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的五穀是什麼?可能沒幾個人能完全說對!

2020-12-19 騰訊網

我們批評一個人好吃懶做時,常說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最早見於《論語》。2400多年前,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掉隊落在後面,遇見一位老農,就問:「你看見孔夫子了嗎?」老農答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夫子?」在現代社會裡,越來越多的人們告別了土地,不再從事農業生產,面對「五穀不分」的指責,大概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認吧。

何為「五穀」?

「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但究竟何為「五穀」,解釋各有不同。一說「五穀」是指「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兩種說法之所以出現分歧,緣自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像「百穀」、「六穀」和「九穀」之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

而「五穀」、「六穀」、「九穀」等稱謂的出現,最早的記錄應是鄭玄的《周禮注》:「三農生九穀,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也。凡王之膳食用六穀,稻、黍、稷、粱、麥、苽(同菰)也,以五味五穀養其病,麻、黍、稷、麥、豆也。」上述九穀中的秫,指的是稻中糯黏的品種,崔豹在《古今注》中記載「稻之黏者為秫……」,即為證;麻,應是我國土生的火麻,火麻子在古代可供食用,南北朝時,還有吃「麻粥」的習慣;粱,在古代為多種穀物的總稱,有時也稱大穗長毛的小米為「粱」;比較獨特的是苽,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池沼裡,其嫩莖的基部被黑粉菌寄生後,會膨大——就是我們平時作蔬菜食用的茭白。

關於五穀包含的種類,除上述的以外,還有《周書》中記載的「麥、稻、黍、粟(即稷)、菽(即豆)」。以上諸書所記,出入不大,只是有麻無稻,或有稻無麻,或者有麻有稻而無黍。如果不計差別說「六穀」也可以,只不過「五穀」之名己叫響了幾千年,已為大眾熟悉和接受。因此,也可以說「五穀」是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的統稱和泛指。

追尋五穀的身世

當人類還未進入農業時代時,主要依靠漁獵和採集野生植物的根、莖、葉、果實果腹,以保障基本生存和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穀物的種子被貯存下來,先民無意中發現掉落入地的種子有的可以發芽,並長成能夠結實的植株。這啟發人類自己動手,有意播種種子、種植作物,以收穫更多的穀物,這就是早期農業的萌芽。

就我國而言,農業起源時間應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當初栽種的植物,大致就是上述五種或六種作物。

論及稻的身世,目前普遍存在兩種看法。一說起源於中國,據《戰國策》記述:「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證明四五千年前,我國已有人種稻了。另據考古發掘,在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6000年)中發現了稻粒;此外,在江蘇無錫、湖北京山、河南澠池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均發現了稻粒或稻殼,說明我國四五千年前,種稻地區已經相當廣泛。在我國南部地區己不止一地發現了野生稻。這些事實證明,稻原產自中國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種說法是:稻起源於印度。一些學者認為,印度的氣候、土質條件適宜種稻,而且印度也有野生稻。這樣看來,稻的起源地可能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但究竟兩個國家哪個開始種植稻穀的時間更早一些,目前尚無定論。

麥多指小麥,也包括大麥。小麥是人類栽培得最古老的作物,栽種歷史約在萬年以上。在我國,古時候人們常稱「小麥」為「麥」。

1955年,在安徽省毫縣釣魚臺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大量小麥粒,說明我國四五千年前就已經栽培有小麥。而在埃及的金字塔中,也發現了繪有小麥的圖畫,以及殘留在器皿中的古代的小麥粒。據此人們推斷,史前的埃及、希臘、波斯已經開始栽培小麥用作糧食了。小麥的野生種主要分布在土耳其美索不達米亞高原地帶,估計最初是在該地區栽培以後才分散到世界各地。

大麥也是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野生種主要分布在紅海沿岸。「牟」字是大麥在我國的古稱,《詩經·周頌,思文》中有「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意思是說得了大麥的種子,要在更廣大的地區來種植。我國種植大麥的時間大概與小麥相同。

