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問的不是統計學問題,而是人腦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

2021-01-07 杯別幹活

每次看別人關於ai可能會帶來哪些應用的討論,我總能從情感上把和自己有關的東西弄到一邊去,比如,最近問的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會不會導致會計師失業?回答「不會」。這就像今天說絕對的工作機會,覺得再過幾年世界就不好找了。然而,人工智慧,或者說機器學習,或者機器智能,會帶來哪些應用呢?我們知道,這些應用會改變一切。

首先是小到,電子化。打個比方,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使用的東西——計算機。編輯某些文字,寫一些小說,在圖像和聲音的多種變化中分析視覺信息;把語音轉換成文字;把文字加粗,同時還把標點符號去掉,準確抓取句子中的重點;把文字分詞,分成多種語言、平行句子、甚至圖片的每一個部分,可視化,或者更牛的,能夠理解圖片中的每一個物體、細節,把世界變成高維空間。類似這些,大量的東西都是用人力完成。那麼,是不是機器全包了呢?也不是。或者是,機器能做的更精細?這一點也不樂觀。畢竟圖像的抽象力、語音信息的理解能力、甚至每個人的抽象回憶力都是有區別的。但是,它們肯定是某一種類似於「暗號」的東西。

比如,我們現在有一個機器用身份證號碼給身邊的人發簡訊,利用我們的生物特徵、聲紋分析信息,來判斷哪些人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什麼時候我們去過他們的家。機器學習方法的本質是統計學方法,那麼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有通用規律的統計學問題。有些問題問的不是統計學問題,而是人腦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有限預測無限通用問題,是它的通用形式,可以變化。或者我們真的認為完全不會出現問題嗎?當然不是。你真的可以對看過的每一部劇都寫個影評,每個事件的發生總有很多原因。傳統文字的寫作是英雄體文,動漫字幕是平假名,可是這些通用的語言風格,在機器上就得琢磨一下怎麼寫。所以,我們會有一些新方法,它們可以不走人工、自動方向,但是它們有很多通用的好處。當然,你必須願意使用這些方法。

回到機器學習,我也看過一些資料,目前學術界用這些方法,大部分都是因為它能在有限的數據上得到好的結果。我們提到的機器學習其實是面向非常非常非常有限的數據集和問題的。我們應該學會怎麼從有限的數據集中學習。那種強推不算是趨勢,機器學習也只是某個領域的思路,未來人工智慧每天都在生產各種東西出來,圖像識別,醫療診斷,遊戲等等,重要的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如何定價?怎麼定價?消費者要不要接受你的價格?如果接受的話,會更高,不接受的話會更低。這才是趨勢。人工智慧目前還無法完全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會讓人更專注於某些有關的人工智慧的研究。

