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學研究領域內的頂尖級刊物《現代語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最近出版的一期(Vol. 79, No. 3)以整期的篇幅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寧和該刊主編、上海交通大學訪問教授馬歇爾·布朗(Marshall Brown)共同主編的主題專輯「中國與西方理論的邂逅」(Chinese Encounters with Western Theories),該專輯問世以後立即在西方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據出版該刊物的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網站顯示,其中的幾篇論文立即成為閱讀最多的文章(most read articles),引起了歐美學界同行的矚目。在兩位主編的精心策劃下,該刊邀請了當今中國文學理論界最有影響的三位理論家就這一論題分別撰寫了論文,然後又邀請在歐美學界的三位院士級理論家對這三篇論文進行評論,這樣便形成了中西文學理論的碰撞和對話。
王寧的論文題為《法國理論在中國以及中國學者的理論重構》(French Theories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首先回顧了三位法國重要的理論家——薩特、德希達和巴迪歐的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接受和變異,認為這三位法國理論家都是在英語世界獲得更大的影響進而成為世界級理論家的。然後他指出,他本人受其啟迪,也提出自己的「世界詩學」理論建構,他從六個方面較為全面地闡述了他所提出的「世界詩學」理論概念的內涵以及特徵,認為這不僅是對國際學界關於「世界文學」問題討論的補充,而且也是中國學者對世界文學理論作出的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總編輯張江的論文題為 《論強制闡釋和中國的文學理論建構》(On Imposed Interpretation and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heory)首次在英語文學理論界闡述他提出的「強制闡釋論」,但是他並不止於對當代西方文論的批判,他還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建構。
復旦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朱立元的論文《希利斯·米勒論文學終結》(Hillis Miller on the End of Literature)則以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米勒對「文學的終結」論的批判性論述在中國的接受和誤讀提出了自己的辨析,他認為一種理論概念在異國的語境中受到誤讀有時並非壞事,它有可能引發另一語境中關於這一論題的持續性討論,並滋生出一些新的觀點。
該專輯的兩位客座主編為了推進中西文學理論的對話和討論,特地邀請了三位來自歐美並且有著不同背景的理論家就中國學者的論文進行點評和討論,從而形成了一種討論和對話的格局。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厄灣分校傑出榮休教授米勒除了對王寧和張江的論文進行點評外,還直接回應了朱立元的論文對他的觀點在中國的誤讀和創造性接受。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評論》主編、比利時魯汶大學榮休教授德漢則在評述三位中國學者的論文之餘,發表了自己對中國的一些重要文論家,如錢鍾書等的理論著述的濃厚興趣和觀點闡述。歐洲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致遠講席教授、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劉康則從三位中國理論家的文章入手,不僅闡釋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的接受,還提出了基於美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詹姆遜的教義而在中國建構出的一種「詹姆遜主義」(Jamesonism)。儘管這些評論性文章與中國理論家的觀點不盡相同,有些甚至直接相左,但是一種平等的理論討論和對話的格局已經形成。中國文倫家的一些理論概念的建構也進入了英語文學理論界,並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兩位客座主編認為這正是他們編輯這一主題專輯的初衷。
《現代語言季刊》創刊於1939年,是英語世界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研究的頂尖刊物,幾乎當今西方文學史和理論界的所有一流理論家的論文都曾見諸於該刊。王寧早在2008年就應邀為該刊主編過一期題為「20世紀的中國」(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的主題專輯,對於在英語世界重新書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該輯曾獲得美國人文學術期刊協會的最佳期刊專輯獎的提名。可以預言,本主題專輯在英語世界頂級刊物的發表,也將極大地推動中國文學理論在西方的影響和接受,同時也為確立上海交通大學作為國際知名的人文學科強校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