黍的原產地有學者認為在埃及阿拉伯一帶。我國在黃帝時代已有黍的不同品種,如赤黍、黃黑黍等,為當時重要的糧食作物。周朝以後,該種植物極多,為五穀之首。在山西萬泉縣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燒焦的黍穗,這說明我國遠古時代己栽培有黍。

稷就是穀子(粟),為我國原產。儘管狗尾草看上去有點像穀子,但二者其實是不同的種;不過,穀子的野生種公認的比較近似於狗尾草。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裝有穀子的陶罐。看來,我國栽培穀子的歷史也極古老。

菽指豆,主要是大豆。大豆是我國的特產,亦被當作一種糧食作物。我國栽培大豆的歷史也很悠久,據一些學者的看法至少已有5000多年。《詩經》日「採菽採菽,筐之莒之。」而《周書》中記載「菽居北方」,《淮南子》也記述「河水中調而宜菽」。可見,大豆在當時應為重要糧食之一。

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皆由我國傳出,大約在18世紀時從我國傳入法英兩國,19世紀傳入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俄羅斯等。英、法、德、俄等國「大豆」一詞均為「菽」字的音譯,如英語中「大豆」為soybean,法語中「大豆」為soya或soja,德語的「大豆」為sojabohne。

其他糧食作物探源

五穀對人類生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五穀之外,玉米、番薯等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

玉米,在我國一些方言中又叫作「苞谷」、「棒子」、「番麥」等。它的原產地在美洲,古代即為當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最初在墨西哥南部高原被栽種,據說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時,當地已普遍種植玉米,但其他地方並未見到過這種作物。於是,哥倫布將玉米帶回了西班牙,再從西班牙傳入歐洲各國。

在我國,最早記載玉米的書是明正維的《穎州志》(1511年)。穎州在安徽省北部,沿海一帶已由海路傳入玉米。這樣看來,我國在1500年左右已栽種有玉米,到1718年,根據各省府志記載,已有20個省種植玉米了。

番薯,又稱紅薯、白薯、紅苕等,也是原產自美洲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番薯隨即傳入西班牙,再由此傳至歐洲各國。後來,西班牙人又將其傳入亞洲及呂宋島(今菲律賓),葡萄牙人則將其帶入了馬來半島。

相傳明萬曆初年,福建省長樂人陳振龍到呂宋島經商,看到番薯可以替代糧食,想到國內缺糧,便想引入栽種。但當時菲律賓禁止番薯出口,陳振龍巧妙地將番薯藤藏在汲水繩中,得以順利帶回。最初,他在福州城外試種。萬曆22年,福建遭遇大饑荒,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番薯可抗饑荒,於是各縣紛紛栽種,才得以順利度過饑荒之災。

像玉米、番薯這樣可以替代糧食的作物還很多,它們同「五穀」一起在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倡導健康生活的時代,提倡均衡膳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五穀雜糧」重新獲得了大眾的青睞。

