都是我家人,我們喝很多媽媽的奶,吃很多很多家庭的飯,我們的兄弟姐妹不光是竹籬笆裡的,還有竹籬笆外的。

解說:笑中帶淚,淚裡含笑,《寶島一村》的觀眾個個都是這樣反應的。舞臺上三個家庭的遭遇,仿佛就是舞臺下每個人的故事。

竹籬笆歲月 承載多少大遷徙時代鄉愁

陳文茜:我們剛剛看到在這個故事裡頭有一位媽媽,她是臺灣非常著名的舞臺劇演員郎祖筠,她原來是一個北大的預備生,因為1949年的大遷徙,她沒有讀完她夢想中的北京大學,來了臺灣嫁給一個軍官,最後也住在眷村裡頭。她讓她的女兒不可以跟眷村裡頭的男人往來,故事裡頭就是描述這位眷村的女孩最後愛上了隔壁家的大男孩。

媽媽告訴他,看著我的例子,你絕不可以跟眷村裡頭的男人往來,飾演這個女孩角色的就是臺灣的臺中市市長胡志強的女兒胡婷婷。故事裡頭最終她遠離了眷村,就像她父母親給她的忠告,她到外頭來打拼,但是一個女孩兒在那個年代,她不會說臺灣當地的本省話,她能夠打拼什麼呢?最後她當了舞女,然後到了美國的賭城拉斯維加斯去發牌。賺了一些錢,她知道眷村她的父母親一定是覺得這個女兒讓他丟人的,她拿了一大筆錢給了她妹妹,跟她妹妹說,把這個錢拿去給爸爸媽媽蓋一棟樓吧,我沒有臉回家,我知道父母親覺得我是他們的羞恥。可是你們回不了大陸了,這筆錢就把原來那個每次下雨就會滴雨的房子翻修個樓房,當成我對父母親一輩子的教養之恩的孝順。

故事非常的感人,當然緊扣著是蔣介石帶著這一批難民們來了臺灣,一年準備、兩年掃蕩,最後要五年成功。50年過去了,蔣介石當然早所有這些士官長們先一步走了,說的就是1949大遷徙的故事。

再濃的人情味也擋不住厚厚的鄉愁,眷村,曾經是臺灣鄉愁最多的地方。民國38年,一百多萬人跟著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士農工商之外,最多的是軍人軍眷,而眷村自然是唯一可以相濡以沫的地方。

蔣中正: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消滅大陸共匪,解救我們全國同胞,恢復我們大陸的失土,來完成我們誓死復國,反共抗俄的使命。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眷村的年夜飯不知已經吃過多少頓,人都幾乎快忘了家在何方。老兵啊,是蔣氏父子帶來臺灣的,「我給你們帶來,一定給你們帶回大陸去」。老蔣總統終究沒有兌現他的承諾。威權體制下的媒體在一個月的國喪期間,不停報導著全民對「偉人」的追念,哪裡知道,一行行淚水淹沒的,其實是一個個破碎的歸鄉夢。

