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可看:
如圖,《我愛你,中國》是一首國民歌曲。
「你」是一個代詞。
「代」什麼呢?
答:「代」中國。
代詞「你」代替中國。
所以,這歌名翻譯成英語是什麼?
沒有任何意外,對嗎?
(註:如上,這首歌有自己的英語維基百科條目。)
再看一個例子:
這次,「你」代什麼呢?
答:「代」紫霞仙子。
這樣,你就理解了代詞的核心意義:代替名詞(或名詞短語)。
代詞的英語表達是pronoun。
這已證明它和noun(名詞)唇齒相依的關係。
「中國」和「紫霞仙子」正是2個名詞。
當然,代詞「你」絕不止代替「中國」和「紫霞仙子」。
它還可代替:
「你」代替(說話者的)丈夫。
「你」代替(說話者的)妻子。
「你」代替(說話者的)母親。
這些「你」都在各自句中作賓語。
代詞「我」是同樣道理:
「我」代替至尊寶。
「我」代替周杰倫。
「我」代替新垣結衣。
「我」代替張杰。
「我」代替孔侑。
這些「我」都在各自句中作主語。
世上一切人、物、事共用這10個代詞:
可見,每個代詞「代替」的內容是無法計數的。
你問:人類幹嘛需要這種「代替」呢 ?
答:省事啊。
人類行為最根本的驅動力不都是「降低能耗」嗎?
如果把代詞「我」都換成專有名詞「至尊寶」,會不會很累呢?
至少作為說話者(speaker),至尊寶自己會很累。☺
所以,我們完全無需從零學習它。
而且代詞和名詞的用法幾乎完全一致。
那,在利用母語裡的代詞知識快速起步後,我們在英語裡幹點什麼呢?
❶ 正確區分人稱代詞的主格形式和賓格形式。
❷ 正確區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❸ 理解it作為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的用法。
你問:為啥是這3樣?
答:關於代詞,漢語和英語一共就這3個核心差異。
我們聚焦在差異上就足夠。
這其實正是我上篇文章的重點。
因為這是很多學習者對英語產生畏懼心理的源頭之一:英語代詞「多出」一個考慮因素。
1個代詞存在2種形式,這讓初學者覺得很「驚悚」:
可是古代漢語同樣存在這種語言現象:
我在上篇文章裡已用過這個案例:
先秦時期,一個相對通用的語法規則就是:「吾」和「我」各司其職。
翻譯後,我們更容易看清語言之間的相通性:
當然,現代漢語已取消代詞的主格和賓格的形式差別。
這對我們學習英語代詞構成了障礙。
只在代詞的領域裡,我們才討論「人稱(person)」。
但「人稱」基本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難題。
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意志,否定個人主義,這使每個人很難建立起「我」這個概念。
很多時候,我們是「空心的」。
表現在語言上:漢語是一種「空缺主語的語言(null-subject language)」。
☛ 點擊可看:
現場測試:我們看以下流行語空缺了什麼主語。
你不一定能答上來。
空缺什麼主語?
空缺什麼主語?
空缺什麼主語?
空缺什麼主語?
當然,漢語也有少數「優秀」代表:
但「主語空缺」的現象在漢語裡十分普遍。
這樣的流行語幾乎佔據流行語的大半壁江山。
英語即使玩「梗(internet meme)」,也是齊齊整整的:
以上都是最著名的「梗」:都有主語!
玩耍就不需要規則嗎?
玩耍恰恰反映一個語言的本色。
我們在日常交流中,最需要用的主語是「我」和「你」。
這是2個最具代表性的代詞。
● 「我(I)」就是第一人稱,「你(you)」就是第二人稱。
● 「我們(we)」也是第一人稱,「你們(you)」也是第二人稱。
除此以外,任何代詞都是第三人稱。
除此以外,任何事物都是第三人稱。
比如:
代詞「它(it)」代替什麼?
答:代替「衛生紙」,也代替「內褲」。
那這2個主語呢?
如果選用代詞,該用什麼人稱?
我當然使用了迷惑戰術。
雖然主語中含有「我的」和「你的」,但「我的內心」和「你的良心」都需要用「它」來代替。
即:所有名詞實際都是第三人稱。
在「我(我們)」和「你(你們)」以外,任何人或物都是「第三者」。
這樣夠直觀嗎?
漢語句子的主語和謂語無需同步變化。
比如:「是」永遠為「是」。
而英語句子卻強調謂語要跟隨主語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動詞be有am、are、is等謂語形式。
這正是我們區分「人稱」的必要性。
☛ 點擊可看2篇舊文:
☛
它的精髓在於:「我」的建立。
整個宇宙只能以「我」為起點。
● 沒有「我」,「你」是誰?
● 沒有「我」和「你」,「他、她、它」又是什麼?
我們一張嘴,到底以什麼身份在發言?
句子不需要「主語」嗎?
那「我」是主語嗎?或者「我」是賓語?
我們將在下篇文章探討it作為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的用法。
如本文開頭提及,它是英語代詞和漢語代詞的第3個核心差異。
不斷挖掘這2種語言的相似之處,聚焦於它們典型的相異之處,我們將節省精力,提高效率。
(本文完)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