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可看:
比如:
漢語如何表達這個意思?
我們撥通電話後,這樣介紹自己(如第1張圖:阿黛爾的歌曲《Hello》)。
我們敲門後,也這樣介紹自己(如第2張圖:貓眼看人效果)。
it指代尚未證明自己身份的人。
又比如:
漢語如何表達這個意思?
it指代天氣。
那,漢語和代詞到底怎麼個「八字不合」法了?
答:在漢語句子裡,2個英語句子裡的代詞it都消失了。
2個漢語句子都缺少了主語。
並且,依據漢語的習慣,這2個句子只能這樣表達,不可能添加任何主語。
而通常,英語句子一定需要主語。
除非在祈使句裡。
對於這種「八字不合」,語言學界定義為:
● 漢語是一種pro-drop language(代詞省略的語言)。
● 英語是一種non-pro-drop language(非代詞省略的語言)。
(註:pro是pronoun的縮寫,表示「代詞」;drop是dropping的縮寫,表示「省略」。)
是否嚴格使用代詞,是這2種語言的典型不同之處。
所以,我們完全無需從零學習它。
那,在利用母語裡的代詞知識快速起步後,我們在英語裡幹點什麼呢?
❶ 正確區分人稱代詞的主格形式和賓格形式。
❷ 正確區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❸ 理解it作為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的用法。
本文開頭分析了漢語和代詞的「八字不合」,它其實就和第3點相關。
代詞it在英語裡極其重要,是萬能的。
而我們卻極難掌握it的用法,因為it指代的含義在漢語中常被省略。
當然,絕不止代詞it有這種「命運」。
對於主持人陳魯豫的口頭禪,英語通常這樣表達:
添加的主語可以是it、或this、或that。
即,英語需要完整表達為:這(或那)是真的嗎?
添加的賓語可以是it、或this、或that。
即,英語需要完整表達為:我不信這個(或那個)。
用英語表達最日常的漢語句子,也需「腦補」代詞:
即,英語需要完整表達為:我不知道。
若想用英語表達複雜的漢語作品,還需「腦補」代詞:
這3個「你」字是原本的電影臺詞裡沒有的。
這不符合英語語法。
代詞it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災區」。
當it指代一個具體事物,我們還算熟悉。
這6個「它」字是原本的電影臺詞裡沒有的。
「它」指代「月光寶盒」。
若用英語表達這些臺詞,我們首先要腦補「它」,然後將其翻譯為it。
可當it指代一個狀況,我們就不熟悉了。
「這」指代前面敘述的所有狀況。
「此」指代前面敘述的所有狀況。
若用英語表達以上2段臺詞,「這」和「此」都可以翻譯為:it、或this、或that。
一般,英語學習者能想到這種對應:
其實,這3個代詞都很常用,其中it最為常用:
我們背誦過:
而它實際只是這個完整句子的省略形式:
由於這個問候語太常用,所以「It was」常被省略。
也正由於這個部分常被省略,我們意識不到它其實只是個普通句子。
(註:可參考以下朗文詞典的條目截圖)
這個完整句子也可寫成這樣:
我們直譯這個句子,才符合漢語的說話習慣:
引申為:很高興見到你。
英語句子追求溝通效率,所以傾向於壓縮主語的長度,讓謂語動詞儘早出場。
於是,代詞it作為形式主語的用法就誕生了。
實際主語to meet you就被移到了句末。
it指代to meet you。
句子形態變化了,整句含義卻完全沒變,仍引申為「很高興見到你」。
這對漢語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漢語句子的每個成分都有含義,而英語句子的it作為一個形式主語存在時,沒有獨立的含義。
it只是在重複實際主語(比如:to meet you)的含義。
我們就此再創造一個用it作形式賓語的句子:
it還是指代to meet you。
整句含義:我認為見到你很好。
形式賓語可以被增添,也就可以被刪除,所以這個句子也可以寫成這樣:
整句含義仍然是:我認為見到你很好。
形式主語和實際主語同時存在一個句子裡。
形式賓語和實際賓語同時存在一個句子裡。
只有代詞it能做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而this和that則不可以。
英語是一個非常強調形式美的語言。
它充分地以聽話者(listener)的理解便利為宗旨,規範著說話者(speaker)輸出思想的形式。
形式主語和形式賓語產生於這種土壤中。
它們是漢語裡不存在的生物。
不斷挖掘這2種語言的相似之處,聚焦於它們典型的相異之處,我們將節省精力,提高效率。
(本文完)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