雖然每個人都說眷村就像一個大家庭,可是別人的娘畢竟不是自己的。亂世,加重了緣分的宿命色彩,這要跟誰,誰不能跟誰,只能說都是命吧,愛情、親情、友情,皆是如此。

相關焦點

  • 話劇《寶島一村》崑山上演臺灣眷村三代人故事
    真實反映民族融合和兩岸關係的話劇《寶島一村》近日在崑山上演,眾多民眾觀影后認為,短短200多分鐘,凝結濃濃鄉愁。­  《寶島一村》由臺灣知名導演賴聲川和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聯袂打造。該劇講述了臺灣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從第一代人思鄉、盼回鄉,到第二代人在臺灣出生、紮根,再到回大陸探親。「50多年的情感經歷通過3個半小時的戲劇展現出來,真實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過程。」
  • 「讓眷村故事一代代講下去」——臺灣經典話劇《寶島一村》在上海...
    新華社上海7月2日電(記者許曉青)20多名演員,20多名技術工作人員,耗時近10年,巡演超過220場,觀眾突破20萬——講述海峽兩岸半個多世紀來眷村記憶的經典話劇《寶島一村》1日下午在上海舉辦創作回顧座談會。  「我是眷村的第二代,我覺得有責任把眷村的故事講出來。
  • 《寶島一村》崑山上演 勾起兩岸鄉愁
    原標題:《寶島一村》崑山上演 勾起兩岸鄉愁   新華社南京7月18日電(記者劉巍巍)跨越50多年人間離合,縈繞在兩岸之間的濃濃鄉愁,如今濃縮在一臺舞臺劇中。真實反映民族融合和兩岸關係的話劇《寶島一村》近日在崑山上演,眾多民眾觀影后認為,短短200多分鐘,凝結濃濃鄉愁。
  • 上劇場打造《寶島一村》專屬版 用戲劇傳承臺灣眷村歷史
    2020年因為疫情的特殊關係,演了12年的《寶島一村》不得不停下大陸巡演的腳步,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上劇場決定製作推出《寶島一村》專屬版,繼續將這份時代的珍藏的作品傳承下去。「《寶島一村》變成更重要的一個歷史文件,記錄一個顛沛流離時代的漫長後續。隨著時間的腳步,它的含義從對臺灣眷村歷史的描述,漸漸擴大屬於對世界流離失所難民的生命記錄。」
  • 《寶島一村》上海首演贏口碑 觀眾哭笑中領走眷村的包子
    《寶島一村》昨晚上海首演贏得口碑笑完了抹一下眼淚,抹完眼淚繼續笑……昨晚,賴聲川和王偉忠合作的舞臺劇《寶島一村》來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劇院進行了滬上首演。和之前所有的演出一樣,上海的觀眾和舞臺上20多個演員一起度過了一個悲喜交加的夜晚。散場後,觀眾無不起立鼓掌,很多人眼裡噙著淚花。
  • 賴聲川大戲"寶島一村"要來青島 上演眷村生活
          年年巡演,每年只演一個月,巡演城市不超過5個,這就是《寶島一村》;2015年,賴聲川經典大戲《寶島一村》終於要來青島,8月1日、2日將在青島大劇院上演。日前,該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啟動本年度大陸巡演,不同於以往賴聲川戲劇的爆笑風格,《寶島一村》笑中帶淚,留給觀眾深深的感觸和反思,就像賴聲川說的,雖然是臺灣特有的現象,但裡頭的情感是全世界共通的。
  • 新書《我住寶島一村》首發 王偉忠籌備眷村題材電影
    臺灣電視製作人王偉忠的新書《我住寶島一村》近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昨天,在該書的首發式上,王偉忠稱這本書與賴聲川話劇《寶島一村》有很大關係,並透露想拍攝一部眷村題材的電影。     《我住寶島一村》一書中,王偉忠記錄了自己生活的點滴和人生感悟,涉及了諸多臺灣當地的社會文化現象。
  • 《寶島一村》演繹眷村一代 談父探親宋少卿哽咽
    宋少卿  看過話劇《寶島一村》和賴聲川新戲《那一夜,旅途說相聲》的觀眾一定會對宋少卿的演技給予大大的肯定,他不僅能完成大段的相聲貫口,11月25日至27日在保利劇院上演的《寶島一村》,觀眾將再次見到宋少卿,他將飾演一位「有點同性戀傾向」的軍人。  在談到《寶島一村》中的這個軍人時,宋少卿一下打開話匣子,而說到最後則幾度哽咽,臺下記者也有人聞之落淚。在《寶島一村》這部戲中幾乎所有飾演「眷村一代」的演員,現實生活中都是「眷村二代」,飾演空軍軍官周寧的宋少卿也不例外。
  • 《寶島一村》媒體報導及藝術評論
    五十五歲的賴聲川表示《寶島一村》內很多的故事都是與致力於保護眷村文化的資深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先生共同討論出來的。五十二歲的王偉忠對於保護並保存漸漸消逝的眷村文化相當用心,不僅拍攝紀錄片更製作有關眷村電視劇。在人際關係緊密的眷村中長大的王偉忠甚至形容眷村是」大人們的難民營,孩子們的遊樂場」。
  • 《寶島一村》五周年紀念 賴聲川講眷村人故事
