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是一類廣泛使用且耐受良好的藥物,在心內科常用於高血壓、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療。血管性水腫是一種人們熟知的不良反應,臨床中少見且很少累及內臟,但嚴重者可能致命。ACEI誘發的血管性水腫見於0.1%-0.7%的用藥者,患者最常出現唇、舌或面部腫脹,但也存在其他表現,如由腸道血管性水腫導致的陣發性腹痛。在很多報導中,由於臨床醫生沒有意識到這種潛在的臨床表現,血管性水腫的診斷可能會延遲數月甚至數年。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病例介紹
一名44歲的男性既往有高血壓、哮喘和肥胖病史,否認過敏症。患者近兩天出現嚴重、持續的下腹部疼痛,呈搏動性,無放射痛,伴噁心、腹瀉,無發熱、嘔吐、便血。患者在3周前診斷為高血壓,開始服用賴諾普利治療。此外,患者還接受沙丁胺醇吸入劑控制哮喘。
查體:生命體徵正常,腹部柔軟、隆起,下象限壓痛,腸鳴音不活躍。
血肌酐水平升高,1.4 mg/dL。白細胞計數正常。CT掃描顯示長段空腸袢增厚、發炎,袢間有液體,黏膜下有明顯水腫,被增厚的黏膜和漿膜包圍(「甜甜圈徵」),提示血管性水腫。
由於患者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缺乏特異性,一開始並沒有考慮血管性水腫的診斷。後結合用藥史和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為賴諾普利誘發的腸道血管性水腫。
患者接受支持治療,停用並終生禁用賴諾普利,改用氫氯噻嗪。3天後患者症狀完全緩解。隨訪6個月,未再發血管性水腫。
討論
ACEI誘發的血管性水腫的機制可能是藥物抑制了ACE(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介導的緩激肽降解,導致緩激肽水平升高,血管舒張且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深部組織腫脹。血管性水腫通常影響面部和上呼吸道,但很少影響胃腸道,而且腸道血管性水腫的表現和病程相對不明確,常常導致漏診。
腸道血管性水腫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痛和腹瀉,且無瘙癢或蕁麻疹。典型的影像學特徵包括腸袢擴張、「甜甜圈」或「疊硬幣」樣表現、黏膜皺襞增厚、腸繫膜水腫、肝周積液和/或腹水。表現為潛伏發作,持續2-5天並自行消退。幾乎所有的病例都表現出腹痛,常伴有腹瀉、嘔吐和厭食等症狀。空腸是最常被累及的部位,此外也有十二指腸和迴腸被累及的報告。
在許多病例中,這種非特異性和誤導性的表現給診斷帶來了挑戰,導致診斷延誤或出現誤診。某些病例在初次發作時漏診,自行痊癒後繼續使用ACEI仍有多年的無症狀間隔,直到復發。
腹部CT掃描顯示黏膜下水腫,被增強的黏膜和漿膜包圍,呈「甜甜圈」狀
知識連結:ACEI與緩激肽的相互作用
ACEI抑制血管緊張素I向血管緊張素II的轉變,取得臨床獲益。ACE又稱激肽酶II,是激肽系統中參與分解代謝途徑的重要的酶。它還能降解P物質。因此,ACEI使組織中活躍的各類激肽和P物質積累,在血管水腫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緩激肽是由激肽原前體經激肽酶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寡肽組織激素,是引起許多炎症表現的主要原因。其生理作用包括胃腸道、主動脈和子宮的血管舒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呼吸道和腸道非血管平滑肌收縮,兒茶酚胺釋放增加,刺激感覺神經末梢引起疼痛。緩激肽促進感覺神經釋放P物質,通過神經激肽1受體增加血管通透性。高水平的緩激肽刺激血管擴張並且增加毛細血管後微靜脈的通透性,使血漿外滲到黏膜下組織,導致血管性水腫。P物質也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導致血管性水腫。有研究證實,在ACEI誘導引起腸道血管水腫的患者中,緩激肽與des-Arg9-BK水平升高,暗示了它們在發病機制中的潛在作用。
要點一覽
ACEI誘導的血管性水腫可以影響腸道。
ACEI誘導的血管性水腫是非特異、偶發的。啟用ACEI治療到血管性水腫發病之間的時間間隔可能是幾周到幾年。
使用ACEI的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時,應考慮到腸道血管性水腫的可能性。
血管性水腫的特徵性CT表現為「甜甜圈」、「疊硬幣」樣表現和腸繫膜水腫。
通過臨床病史做出ACEI誘發的血管性水腫的診斷,因為沒有常規用於診斷ACEI誘發的血管性水腫的確定性實驗室檢查。停用ACEI後血管性水腫消退可證實診斷。應終生禁用ACEI已避免復發。
目前認為至少有3種血管活性肽降解缺陷可導致ACEI誘發的血管性水腫,包括緩激肽、脫-精氨酸9-緩激肽(緩激肽的一種代謝物)和P物質。
文獻索引:Sravanthi MV, Kumaran SS, Sharma N, et al. ACE inhibitor induced visceral angioedema: an elusive diagnosis. BMJ Case Reports. 2020; 13(11): e23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