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有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其中「五穀」指的什麼?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什麼?「四體」就是指四肢,「四體不勤」指不勤快不勞動;「五穀不分」指的是不能分辨常見的五種農作物。我國歷史上一直是農業立國,因而對農作物的認知和了解,是人人必備的普遍常識。老人在這裡諷刺孔子分不清穀物,不事勞作,只知道四處遊說,因而不符合「夫子」稱謂,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然而,「五穀」指的具體哪幾種穀物?
-
老話說:四肢不勤,五穀不分 五穀雜糧中的五穀究竟是哪五種?
有的喜歡吃麵,有的喜歡米飯,有的喜歡饅頭包子,可以說是種類繁多,而我們所吃的食物總歸離不開五穀。五穀,這個詞大到垂垂老矣,小到啟蒙稚童都聽過、知道這個詞,而五穀具體指的是或者說是哪種穀物?哪五穀?下面聽我細細道來。
-
我們傳統文化中所說的「五穀」是哪五穀?你認識幾谷?
『』五穀『』這個詞相信大家都聽過,但真能弄明白這「五穀」究竟是哪五穀?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請隨我逐一道來。我們傳統文化講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且存在爭議,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另一種指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那麼五穀指的是五種作物嗎?
「五穀」是糧食的總稱,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還有就是古代對於紈絝富家子弟往往諷刺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裡的「五穀」都是泛指糧食。那麼「五穀」在古代指的是什麼意思?指的是五種糧食作物嗎?先秦時期,人們種植的穀物有上百種之多,在當時的經典著作中找不到「五穀」的影子,只有「百穀」之說。「百」是怎麼一步步的變成「五」的呢。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當時社會上陰陽五行思想影響較大,認為「五」是萬物至尊,所以用「五」來代指所有穀物。二是人們長期實踐勞作的結晶,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耕種。根據產量,耕種條件等種種因素,逐步確定下來了五中最主要的糧食品種。
-
「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
人人都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知道「五穀」「六畜」都是啥嗎?「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作為一個農村人,如果連「五穀」「六蓄」是啥都分不清,是會被人恥笑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庸人的。那麼,這裡的「五穀」與「六畜」,最初到底指的是哪些穀物與動物呢?1/五穀是哪五種作物?這裡的「谷」,原來是指帶殼的糧食;「谷」字的讀音,就是由殼的讀音演變而來的。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的「五穀」指什麼?
五穀是中國語言中常用的一個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五穀豐登」、「五穀雜糧」等,但五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五種作物。「谷」是指有殼的糧食,像稻、稷(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一層殼,所以叫作谷。
-
四體不勤 也分五穀|五穀到底是哪五種穀物呢?德福康教您認五穀
在這特殊時期,我們正好可以有時間分分五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一成語典故,出自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現多理解為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這個理解並不準確,具體分析請看本期第三篇文章)四體,就是我們的兩手兩足,那五穀到底是哪五穀呢?
-
五穀雜糧,指哪五穀?五音不全,指哪五音?五彩繽紛,指哪五彩?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人們說:「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還有一些人自嘲:「哎呀,我五音不全,唱歌來不了!」那麼,大家知道五穀雜糧指的是哪五穀嗎?五音不全呢,指的又是哪五音?還有五彩繽紛呢,指的又是哪五彩呢?
-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人的日常食物是什麼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代農民的日常食物是什麼?唐代大詩人李紳曾寫過《憫農·二首》,其中就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粟」是穀子的別稱將其去殼之後就叫小米。作為古代社會中北方地區,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曾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五穀」、「雜糧」不是一碼事兒 分別指的是什麼
五穀雜糧是對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主要指主食,雜糧則主要指輔食。但五穀究竟指哪幾種作物,答案卻不是唯一的,《周禮》中的五穀指「麻、黍、稷、麥、菽(豆)」;《孟子》中的五穀指「稻、黍、稷、麥、菽」《管子》中的五穀指「黍、秫、菽、麥、稻」;《楚辭》中的五穀指「稻、稷、黍、菽、麻。」而在近代編成的《辭源》上,五穀為「稻、黍、稷、麥、豆。」
-
我們常說「五穀雜糧」,那麼這個「五穀」,到底都是什麼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一起來看一看我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五穀」吧。說起「五穀」,我們不妨先來咬文嚼字一下。很明顯,「五穀」一詞包含「五」和「谷」這兩個字,「五」自然不必多說,它只不過是一個數量詞罷了,那麼,「谷」又為何物呢?
