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自古以來,鄰裡友善相處、社會美滿和諧的生活狀態就令人神往。
有這樣一幅溫暖的畫面,至今仍定格在市民張文心的記憶中:一條熱鬧的居民小巷,在茶餘飯後,大家不時聚在一起聊天、拉家常。誰家做了好吃的,都不忘給鄰居送上一點嘗嘗;誰家缺點油鹽醬醋之類,就向鄰裡借點;誰家有了難事,鄰裡都會上前幫一把……「如今,從平房搬進樓房,生活條件改善了,鄰裡之間的互動卻少了,人情味也跟著淡了。」張文心略帶遺憾地說。
與張文心的感受相同,在《宿遷文明20條》2.0版意見建議徵集時,不少市民針對現在鄰裡之間多形同路人、不及過去親密的現象,提出了鄰裡之間應多走動多幫助、注重相處文明的倡議。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宿遷文明20條》2.0版將「鄰裡遇事搭把手」納入其中,作為新增的9條文明公約之一,倡導廣大市民與鄰裡和睦相處、守望相助,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溫情、城市更有溫度。
「千金買屋,萬金擇鄰。鄰裡互助、關愛他人是咱們中華民族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傳統美德。比如住同一個樓道,見面主動打聲招呼,看見別人上樓拿東西比較多,可以順手幫個忙。這就是近在咫尺的鄰裡情,更是文明的體現。」家住市區恆大華府小區的市民胡曉林主動擔任小區的文明宣傳員、志願者,從點滴小事入手,為周圍居民送去貼心的幫助。
創建和諧鄰裡關係,宿遷各地紛紛行動。今年6月中旬,為期兩個月的首屆「鄰裡文化節」在宿城區雙莊街道拉開帷幕。文化節以「鄰裡守望、溫暖同行」「鄰裡同樂、共享幸福」等為主題,引領街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爭做鄰裡關愛的參與者、鄰裡志願的奉獻者、鄰裡平安的維護者、鄰裡清潔的服務者和鄰裡聯誼的促進者,營造了和睦、友善、團結、文明的氛圍。
雙莊街道舉辦的「鄰裡文化節」只是宿遷全力構建文明和諧鄰裡的一個縮影。傳承發揚鄰裡互助美德,宿遷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不讓一扇門、一堵牆、一幢樓,隔斷鄰裡之間的真情互動,而是打破心的「枷鎖」,讓文明常駐鄰裡之間。
【文明解讀】構建和諧鄰裡,營造良好人際關係,這不僅是一個城市人文素養高低的重要表現,更彰顯了一個城市文明的進步。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宿遷鄉情》雜誌主編莫雲認為,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鄰裡小事可以體現出一種精神。宿遷人鄰裡相幫,從小處說是宿遷精神,從大處說是中國精神。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部分人從農村走進了城市,由農民變成了市民,無論環境身份如何變化,和諧的鄰裡關係需要相伴相隨。「鄰裡遇事搭把手」這條文明公約的出臺,既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迫切需要,也是彰顯宿遷城市精神、凝聚社會共識的充分體現,對促進社會文明和諧,必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