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從哪來?吳曉波:拜馬桶蓋所賜

2020-12-23 同花順財經

「預見2020.吳曉波年終秀」於2019年12月30日在廈門舉行。吳曉波表示曾經發表過一篇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相關的文章,文章發布以後一群人來罵,說那群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一定是腦子被馬桶蓋砸壞,到了年底有一個名詞,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做生產的人,做馬桶蓋的人,要能夠讓那些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買電飯煲的人、買吹風機的人、買菜刀的人,把他的消費留到中國來。

以下為演講實錄摘編:

美國有個經濟學家2008年的諾獎得主叫保羅.克魯格曼,他在文章中寫過一句話,在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起了80%的作用,投資增長只解決了餘下20%。聽到這句話我們是不是挺慚愧?過去41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解決問題的是什麼呢?是規模,是外延式發展的需求,是基礎設施的建設,技術到底在中國過去41年的發展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們自主核心開發的技術在中國長期經濟發展中有佔到2%的比例嗎?我都很懷疑。一方面我們很慚愧。第二方面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佔到19%就很高興。在今天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用原來的成本優勢、規模優勢通過外延式發展的方式讓我們再走40年了,4年都走不到。

所以,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新的變化的發生。2015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去日本買只馬桶蓋》,那是我辦公號以來閱讀量最大的文章。文章發表以後一群人罵我們,說那群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一定是腦子被馬桶蓋砸壞,到了年底有一個名詞,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做生產的人,我們做馬桶蓋的人,要能夠讓那些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買電飯煲的人、買吹風機的人、買菜刀的人,把他的消費留到中國來。2015年一個顯著的變化。

2015年到今天,馬桶蓋這個行業從100多萬隻上升到了558萬隻,我姓馬的話,就是「馬桶蓋先生」了。我告訴大家的是什麼呢?如果這條曲線發生在激蕩30年,發生在1978—2008年,一個行業年複合增長保持44%,一定會出現什麼情況?無數多的企業湧到這個行業裡,然後打成本戰、規模戰,直接把它打成一個價格紅海。但是很有意思的是2015—2019年,在馬桶蓋這個行業居然沒有發生價格戰,沒有發生規模戰。我們在這個行業看到什麼呢?看到這個行業四年新增了106個發明技術,看到這個行業要解決中國式的創新,中國絕大多數的衛生間是乾濕不分的。我們到美國、日本,乾濕都是分離的。在中國你要賣給中國家庭一個馬桶蓋,第一件事情要防漏電。第二件事情,你到美國、日本,打開水龍頭水是可以喝的,那是軟水。在中國黃河以北的水是很硬的,叫硬水。賣給中國的消費者愛解決抗硬水技術。同時馬桶蓋幹什麼?早晨坐在那裡除了每天聽聽吳曉波以外,還能幹另外一件事情,能夠幫你體測你的體脂率、血糖上傳到雲端。還能用有機玻璃替代陶瓷生產馬桶蓋。過去四年中由於這些技術的變革,中國、國外的這些馬桶蓋企業、衛浴企業,讓這個行業從100萬隻增加到了500萬隻,這個景象是技術在推動產業的進步。一個小小的馬桶蓋,它的故事就跟我在《激蕩30年》所寫的那些熟悉的故事非常不同。

我們在上半場講2019年是投融資斷崖式下滑50%的非常清淡的一年,但是在硬科技領域裡面,它也微微下滑,但是從長波段來看,硬科技的風險投資項目在中國持續增長,同時我們看到一些園區,比如大數據園區,在2013年的時候全中國只有10個,今天我們演講的時候全中國有超過200個大數據園區,醫藥園區在2013年的時候有22個,到今天演講的時候169個。說明什麼?說明資本、政府、產業都在大規模地向硬科技行業聚集。這個景象我認為在2020年以後會持續加速。2019年有了一個科創板,科創板。

第一批25家企業上板的時候,我幹了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查他們企業家幾歲,一查52歲。在座的40歲以上的都挺高興,中國第一批科創板企業家平均年齡52歲,76%是碩士和博士,海歸17%。今天中國BAT這三個人,他們成名已經20年了,2019年他們的平均年齡才50歲。TMD這三個創業者2019年平均年齡36歲。中國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公司170多家,平均年齡32到34歲。網際網路相信「快」,但是當你回到一個馬桶蓋,回到一個發明,回到一個技術,回到一個大數據,回到一本書、一篇文章的時候,朋友,你快不起來,你不再依賴流量,你依賴產品本身。