-
中國的五穀指什麼?為什麼窮人在過年時,都祈禱五穀豐登?
老人有句話叫做:「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的是中華民族繁衍一直以農耕為主,遊牧文化的飲食特點也有一點點影響。總體來說,中華民族就是食穀物的民族,五穀雜糧對保證中國人的營養供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古代所說的五穀是指哪些
我們在日常中所說的五穀、六穀到底是什麼呢?首先得了解一下 水稻這種作物,就是今天人們所食用的米。在北方地區本來是沒有水稻的,水稻本是南方的作物,到後來才傳到北方。今天東北的北大荒稻米就很有名。五穀、六穀五穀主要是指,稷、黍shǔ、麥、菽shū、麻。六穀就是在五穀的基礎上加入了水稻。也有白谷之說,並不是說有上百種可以吃的糧食種類,主要是指穀物很多。稷,是指小米(去了殼的穀子的籽),又叫穀子、高粱、不黏的黍三種叫法。
-
《黃帝內經》裡記載的五穀、五果、五畜、五菜分別是指哪些?
那五穀、五果、五畜、五菜是指哪些呢?五穀是指哪五穀?現代人對五穀的認知多來源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但大部分人清不清楚五穀是指哪五穀。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菽這五種穀物。稻、麥依然是今天的主食。黍、稷和秫都是屬於「小米」。
-
五穀是什麼?
文章轉載自「地球雜誌」人們通常用「五穀」作為穀類糧食的統稱,穀物糧食的種植對於農耕民族來說始終是重中之重。中國古代以土神和穀神的合稱「社稷」來指代國家,足見土地和糧食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意義。「五穀」一詞,一般認為最早見於《論語·微子》中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五穀」的解釋,源於《漢書·食貨志》,指出「五種」(即五穀)為稻、黍、粟、麥、菽。 ▲五穀雜糧「五穀」這一概念的出現,可以認為這五種植物成為了當時的漢民族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
-
我國古代的「五穀」、「六畜」分別是什麼?能說全的人不簡單
我國乃是出了名的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而對於我國古代的人民來說,他們更是需要每日進行辛勤的工作,這樣才能維持一個家庭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我國古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也就成了人們最普遍的願望了,因為這就象徵著他們的日子紅火,生活幸福。
-
植物中的五穀是什麼?可能沒幾個人能完全說對!
「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但究竟何為「五穀」,解釋各有不同。一說「五穀」是指「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上述九穀中的秫,指的是稻中糯黏的品種,崔豹在《古今注》中記載「稻之黏者為秫……」,即為證;麻,應是我國土生的火麻,火麻子在古代可供食用,南北朝時,還有吃「麻粥」的習慣;粱,在古代為多種穀物的總稱,有時也稱大穗長毛的小米為「粱」;比較獨特的是苽,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池沼裡,其嫩莖的基部被黑粉菌寄生後,會膨大——就是我們平時作蔬菜食用的茭白。
-
其實關於五穀的內涵一直在變化,你是否被人說過「五穀不分」?
每到收穫的季節,人們都喜歡用「五穀豐登」來形容豐收,也常常用「五穀不分」來指代沒有生產勞作經驗,缺乏常識。那麼,五穀究竟是哪五穀呢?五穀還是六穀?「谷」來自同音字「穀」的簡化,古時指有殼的糧食。我國是糧食生產的農業大國,刀耕火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
五穀雜糧哪五穀?雜糧有哪些?
我們常說「五穀雜糧」,但五穀到底是哪五穀?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說法,《孟子騰文公》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稻即稻米;黍不是我們所熟知的玉蜀黍,而是黍米,屬於小米的一種;稷也是一種小米;麥指的是大麥、小麥;至於菽指的就是大豆。
-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有大米、小米,還有……
在慶豐收的同時,頻頻也想考考大家,「五穀豐登」你知道說的是哪五穀嗎?答應頻頻,別再五穀不分人們常說五穀豐登,但究竟是哪五穀很多人應該都答不對。有網友大膽猜測,「難道五穀就是傳說中的大米、小米、綠豆、花生and玉米?」頻頻想說,這位網友的答案已經非常接近了,但是,並不全對。五穀具體是哪「五穀」?跟緊頻頻,別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