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腦連接電腦 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2020-12-17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讓人腦連接電腦 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像人類一樣思考一直是人工智慧不斷追尋的目標。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

——編者

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8月29日,知名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link,演示了最新一代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並展示了大腦被植入了該腦機接口的三隻小豬。

馬斯克發展腦機接口的初衷是希望用機器來提高人腦智力,從而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抗衡。裝進大腦的智能設備,似乎跟智能穿戴設備沒什麼區別,只是它可以清晰讀取大腦的信號。有人說,這就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其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人類的發展也會迎來重大的改變。

天津腦科學中心主任助理、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許敏鵬副教授表示,這次發布的腦機接口設備,主要的突破是對採集電極陣列進行了高度集成,並將數據由有線改為無線傳輸,支持無線感應充電,有助於腦機接口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發展。不過,BCI技術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此外,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數據安全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高度集成採集電極陣列,設備微型化

據報導,Neuralink演示的這款BCI比硬幣還小。通過全自動化設備可在30分鐘內完成大腦植入手術,無需全身麻醉,當天就能出院,而且手術是可逆的。BCI可實現神經信息的上傳、儲存、下載甚至修改,把意念轉化為可被計算機識別的數據信號。

「從近幾次的發布會來看, Neuralink團隊目前的工作集中在腦電信號的採集方式上。」許敏鵬認為,對於這次發布的BCI設備,主要突破是對採集電極陣列進行了高度集成,即將1024個通道集成排布到只有硬幣大小的「貼片」上。除此之外,Neuralink也將數據由有線改為無線傳輸,並支持無線感應充電,這對BCI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一直是數字革命的一大發展方向。」許敏鵬舉例說,以最熟悉的電腦和手機為例,1946年世界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時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但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的筆記本可以輕至1千克,且運算速度遠高於第一臺計算機,這也才有了我們在車站、高鐵上的移動辦公;手機也從最初的「大哥大」發展為極其輕便的智慧型手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電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BCI從第一次提出至今,設備在性能、體積、重量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改進,這種微型化的發展為智能穿戴BCI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也許在未來BCI設備就像智能手環一樣方便,我們只需想一想,它就能識別我們的想法,完成一系列的操作。」許敏鵬說。

目前天津大學團隊也在集中攻關BCI設備,期待未來3—5年內可以提供大規模商用的解決方案。

倫理上存在爭議,保護信息安全是關鍵

對BCI技術的應用,一直有反對意見。如360創始人周鴻禕就認為,人類可以允許BCI技術在臨床醫學上用來治療和幫助一些殘障人士、精神疾病患者等,但應該嚴格限制BCI技術的使用範圍。因為當每個人都變成「數字人」以後,數據保護將面臨巨大挑戰。

對此,許敏鵬表示,現有BCI的信號採集技術,讀取的還是用戶在特定時間內執行特定任務時的腦電波,即需要用戶接受和遵循相應的交互協議,如根據協議要求,執行想像自己左手握拳的任務,否則所採集到的是交互協議外的意念信息,這種自由意圖信息目前是無法解碼的,因此尚不存在利用BCI竊取協議外個人隱私信息的問題。

「不過,科學和工程的發展常常帶來重要的倫理問題。」許敏鵬說,一方面,BCI相關的神經技術風險是未知的、不可控的,例如腦深部電刺激、侵入性微電極陣列等,它們可能會引起不可預料的大腦重塑、組織反應或感染的風險等,這方面目前尚未有系統和全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BCI採集的信息中含有用戶的個體信息,這會涉及到隱私安全問題。因此要求研究人員在設計上把風險減至最低程度,以避免出現信息洩露、黑客攻擊等問題。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體制和監管政策,使一切信息採集活動都有跡可循,切實保護用戶隱私。

醫療領域前景廣闊,但數字永生還很遙遠

目前BCI技術可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侵入性BCI技術需要通過外科手術將信號檢測電極植入大腦皮層。