相關焦點

  • 讓人腦連接電腦 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來源標題:讓人腦連接電腦 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像人類一樣思考一直是人工智慧不斷追尋的目標。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編者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
  • 2001.6:關於統計學的性質與發展問題
    分析社會經濟問題的方式更加注重運用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 1690年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威廉·配弟出版 (政治算術)一書作為這個階段的起始標誌。威廉·配弟在書中強調了自己的立論方法,他說:「我進行這種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在目前還不是常見的。
  • 你思考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你的層次
    這篇文章裡,作者從「一家零售店的困境」出發,用實際例子來解讀6種層次不同的人才,是如何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層次,很大程度會決定你的人生高度。文章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多思考一下,畢竟看完不是目的。真正理解了,讓自己更優秀才是目的,才是這篇文章帶給你的價值。
  • 面對問題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結果會大有不同
    生活中,面對任何問題時,我們常常被很多東西遮住眼睛,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學會逆向思考也許就會有新的轉機。所以,當你感覺自己陷入了思維困境時,不妨及時跳出來,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事情的結果會大有不同。
  • 利用多元化思考解決複雜問題
    通過「問思模」結構搭建知識體系那麼作者提出的「問思模」體系和傳統知識體系有兩大區別如下:1.這個知識體系的建立起點既不是某個學科,也不是某個知識(或思維模型),而是過去知識體系中沒有的新要素:基本問題。
  • 學生問老師題目理所當然,但老師更喜歡這樣的問題目方式
    然而,有些老師在解答學生問題時,有時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反應,甚至不注意說話的用詞和語氣,挫傷了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一部分學生再有問題時,不敢或者是不願意再去問老師,這樣的結果勢必產生教與學之間的脫節,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產生不利影響。
  • 我們面臨的不是「中國的教育問題」,而是「教育的中國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是發生在中國的,單純是教育方面的問題;但「教育的中國問題」,就不單純是教育的問題,而是在中國有關教育的各種問題
  • 醫學科研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
    為能有效促進統計學方法的正確使用,保證科研的科學性、可靠性,提高醫學科研論文質量,賽恩斯編譯對醫學科研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如下:一、實驗組與對照組沒有可比性。實驗組與對照組必須遵循均衡化的原則,即實驗組與對照組除處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處理因素要儘可能保持一致,從而儘量排除非處理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各組間均衡程度越高,可比性越強。
  • 《深度思維》:做一個會問問題的人
    這就讓我思考了一個問題,並不是我們的學生不會提問題,那麼問題是不是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傳統的應試教育和考試讓我們的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只能機械地記住所有的知識點,於是我們思考的習慣就慢慢發生了改變,我們從問「為什麼」的人,變成了只會問「是什麼」的人。改變的並不是我們的認知能力,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
  • 問對問題,事半功倍
    哈裡斯也做了一次調查,他們改變了一下問題:「你認為總統撤軍的速度是過快,過慢,還是恰到好處?」結果卻大不相同,有近半數的人(49%)認為撤軍速度剛剛合適。只有29%的人傾向於「加快」。這時的頭條變成:「民眾希望維持現在的撤軍速度。」由此得出,提問本身是決策的一部分,描述問題的方式很大程度影響決策,所以要做對一個決策,或者影響別人做一個決策,你都需要問對問題。
  • 人生中有些問題不是無解,而是「不值得去解!」
    因為在一起推敲思考的同時,常常也幫助我自己釐清思緒,甚至解決我自己生命中的難題。互動交流的過程總是很棒的!但幾年下來我也有個小小感想,有些夥伴們憂心忡忡,甚至困擾在心中許久的問題,我聽完之後,真的很想對他說:「啥?這種問題也會困擾你這麼多年喔?
  • 領導者不是」殺死「所有問題,而是要學會與問題「共生」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簡單。但如果你不去好好思考這個問題,那我今天講的一切就都沒有用了。這是今天第一個重點:你是如何學習的?你其實是從「做」中學。小孩在拿湯匙吃東西時,也不是第一次就能送進嘴裡,對吧?他可能把湯匙送到肩上、甚至送到額頭上,不是嗎?因此,為什麼我們非得坐等別人來給我們答案呢?
  • 聰明人如何思考問題?
    只是因為他考慮過類似的問題,也了解過這些不同的方法,甚至對比過他們的優劣點。這樣,一旦問題發生時,他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為什麼聰明人能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及應對的方式?只是因為他經歷過足夠多的思考,將思考內化成一種積累和習慣。從而,當面對任何抉擇時,都能迅速調動自己的積累來使用。
  • 「李約瑟之問」,並不是偽問題
    原文 :《「李約瑟之問」不是偽問題》作者 |[英]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 梅建軍圖片 |網絡在李約瑟博士誕辰12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三聯生活周刊》組織發表了一組題為「再問『李約瑟之問』」的文章,以為紀念。
  • 聰明的人如何思考問題?
    他們有的記憶力超群,有的思維敏捷,有的理解力出色,有的充滿天馬行空的創意……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許是學霸,也許是圈子裡的意見領袖,也許是團隊的業務骨幹。總而言之,總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那麼,這些人之間,有沒有存在一些共性呢?或者說,他們跟更多「沒有那麼閃耀」的普通人相比,差別在哪裡呢?
  • 「好的電影不是回答問題,而是提出問題」
    他會忍不住去思考這些,實際上這樣也許會讓你在工作中更有效率,做得更好。與此同時,他開始質疑遺傳學,以及你是否受個人歷史的束縛,是否受基因影響而預先決定了某種行為方式,還是你可以繞過它去做自己?或者也可能是某種你之前沒有察覺但其實賦予了你力量的東西?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聽孩子這樣說,一群人更是笑得不行,直說"怎麼這麼蠢啊""你有妹妹,妹妹沒有哥哥,那你是哪來的""恐怕又是一條牛,讀書不行"……生活中,好像很多家長都喜歡逗孩子,問一些問題後,再反過來問一遍,結果孩子答不上來,大人樂得不行。
  • 洞察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搭建思維的框架
    分類是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它們區分為不同類別的思維方式。比較是分類的基礎。比較在認識客觀事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確認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徵,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把事物分門別類,揭示出事物之間的從屬關係使知識系統化。
  • 解決問題的關鍵 思考問題「核心」是解決的關鍵
    思考架構是幫助大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思考能力等。有了框架之後如何使用才是重點,因此在每個思維架構後又提出了思考方式,讓大家有更多反思跟練習的機會。有框架的人勝於有模糊的慨念,而有順序的人又更勝於只有框架的人。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這些哲學問題,另外大多數的人會務實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學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脫離人自身的觀點,改用另一個主觀的觀點來提出一個又一個千年難解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