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問孩子「什麼是幸福」,孩子想到的,是四年級人教版教材《幸福是什麼》中的答案;
當你問孩子「狼和羊誰更好」時,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羊,因為「羊代表正義」,「狼代表邪惡」。
得出答案很容易,但孩子們在答案背後的思考卻很少。
在他們的身邊,太過於缺乏批判性思維。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它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原譯,千萬別以為他崇尚的是「批評」和「挑刺」,它真正強調的是:
不盲從、聽什麼做什麼都有理有據。
1941年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Edward Maynard Glaser)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聲明【批判性思維】必須具備三個特質:
傾向以審慎的態度思慮議題和解決難題。
對理性探索與邏輯推理的方法有所認識。
有技巧地應用上述的方法。
對於孩子們而言,無論接受什麼信息,都應該讓他學會辨識、質疑、論證、反思。就像北師大教授趙國慶教授所說,試著讓孩子想一想下面的問題:
他說的話有依據嗎?
我是不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這件事能從哪些角度分析?
他的論證經得起推敲嗎?
我的思路會不會太狹隘、太極端了?
通過更辯證的思考方式,教會孩子們如何聽、如何提問、如何表達。
傾聽的核心是分辨信息的真偽。
每一天,孩子們接受到的信息很多,而分清楚事實(fact)和觀點(opinion)是開始批判性思維的前提。
分清事實和觀點
什麼是事實(facts)呢?
事實就是客觀發生或客觀存在的事件和現象,有真假可辯。
而觀點(opinion)它是一個人對待一個事件的價值判斷,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舉個例子,我們怎麼和3—6歲的小豆包們聊事實和觀點的區別?
當左圖中jasmine說冰淇淋很好吃時,這是一個觀點(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而右圖中willam說冰淇淋是由於乳製品做成的(大家都需要認同)時,這就是一個事實。
左圖說足球是黑白相間的,就是一個事實(大家有目共睹哈);右邊說足球比跳舞好的多就是一種觀點啦~
左圖說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事實,而右圖說在海洋裡讓人害怕就很有主觀性啦~
當我們聽到「尼斯湖水怪存在於英國「時,我們知道這是在描述一個事實,那麼,這一信息就比聽到」尼斯湖水怪很神秘」這種觀點性信息更值得我們花費時間進一步思考和論證。
鑑別真假相關
除了讓孩子們理解事實和觀點之外,即使是小學生也都需要明白:一件事和另外一件事之間的關係,也叫「相關性」。
我們的孩子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你現在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一定沒飯吃;
你不聽大人的話,長大以後沒出息;
這些話的背後,表達的是一種看起來合理的概率相關性。
再比如說:大學讀好學校就一定能有更高的收入,大家一定會堅信不疑。我們的邏輯是:因為名校畢業生畢業後收入更高,所以畢業院校和收入水平正相關。
但如果用這種思考方式套用下面的問題:
在青島,冰淇淋賣的好季節,溺水人數明顯提升,所以冰淇淋的銷售和溺水人數呈現正相關。
或者:隨著北京大學校園中的樹越來越高,北大附近的房價越來越高了,所以北京大學的樹和房價也是正相關。
這些論證是不是很荒謬?
仔細想想,冰淇淋賣得好和溺水人數升高都因為天氣變熱;北大的樹和房價升高都因為時間趨勢的變化,這些完全不具有直接聯繫。
而我們的孩子在聽到這些關聯句時,如果能多想一想他們相關聯的原因,應該能在未來看清很多廣告的迷惑,揭穿騙局也更懂自己。
5W1H式提問是很經典的幫助孩子們問什麼的提問框架,也是我們閱讀材料,判斷信息的高精度過濾器:
面對任意一個信息,從六個角度延展你的疑問:
Who
這是誰說的話?該人在該領域是否具有權威性?是否確信這句話的出處是這個人說的?他說這些話又是否有依據?
What
這句話或這個信息想說的意思是什麼?
這是一個事實(Fact)還是觀點(Opinion)?
支持這句話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如果是因果關係那麼原因是否充分?
如果是相關關係,那麼是否做了回歸數據分析?
比如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其實就是希望大家能凡事兒多想想。
Where
這句話是在哪裡、什麼場合說的?說話人的態度是否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如果是公開講演或者大型論壇(畢竟重大場合說錯話也挺丟人的),那麼可信度就會高很多,要是私人場合聊天就更可能信息不夠準確。
When
這句話是什麼時候說的?即使是真理和知識都具有時效性。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世界地圖中沒有美洲板塊是正確的,但新大陸被發現後就必須顯示美洲板塊。
Why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是有自己的主觀立場還是有客觀的論證過程?
比如有人一直公開表示一線城市房價還有大幅上漲空間,但他本身也是地產商人,鼓吹房價上漲對於他也是有利的,所以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分析他提出的論證邏輯是否合理和可信。
How
他們是怎麼說的?這個怎麼說主要是看他們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是引用名人名言,還是拿出數據支撐,還是歸納論證?