相關焦點

  • 「人吃五穀雜糧」,你能說出五穀都是什麼嗎?兩種說法一次告訴你
    在四大名著《西遊記》的第八回中,觀音菩薩領木吒去東土尋取經人的路上,遇到作惡的豬八戒,見他經常吃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有五穀,盡能濟飢,為何吃人度日?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百姓們的要求從來都不高,能吃的飽,活得下去,這樣就行了,古時候的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因為吃不飽飯才鬧起來的,所以歷代統治者,基本都會非常非常重視百姓們的溫飽問題,而說到溫飽,就繞不開「五穀雜糧」。話說人吃五穀雜糧而生,那麼有幾人還能準確的說出五穀都是什麼東西?
  • 我國古代的「五穀」、「六畜」分別是什麼?能說全的人不簡單
    我國乃是出了名的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而對於我國古代的人民來說,他們更是需要每日進行辛勤的工作,這樣才能維持一個家庭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我國古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也就成了人們最普遍的願望了,因為這就象徵著他們的日子紅火,生活幸福。
  • 農村人說的「五穀、五畜、五菜、五果」,都是指什麼?
    農民大多是以種地為生,在農村有許多關於農作物的文化,農村人的一飲一食都有講究,農村人還對此進行了總結,常說「五穀、五畜、五菜、五果」,那麼都是指什麼呢?1、五穀農民對農作物十分熟悉,因為常年種植,在勞動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植物,那麼五穀都是指的是什麼呢?分別是水稻、小麥、高粱、豆類和黃米。2、五畜以前農村人基本上家裡都會養殖一些家畜,不過現在農村人還養殖的就比較少了,像牛主要是為了耕地。
  • 有多少人知道「五穀豐登」中五穀指什麼,古往今來有何不同?
    在農村農人的一年收成如何,是好是壞,來年是否有個更好的豐收年。五穀豐登從字面上看就是簡單的一句成語,在《漢語大詞典》裡記載著很明確的解釋,也稱作為「五穀豐熟」。各種農作物豐收。一個簡單明了的解釋。意味著這一年風調雨順,糧食獲得了大豐收,人們的生活又有了保障。能夠真正了解和認識它含義的人有多少?古往今來究竟有何區別?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究竟是什麼?
  • 五穀雜糧說的是哪些?營養價值是什麼?
    所謂「人食五穀雜糧,方可健康」,關於吃五穀雜糧好處的句子數不勝數,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吃的也是各種各樣,大魚大肉的生活,導致了各種疾病的誕生。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開始更注重五穀雜糧的飲食。那麼五穀雜糧到底哪裡好?又是怎麼有益健康的呢?今天小四季給大家聊聊。
  • 五穀是什麼?
    「五穀」一詞,一般認為最早見於《論語·微子》中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五穀」的解釋,源於《漢書·食貨志》,指出「五種」(即五穀)為稻、黍、粟、麥、菽。 ▲五穀雜糧「五穀」這一概念的出現,可以認為這五種植物成為了當時的漢民族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
  • 我們傳統文化中所說的「五穀」是哪五穀?你認識幾谷?
    『』五穀『』這個詞相信大家都聽過,但真能弄明白這「五穀」究竟是哪五穀?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請隨我逐一道來。我們傳統文化講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且存在爭議,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另一種指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 神農氏三湘四水是什麼意思?嘗百草分五穀,死於哪種植物
    神農氏被稱為「三皇」之一,也是我們所說的「炎黃子孫」中的「炎帝」,傳說為上古時候姜姓部落的首領。其實這個「炎帝」並不是特指一個人,而指神農氏王朝的君主都為炎帝,共有九代炎帝,傳位五百多年。但有時候,人無法分辨食物的性質,吃了不該吃的就會中毒。不光如此,人的身體還會有不舒服的時候,卻無法找到好的方法進行治癒,有時隨便採了一片青葉,不舒服的感覺又能恢復,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一切即神奇又神秘。網絡圖片據說神農氏看到人們的疾苦和對萬物的未知,就決定改變這種現狀。憑著日常人們採食草籽、野果、青葉積累下來的經驗,就開始了分五穀,辨百草的嘗食計劃。
  • 人們常說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意思是罵人還是誇人呢?
    引言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大多數用在諷刺別人的時候,一般常用於說別人好吃懶做,讀書少,不知變通的時候說。那這句話中說的四體和五穀究竟是什麼呢?農夫笑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孔子?後來子路把這件事說給孔子聽,孔子十分震驚,還專門去拜訪了這個農夫。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人不勤奮,就不可能認識五穀雜糧。其實是一個貶義詞。宋代的朱熹曾經在著作中反映,農夫的這句話可能是在指責子路,說子路手腳不勤快,自然是五穀不分。
