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重磅啟動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

2020-12-11 半島網官網

原標題:新文科重磅啟動!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

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據統計,截至2020年1月,我國高等教育在學規模中,文科高校數1240所,佔比98%,在校學生數877.9萬,佔比50.2%,佔專業種類和在校學生數的半壁江山。可見,文科教育的振興關乎高等教育的振興,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會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作題為《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主題報告。

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會議指出,新文科建設對於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加快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會議強調,推進新文科建設要遵循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要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要抓好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藝術大講堂四大關鍵突破。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新文科重磅啟動!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
    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什麼是新文科?「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為什麼建設新文科?社會大變革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在需要理論、需要思想,且一定能產生理論、產生思想的時代,社會大變革呼喚新文科;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關係社會的繁榮發展,蘊含著思想的光輝、理論的光彩、方法論的光芒,國家軟實力需要新文科;社會越發展、越前進、越進步,對哲學社科人才的需求也越大、越多、越高,造就新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
  • ...組織收看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附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
    (通訊員 劉政鑫)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要負責同志、新文科建設工作組成員、文科類教指委主任委員、全國130餘所高校負責同志和文科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在主會場參加會議。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謀大局應變局開新局——落實落實再落實...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出席會議並作以《謀大局 應變局 開新局——落實落實再落實 提高提高再提高》為主題的主旨報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重磅報告吳巖介紹:2019年,全國高等教育戰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精神,大力推進新農科、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以產教融合推進「質量革命」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作題為《融合發展 協同攻堅——以產教融合推進「質量革命」》主旨報告,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加快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打好「質量革命」攻堅戰帶來新思路。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2020要幹好十件大事!
    6月15日,2020年全國高教處長會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召開。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出席會議並作以《謀大局 應變局 開新局——落實落實再落實 提高提高再提高》為主題的主旨報告。  吳巖介紹,2019年,全國高等教育戰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精神,大力推進新農科、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四新」建設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一流專業「雙萬計劃」、「網際網路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加快建設新農科 抓機遇搶「開工」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加快建設新農科 抓機遇搶「開工」 2019-07-02 來源:高教司   央廣網安吉6月28日消息(記者 王啟慧)今天,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農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在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召開
  • 高教司司長吳巖:2019年,打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高教處長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作了題為《演好「連續劇」 念好「九字經」 打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的主題報告,他表示,「2019年要努力建設以質量文化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奮進文化,續寫中國本科教育的「十新」面貌」。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建設新農科教育「兩金一高」
    中國網浙江6月28日訊(記者 曾瑞鑫 吳雨航)28日上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農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在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召開。會議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標誌中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多了個職務
    (來源:光明微教育)昨日(2019年4月17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吳巖同志兼任職務的通知》稱,經研究決定,吳巖任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主任(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領導」頁面顯示,吳巖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而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的範海林還兼任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目前,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設在教育部高教司,但實際上在之前,還有一個和高教司「並列」的直屬高校工作司。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十三五」高等教育實現突破性進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十三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牢牢抓住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戰略支點,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中國開始成為全球工程教育的「領跑者」
    在日前舉行的「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暨第十三屆科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作了《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來——對高等教育未來的戰略考慮》主題報告,他表示,「當前,中國開始成為全球工程教育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從某種方面來說,我們已經開始領跑和引領。」我國工程教育總體狀況如何?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十三五」時期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才培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歷史性躍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高等教育學習革命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
  • 廖祥忠校長出席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並發表講話
    月3日,教育部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130餘所高校的300餘人在山東大學主會場參加會議。山東省副省長、黨組成員汲斌昌出席會議並致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作主題報告,對「新文科」建設做出部署,提出要求。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並為「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灣區之大與大學之大 雙向賦能建世界創新高地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推動灣區高教發展 打造全球創新高地》主題報告中,系統闡述了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進行了綜合分析:廣東高校類型多樣,產學合作關係緊密;澳門高校是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的重要平臺;香港高校科研實力雄厚、基礎研究、國際化優勢明顯。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以「四新」為引領 全面加快推進醫學教育...
     視頻製作人 張德奇  國際在線消息:日前,由全國醫學教育發展中心與全國醫學院校教師教學發展聯盟主辦的「醫學教育大講堂」系列論壇開啟第一講,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以
  • 教育部高教司:2019年將投入幾十億發展本科教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月24日,2019年全國高教處長會在鄭州召開,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會上表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將以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為工作目標。吳巖表示,2019年將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一流本科、做強一流專業、推出一流課程、打造一流師資、實施一流質保、培養一流人才,努力實現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工作目標。
  • 高教司司長吳巖: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深水區」和「無人區」
    「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正在進入『深水區』和『無人區』,需要我們自己來探索和決定幹什麼,」 26日在同濟大學舉行的一流人才培養研討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坦言,如何更好地研判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形勢任務,至關重要,只有把得透,才能做得好。他透露,為促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的 「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呼之欲出。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謀大局 應變局 開新局——加快推進醫學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謀大局 應變局 開新局——加快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10月1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做客醫學教育大講堂,以題為「謀大局 應變局 開新局——全面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主旨報告,開啟醫學改革創新發展第一講。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一行蒞臨貴州醫科大學調研指導
    9月10日下午,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副司長範海林、辦公室主任江河,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邸姜滔等一行蒞臨貴州醫科大學調研指導。調研座談會在知雨樓六樓會議室召開,由校黨委書記梁貴友主持。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有關職能部門、二級學院負責人參加。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全面提升新時代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全面提升新時代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2020-10-20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