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知道「五穀」「六畜」都是啥嗎?「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
嚮往美好幸福生活,是自有人類以來的頑強追求,所以,每逢新春,家家都會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六蓄興旺」,甚至還會寫在紅紙上,張貼在牆壁上,時時提醒家人,要為實現這樣美好的明天而努力不懈。
作為一個農村人,如果連「五穀」「六蓄」是啥都分不清,是會被人恥笑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庸人的。那麼,這裡的「五穀」與「六畜」,最初到底指的是哪些穀物與動物呢?
1/五穀是哪五種作物?
這裡的「谷」,原來是指帶殼的糧食;「谷」字的讀音,就是由殼的讀音演變而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是無稻的。
五穀中的「稻」與「麥」大家都非常熟悉,現在已是人們日不可少的主食。而五穀中的「麻」,以前的農村很常見,現在種植已是越來越少了。這裡的麻指的是麻子,它形似於芝麻,麻子的籽實,可食用(嗑食,猴子尤喜)、榨油、包餃子,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比如,與蜂蜜同時食用將致眼疾。只是,由於現在的食物豐富,麻子早已退出了人們的餐桌。在此,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五穀」中的「黍、稷、菽」。
先說「黍」。唐代詩人有首著名的五律,叫《過故人莊》,是曾經入選過中學教材的,是被要求的必背課。其詩云: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首句中「具雞黍」的「黍(shǔ)」,系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線形,籽實淡黃色,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黏性,是我國古代重要糧食作物之一。
次說「稷」。有個熟語叫「江山社稷」,這裡的「社稷」,指的是土神與穀神。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擁有了土地與穀物,就有了立國與產家之本,所以,社稷又成為江山的代稱。古代的皇城,都會有社稷壇,專為皇家供奉社神與稷神之用。社稷壇前,還給皇帝留了一畝三分地,以示不忘農本。
這裡的「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又叫黃粱,是古代最最常用的主食。唐代傳奇小說《枕中記》中,就記載了一個「黃粱夢」的故事,裡面的「黃粱」就是稷。《枕中記》裡說,有個赴京趕考名落孫山的舉子盧生,途經邯鄲,在旅店偶遇一位異人送枕,盧生入睡後,做了一場享盡一生榮華富貴的好夢。醒來的時候,店家的小米飯還沒有熟。眼一睜一閉,一生就過去了,因有所悟。
再說「菽」。一代偉人曾寫過一首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詩中的「稻菽」代指的就是五穀,也泛指田裡的各種莊稼。「菽(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菽」,為豆類的總稱。
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春秋 考異郵》)
如今,「五穀」則泛指一切糧食類作物。
2/「六畜」是哪六種家畜?
相比於「五穀」,六畜更容易理解。據《周禮·天官·庖人》稱:「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杜預注曰:「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因此「六畜」一詞可謂婦孺皆知。
「六畜」中的「豕」,為古人最早家養的家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肉食來源,只是,近段時間以來,「二師兄」的身價倍長,人生才大有豬肉一價難求的尷尬。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