  • 古代所說的五穀是指哪些
    我們在日常中所說的五穀、六穀到底是什麼呢?首先得了解一下 水稻這種作物,就是今天人們所食用的米。在北方地區本來是沒有水稻的,水稻本是南方的作物,到後來才傳到北方。今天東北的北大荒稻米就很有名。五穀、六穀五穀主要是指,稷、黍shǔ、麥、菽shū、麻。六穀就是在五穀的基礎上加入了水稻。也有白谷之說,並不是說有上百種可以吃的糧食種類,主要是指穀物很多。稷,是指小米(去了殼的穀子的籽),又叫穀子、高粱、不黏的黍三種叫法。
  • 五是五穀的五,谷是五穀的五
    讀者老爺們好,我們生活中不免聽說過五穀這個詞。但是卻不知道五穀是個什麼玩意!小編我呢,也是對五穀感到迷惑。於是就搜查了一下資料,發現了五穀可不是如字面上那麼簡單!下面我就帶大家真正的對五穀有個認識。我們中華土生土長的道教就很機智。
  • 《論語》有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其中「五穀」指的什麼?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什麼?,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文中的「丈人」自然不是指子路的嶽父,而是古代對老人的尊稱。寡聞大意為:子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一日落後,於是詢問路旁除草的老人見沒見孔夫子,老人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質問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稱得上「夫子」稱謂?,隨後就不理子路又去除草了。
  • 其實關於五穀的內涵一直在變化,你是否被人說過「五穀不分」?
    其他關於五穀的記載有《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以及《周禮·天官·疾醫》裡所說的:「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在此之前的文獻都沒有提到過「五穀」,說的都是「百穀」。當然,並不是穀物種類從百減至五,「百穀」也僅是糧食的總稱,並不是真有一百種。
  • 「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
    人人都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知道「五穀」「六畜」都是啥嗎?「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作為一個農村人,如果連「五穀」「六蓄」是啥都分不清,是會被人恥笑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庸人的。那麼,這裡的「五穀」與「六畜」,最初到底指的是哪些穀物與動物呢?1/五穀是哪五種作物?這裡的「谷」,原來是指帶殼的糧食;「谷」字的讀音,就是由殼的讀音演變而來的。
  • 我們常說「五穀雜糧」,那麼這個「五穀」,到底都是什麼
    提起「五穀雜糧」這個詞,我想我們都不會陌生,可是,如果要問這個「五穀」到底都是哪五「谷」,大概就有些朋友要感到迷惑了,因為我們的的確確常說「五穀雜糧」,但同時我們也的的確確都沒有好好地對這個「五穀」細細的研究一番。
  • 《創造與魔法》五穀雜糧飯食譜配方是什麼 五穀雜糧飯食譜配方一覽
    導 讀 創造與魔法五穀雜糧飯是全新更新出來的一個菜品,大家在遊戲中開啟了訂單的玩法,很多的時候都需要大家去做出來的
  • 名字中有「植物」的明星,除了譚松韻,你還能說上幾個
    名字中有「植物」的明星,除了譚松韻,你還能說上幾個 姓名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代號,而且很多人的名字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比如娛樂圈中就有很多名字非常有特色的明星。在娛樂圈中,名字中有植物的明星你都知道幾個,首先大家最好說,能想到應該就是譚松韻。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的「五穀」指什麼?
    五穀是中國語言中常用的一個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五穀豐登」、「五穀雜糧」等,但五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五種作物。「谷」是指有殼的糧食,像稻、稷(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一層殼,所以叫作谷。
  • 10種水果開花圖,你可能一個都沒見過!
    小時候媽媽總說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我還不服氣,現在才發現這話可沒亂說,現在人生活在城裡,吃的用的都是現成的,都沒見過蔬菜水果的生長過程,更不了解這些植物的特點,說是五穀不分,也不過分!1、橘子開花橘子在春末夏初的時候開花,它的花朵很小,潔白清香,一看就是芸香科植物,跟九裡香開花有點像。南方的朋友可能見過橘子的花,但是北方人如果不養花,很少有人認識這是什麼。
  • 九成人都不知道五穀到底是什麼?一起來看看五穀的形成與發展!
    有一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缺乏知識,非常懶惰,這句話是出自於《論語·微子》當中的,說的是孔夫子帶著一幫學生出去遊學,途中子路掉隊了,子路在找孔夫子的過程中,看到一個農夫在耕種,子路就過去問他有沒有見到夫子,農夫就回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