    這部戲成功塑造了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臺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透過笑淚交替和心酸詼諧,回顧了臺灣最珍貴的族群融合歷史。  背景介紹  寶島一村,訴說的是一個龐大多元卻又被歸為同一族群的人們從離家到想家到認同這裡就是家的一段歷程。
  • 想念眷村的故事和包子嗎?「話劇之王」《寶島一村》回來了!
    這是值得你二刷三刷的溫暖故事,這就是你心心念念的《寶島一村》。也許你曾被它震撼,曾被它感染,甚至被它刷新了認知,也許你曾遺憾與它擦肩而過,或者早已對它充滿好奇,很快,你將和它再次重逢!
  • 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在過去幾年裡,幾部關於眷村的文藝作品爆紅,不僅讓「外省人」沉醉,也吸引了不少的「本省人」一窺究竟。此外,眷村小說選集等書刊也有出版,不僅如此,吃眷村菜一時間也成為一種時髦。眷村,作為臺灣漸逝的一種特殊居住和生活形態,因為人們的追憶而鮮活地存在著。追憶眷村過去時眷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亞洲周刊:臺灣眷村,反獨的「小中國」世界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中新網12月21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今年第51期刊文說,1949年之際遷臺的國民黨軍人及眷屬所落戶的臺灣眷村,六十年後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無論是屬於島內哪一個政治光譜,眷村子弟較有一種大中華視野。眷村的「大中華視野」和對臺灣寶島的認同和情懷,也向大陸滲透,成為兩岸關係的一道無形橋梁。
  • 《寶島一村》演到第9年,這部劇成了活的「眷村博物館」
    7月1日,當年原創者和導演之一的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也來到上海,9年來一路相伴的劇組成員再度聚首在舞臺上,講述9年來他們的故事。臺上的幕布打著一行字「感謝一路上有你」,演員們坐成一排,臺上臺下都滿溢著一種溫暖和感動。而陪伴這部劇整整9年的男主角屈中恆說,「《寶島一村》就是一家活的眷村博物館,是一家還沒拆的眷村,我們永遠活在眷村裡。」
  • 臺灣包子也走紅 凝結「眷村」記憶
    不知是否受大陸包子走紅的影響,近日,包子在臺灣也挺受寵,一家媒體居然把宜蘭一家包子鋪贊為「臺灣之光」。  包子成「臺灣之光」  臺灣人愛用「臺灣之光」這個詞,但過去都是用來形容李安、林書豪這些明星們,包子也成為「臺灣之光」還是本周的事情。
  • 走訪臺北「眷村文物館」:一齣戲挽救了眷村文化
    若不是因為風靡海峽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喚起了觀眾對眷村文化的共鳴,這片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眷村就會被當作房地產商爭搶的黃金地皮……有些類似1956年崑曲《十五貫》的成功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話劇《寶島一村》挽救了瀕危的眷村文化。舊址建起文化館眷村,指的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的國民黨部隊及其眷屬居住的村子。
  • 走讀臺灣眷村之「空軍三重一村」
    今年臺北眷村文化節主題是」眷鳥2019」,比喻那些從大陸大江南北遷徙到臺灣的「眷鳥」到臺灣築巢安居,重點活動是此前介紹過的「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四城巡展」。今天,重點帶您走訪鮮為人知的「空軍三重一村」,它位於新北市三重區淡水河畔,與臺北市一河之隔,是臺灣北部地區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空軍高射炮防炮部隊眷村,也是臺灣少數緊鄰河畔所興建的眷村,和多數為一排排低矮平房的眷村不同的是這裡的房舍多為二三層小樓
  • 臺灣眷村的三重理解
    以前聽臺灣同胞總是說起眷村,起初一直不明白它是個什麼含義,以為是一個特別的地理名稱。
  • 《寶島一村》來京 王偉忠始終一口京片子(圖)
    明年2月初,由王偉忠和賴聲川導演聯合製作推出的舞臺劇《寶島一村》即將與北京觀眾們見面。王偉忠是臺灣婦孺皆知的金牌電視製作人。令人驚訝的是,從小在眷村土生土長的王偉忠竟然就是「北京人」。說到他製作電視節目成功的秘訣時,王偉忠透露說,他的製作公司就像是一個眷村,人與人的想法各不相同。
  • 眷村記憶:包子成「臺灣之光」
    不知是否受大陸包子走紅的影響,近日,包子在臺灣也挺受寵,一家媒體居然把宜蘭一家包子鋪贊為「臺灣之光」。  眷村的記憶  在臺灣,包子不僅是美食,還有一份特殊年代的集體記憶——眷村生活,因為各種風味的包子最早就出自於眷村。雖然眷村已經遠離當下的生活,但各地的眷村博物館都仍記錄著當地最有名的牛肉麵店、包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