如果孩子們每每聽到重要信息時能經過這6大問題的層層篩選,可想而知,這孩子可不好糊弄了。
當然,培養孩子學會提問的時候,不妨從和孩子對話開始。
蘇格拉底和弟子對話時就常常使用這種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他也算是提問界的鼻祖了。
打個比方,我們可以試著問孩子:「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他回答:地球是圓的。我們可以按照順序繼續提出以下問題:
1.誰說的地球是圓的呢?(科學家?老師?)
2.那他是在哪兒說的地球是圓的啊?
3.他什麼時候說的?(其實,在地圓說以前,更早的時候人們相信的是「天圓地方」論)
4.他們為什麼說地球是圓的?(是因為他們有某種信仰還是來自科學實踐?)
5.他們是怎麼說的?(他們的論證依據是什麼?)
真理越辯越明,真正一流的思想者是熱衷於思辨的過程的。而哈佛、牛津的面試試題也無不要求孩子們在表達中提出自己的思考:重要的不是答案和結論,而是思維的過程。
「蘋果汁喝一口兌一次水,幾次之後才能將濃度降為原來一半?」
「怎樣才能用硬幣把桌子填滿?」
這是孫葉樂參加劍橋大學工程專業面試時被學界泰鬥問及的兩個問題。
被牛津大學數學專業預錄取的劉依麟也談到:「牛津、劍橋更看重學生可教與否,而不是已經懂得多少。
思維活躍的學生即使專業能力有所欠缺,有了教授的引導,依然是可造之材,而一些專業知識掌握得寬泛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思維過程的孩子卻不太具有發展潛力。」
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呢?美國學校常用的Argument Brace Map很值得借鑑。
將一個主題用括號圖分解成為三個部分:觀點、理由、論據
觀點就是我們對待某一主題的態度,我要表達什麼,希望聽者相信什麼;
理由是我們針對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態度,理由的提出一般具有一定主觀性,屬於觀點(Opinion);
最後是證明觀點的論據,這裡一般都以客觀事實、數據(Facts)來呈現表達。
使用這個思維模型我們很快就能把我們的想法充實起來,學會用更客觀的方式自我表達。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選取孩子們喜歡的主題開始練習。
比如:讓孩子說一說,你認為恐龍還可能生活在地球上嗎?你相信外星人客觀存在嗎?
有一個孩子就繪製了思維導圖來豐富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們看到,在上面的圖中,孩子通過三個維度,清楚的表達了自己的主張。括號圖自下而上,用客觀的證據支持理由,用理由支撐自己的主張。
當然,這樣的主題可以對9歲以下的孩子稍有些難度,那也沒關係: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們討論這些問題:1+1=?
答案是2的話是在標準代數思維下得到的答案;
答案是1也有不少理解方式,比如當1代表的是1隻筷子的時候,2隻筷子等於1雙筷子;
答案還可以是61,當前面的1代表1小時後面的1代表1分鐘,答案就是61分鐘(這裡還可以讓孩子理解單位不同不能進行運算);
……
這個問題還能得出很多答案,只要孩子能拿出有說服力的理由和證據,就是合理答案。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孩子們試著和我們辯論:
比如,羊好還是狼好?
這種問題能讓孩子們更懂得獨立選擇和表達的意義。
當然,這些爭辯都需要用大量的理由和論據去說服對方。
比如:羊好還是狼好的主題上,從生物鏈來說,狼在羊上面,是更高級的生物,狼更聰明智商更高;從文學作品來說,會表達狼的團隊精神和豐富的情感。
當然,也有一些作品,賦予了狼「壞」的性格,羊則代表善良、智慧和正義。
反駁他人觀點,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是對同一主題不同主張的探討,不是爭吵,更不是相互的詆毀和諷刺。
我們能看到,最有效的反駁是駁斥對方的主要論點,雖然孩子們不一定能立刻理解這麼複雜的內容。
但是至少我們需要讓孩子們理解如何是和而不同,理解如何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時最有力量。
說了這麼多,其實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讓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不盲從輕信、不人云亦云,這是改變世界的前提力量。
就像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何曼·哈洛尼所說:是的,我們看重高分;我們更看重:這個人將來會成為社會優秀的一員嗎?他們將來有一天會不會有特別的創造?會不會創造人與人、思想與思想之間新的聯繫與關係。
教育的精神是一個時代變化最好的註腳,我們的孩子們,屬於未來時代。
一個需要時刻擁抱不確定、需要享受精神的開闊的時代。
請不要把孩子們變成儲存知識的容器,父母老師的傳聲筒,他們應該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去審視世界和自己,得出自己的判斷,發出能照亮未來的聲音。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創,千萬別讓他們活成千篇一律的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