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安徽媒體報導,在2019年高考中,安徽亳州一中有八名學生成績達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但是卻集體放棄了清北的志願。其中的袁梓琪同學還獲得了清華大學降20分錄取、北京大學降5分錄取的待遇,再加上他的高考成績672分,成績遠超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就是這樣的8名學生,在能進入頂尖名校時卻把機會拱手讓人,原因是怎樣的呢?
說起來很簡單,因為如果進入清北,他們大概率不能讀自己心儀的專業。比如高考成績683分的張金宇同學喜歡的是計算機專業,然而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只在安徽省招5名學生,按他的位次是沒法去讀計算機的,所以他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的計算機專業。袁梓琪也是如此,他喜歡數學,他高中的理想就是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數學專業學習,所以清北的光環對他的吸引力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這件事值得多說幾句,畢竟清北是幾乎每個學生的夢想院校。我想從不同角度來分享下我的看法。
關於學校和專業哪個重要的討論,一直沒有定論。之前,在網際網路行業沒有興起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學校這個平臺更重要一些,畢竟平臺高,接觸的人也更優質,資源也更多;現在,從這幾個同學放棄清北這樣的頂尖平臺,轉而選擇更有利於自己興趣和就業的方向的選擇來看,之前的風向可能已經悄然轉變了,專業和就業問題在準大一新生心中的分量明顯變重了。
這種改變緣何而起?我想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衝破了地域,社會階層的限制,讓更多信息變得透明,讓一些本來牢牢攥在一些特定人手中的信息變得流動起來,這使得一些剛高考結束的準新生們和學生家長們(尤其是一些小縣城學霸)對專業、社會發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迷信」學校的光環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就業質量,這些改變彌足珍貴。
「清北率」一直是一所中學最有效、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招生宣傳數據。每年能考上多少清華北大,早就成為一所學校證明自己實力的標杆,甚至不光學校自身,連學生和家長也是這麼認為的,畢竟清北的光環實在太耀眼了。如果今年能上清北的學生不選擇清北,甚至會遭到非議:是不是這所學校教學質量不太行,不是最好的高中啊?,不然怎麼一位清北的學生都出不來?如果真有學生超過清北線,就會有一大堆老師和領導鼓勵他去報清北,就會說其他學校和清北差距太大了,能進清北不用考慮專業這種話,並且會提供物質獎勵,校領導和老師也會獲得獎勵。
在這種觀念下, 這個中學的老師和領導明知會失去幾位可以進入清北的高材生,會降低本年度學校「清北升學率」、會失去部分獎金的不利情況下,仍然選擇支持學生,去追逐自己的理想,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這種胸懷,比一些為了學校招生,明知去了清北只能讀冷門專業,反而慫恿學生一定要去清北的老師要寬廣太多了!為他們點讚。
從這些考生寧願放棄清北反而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者熱門的專業來看,以後冷門專業招生如果不降低分數線,錄取工作會十分困難。這樣的後果就是,就算是強如清華北大這樣的大學,冷門專業的分數線也會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因為除了招收調劑生,只能降低分數線才能吸引考生報考了。
隨著報考信息透明化,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懂得專業的重要性,不再盲目迷信「名校光環」,這讓一些就業形勢嚴峻的專業不能借名校光環保持較高分數線了。
這其實有好有壞。冷門專業雖然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是這些專業同時也是國家比較薄弱的一塊,比如化學、物理等專業。這些專業也需要人才彌補,如果大家都為了薪資不去選擇這些專業,我們還是會被其他國家「卡脖子」。
因此,國家也意識到這種趨勢,於是有了「強基計劃」——為選擇這些基礎學科的考生降低一定分數,鼓勵他們報考,這樣才能保證各行各業都有頂尖人才培養出來。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篇媒體的報導並不客觀,據我了解,袁梓琪高考分數為672分,即使加上北大5分優惠分值,也並不能被錄取,在未獲得加分情況下,其分數也不夠上清華。所以8名考生都能上清北的說法是不準確的,能憑分數上清北的只有張金宇同學一人。
這不排除是一種炒作:當地高中只有一人考上清北,與其這樣報導,不如寫自願放棄清北志願,反向炒作,突出學校形象,也算是一個妙計。
但是,確實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專業比學校重要,這也是資訊時代和網際網路行業利好帶來的必然結果,這對考生無疑是一件好事,也希望更多人從「只要進清北,學什麼專業都可以」這種思維中跳出來,因為:大人,時代變了!
看到這裡的朋友,不妨點個讚和關注,我會定期分享教育資訊和考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