我們說什麼呢?我們說2020年中國進入硬核創新慢時代。要相信慢的力量。慢容易嗎?慢可難了。當慢下來的時候,我們會面臨四個考驗。第一,企業可持續研發能力的考驗。第二,中試和量產能力的考驗。第三,需求創造能力的考驗。第四,企業家忍耐和學習能力的考驗。

來源: 新浪財經

相關焦點

  • 大宗商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進入2017年後,2016年的普漲格局開始出現巨大分化,一片火焰,一片海水,供給側政策這雙手時刻指引著價格走向……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WHY  1、傳統需求刺激政策失效  2009年4萬億「放水」後,需求端刺激政策達到登峰造極地步,極低的寬鬆格局,導致需求刺激邊際效應不斷下滑,我國投資、淨出口等數據表現持續滑坡,經濟在短暫企穩兩年後於2011年再度向下
  •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日,權威人士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解讀和闡釋。   一問   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含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明確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還有具體的任務。
  • 習近平這樣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編者按:近日,中央召開了兩次值得關注的重要會議: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國務院擬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稿。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從會議透露的內容來看,兩次會議都提到了一個重要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學的創新性貢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重點是解決結構問題,解決結構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發力,從供給側解決結構問題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
  • 人民日報: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1月4日)發布「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以下為全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含義
    中國經濟,在危機之初採取「4萬億元」強刺激政策之後,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同時借鑑了美國供給側經濟政策的做法,迅速轉變了宏觀經濟調整政策的方向,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路徑,做到了經濟總量目標與結構調整目標有機結合、短期目標和中長目標的有機結合,走上了一條適應「新常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這條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新路是正確的,要有韌性繼續堅持。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指導意義
    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提出以來,學術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也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避免陷入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陷阱之中。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內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政府未來的政策重心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並將擴大內需作為主基調。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絕不能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大內需,而且是積極的擴大內需。
  • 習近平: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文閱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7月09日訊  (原標題: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強調 堅定信心增強定力 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馮俏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
    和訊網消息 7月15日,新供給2017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長江養老保險承辦,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直播。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要求,是恰逢其時的策略組合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 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
    我國農業供給側多重矛盾積累,嚴重削弱了農業市場競爭力,影響了農業發展可持續性,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沒有出路。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優化生產經營結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結構是重中之重,通過結構優化改善供給、滿足需求。 一是優化產品結構。要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增加銷路好、效益高的農產品生產,調減滯銷品種生產。當前突出的是適度調減玉米等供過於求的農產品生產,推進糧改豆、糧改飼,適度控制玉米生產,促進供求平衡。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基礎上,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基礎上,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推進這兩方面建設,均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川算式」
    有經濟學家分析稱,四川的發展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經濟的縮影,四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項「加減乘除」,也在昭示著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的新步伐。供給側實踐「加減運算」攀鋼集團攀長特煉鋼總廠的一處電爐旁,火熱的鋼花早已不見,工人在拆除爐體,這是四川做「減法」去產能的一個場面。
  • 學習時報: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本文轉自學習時報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關鍵是要釐清其中的政治經濟學邏輯,梳理金融供給側問題的形成脈絡。金融「脫實向虛」問題具有普遍性。由是觀之,來自於金融部門和實體部門的一些特殊性因素,提高了新企業、健康企業的融資成本,加劇了實體部門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有效金融供給不足、無效金融供給泛濫的關鍵所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講究方法論。一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毫無疑問,與誘使各國金融「脫實向虛」的普遍性因素比起來,導致中國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的特殊性問題居於首位,應當優先得到解決。
  • 龔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構建好國家創新體系
    今天講這個題目就是比較白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構建好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呢?先回答這個問題一開始由這個問題引起,也就是現在主流的解釋,就是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三去一降一補」,好像今天有些人也說了這些事。
  •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搞清楚方向是什麼
    這充分展現了廣東省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的決心和意志。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搞清楚現狀是什麼,解決「怎麼看」的認識問題;還要搞清楚方向是什麼,解決「怎麼幹」的行動問題。
  • 阜陽市政協委員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阜陽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期間,與會委員圍繞「農」字話題暢所欲言,建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移動互聯技術拓寬農產品銷售新渠道……助力全市現代生態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