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一諾若塵 春在溪頭
2014年春,在友人的文章裡讀到「花信風——風有信,花不誤,歲歲如此,永不相負」,心血來潮從二十四花信中的最末一位楝花寫起,寫到第十九位桐花,共六種花信,因為懶惰二十四花信沒有堅持寫完,甚是遺憾。今適逢桐花盛開,重讀昔日舊作,時光輪迴六載,春華秋實如初,抄之如下玩賞。
【第十九花信 桐花】
中國古代典藉中的梧桐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梧桐(青桐)與泡桐(白桐)兩種。現代植物分類學中,梧桐(青桐)與泡桐(白桐)既不同料,也不同屬。前者是梧桐科,梧桐屬。後者是玄參科,泡桐屬。梧桐夏天開花,花小,淡黃綠色。泡桐春天開花,花大型,有紫、白兩色。《周書》記載:「清明之日桐始華」,奠定了桐花「清明之花」的地位。宋朝呂原明《歲時雜記》總結了相沿己久的「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清明: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可見這裡的桐花指的是泡桐之花。
泡桐在我是極為熟悉,家鄉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到處都有它高大疏朗的身影。尤其是老家的院子裡的那棵,也不知有多少年月,高大挺拔,亭亭直立,樹冠罩滿大半個院落,春天來時滿樹紫白相間的花朵,一簇簇,一串串,競相鬥豔。晚上,月光穿過桐花照在地上,地上便斑斑駁駁,不時有桐花落下,便有一股暗香浮動,聞久了暈乎乎的。
李商隱「桐花萬裡丹山路」描繪了桐花盛開時的絕美氣勢。唐代權德輿有「自嘆清明在遠鄉,桐花覆水葛溪長」詩句。長長的清溪上,桐花有意隨流水,也是靜美又撥動心弦的景致。因清明時節已是季春,桐花的開落自然又常與傷春情緒交織在一起。方回的「悵惜年光怨子規,王孫見事一何遲。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伏桐花報與知。」楊萬裡的「老去能逢幾個春?今年春事不關人。紅千紫百何曾夢,壓尾桐花也作塵。」一樹桐花如夢,而後落盡成塵,總不免讓人生出花落水流、春去無蹤的感傷。
小孩子是不懂愁思的,桐花盛開,遠處、近處,白的、紫的花朵連成一片燃燒的雲霞,跑累了,鬧夠了,就蹲下身撿起一朵又一朵飄落的桐花,輕輕扯掉軟綿綿的小喇叭,只剩下淡褐色的蒂,蒂周有齒,蒂上連著一線嬌嫩的萼蕊,萼端帶鉤,把鉤掛在花蒂的邊緣,圍上一周,就是一個小花籃。一個連一個串一串,就成了一隻漂亮的風鈴。桐花花萼很嬌嫩,承受不了太多的花託,往往掛不幾層就紛紛跌落,散了一地。然後,又重複同樣的遊戲,樂此不彼。
民諺有「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梧桐乃古之嘉木,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梧實不食。《莊子秋水》說:「南方有鳥,其名為宛雛「「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詩經大雅卷阿》云:「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宋代鄒博的《見聞錄》說:「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左傳哀公十一年》載:孔子因衛國政治腐敗,自己得不到重用決定離開。當時衛國的當權者孔文子準備出徵,想聽聽孔子的意見,孔子說自已只懂得禮儀,不懂打仗。並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禽鳥且如此,何況人乎?
夜晚,華燈初上,行走在開滿紫色花朵的泡桐樹下,風吹過,花朵「撲撲」墮落。蹲下身,撿起一朵落花,花清香氤氳,如撿起一個年少的夢。
原作於2014年4月27日
2020年4月17日稍作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