「馬斯克最新發布的『LINK V0.9』作為侵入性BCI技術,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和良好的時間、空間解析度。但難點是研發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穩定性的電極陣列,以記錄目標神經元群的信號,同時最小化環境幹擾。電極材料、結構等的選擇與設計,長期記錄電極性能的評價,植入點周圍微環境的變化等方面也是影響侵入性BCI研究的難題。」許敏鵬認為,長期植入人體的健康安全風險也不容忽視,這或將成為其最大挑戰。

而非侵入性BCI安全性高,適用人群更加廣泛。但由於大腦皮層活動產生的神經電信號穿過顱骨等組織層後,信號質量大大削弱,並損失了大量有關大腦皮層神經電活動信號源的時空分布信息,所以非侵入BCI的一個重大難點是要從噪聲大、混疊嚴重的腦電信號中提取並識別微弱的目標腦電特徵,這需要從感知機制到軟硬體協同創新予以克服。

馬斯克在發布會中表示,未來人們可直接用意念就能與別人進行交流,還可以用意念召喚甚至駕駛一輛特斯拉。

「腦控汽車只是BCI眾多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目前BCI技術在醫療健康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也在部分疾病的康復和改善方面形成了較好的效果。」許敏鵬舉例,比如目前已經商業化的人工耳蝸,它能代替人的耳蝸把聲音信息轉變為電信號,然後直接刺激聽神經纖維,從而產生聽覺,為重度耳聾、極重度耳聾或全聾患者提供了恢復聽力的可能。

此外,視網膜神經假體技術通過在視網膜附近植入電極陣列來刺激神經細胞,以治療因視網膜光感受器退化變性引起的失明症,目前在美國、德國等一些醫院已經開展了相關的臨床試驗。在腦卒中康複方面,BCI技術也有較大的應用空間。比如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研發的「神工」系列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將BCI與神經電刺激技術結合,為腦卒中患者提供了主動性的康復訓練,顯著改善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BCI技術還引發了人們對數字永生的暢想。人們希望將思想與記憶上傳雲端,使意念像在線的幽靈一樣,在數字空間中實現永生。」許敏鵬表示,雖然BCI在神經信號的讀取、寫入等方面都顯示了巨大潛力,但目前BCI研究仍然處於較初級的階段,對眾多的腦機理,如:記憶是如何存儲的等問題依然知之甚少,所以距離用BCI技術實現數字永生仍很遙遠。

像人類一樣思考一直是人工智慧不斷追尋的目標。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

——編者

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8月29日,知名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link,演示了最新一代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並展示了大腦被植入了該腦機接口的三隻小豬。

馬斯克發展腦機接口的初衷是希望用機器來提高人腦智力,從而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抗衡。裝進大腦的智能設備,似乎跟智能穿戴設備沒什麼區別,只是它可以清晰讀取大腦的信號。有人說,這就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其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人類的發展也會迎來重大的改變。

天津腦科學中心主任助理、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許敏鵬副教授表示,這次發布的腦機接口設備,主要的突破是對採集電極陣列進行了高度集成,並將數據由有線改為無線傳輸,支持無線感應充電,有助於腦機接口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發展。不過,BCI技術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此外,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數據安全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高度集成採集電極陣列,設備微型化

據報導,Neuralink演示的這款BCI比硬幣還小。通過全自動化設備可在30分鐘內完成大腦植入手術,無需全身麻醉,當天就能出院,而且手術是可逆的。BCI可實現神經信息的上傳、儲存、下載甚至修改,把意念轉化為可被計算機識別的數據信號。

「從近幾次的發布會來看, Neuralink團隊目前的工作集中在腦電信號的採集方式上。」許敏鵬認為,對於這次發布的BCI設備,主要突破是對採集電極陣列進行了高度集成,即將1024個通道集成排布到只有硬幣大小的「貼片」上。除此之外,Neuralink也將數據由有線改為無線傳輸,並支持無線感應充電,這對BCI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一直是數字革命的一大發展方向。」許敏鵬舉例說,以最熟悉的電腦和手機為例,1946年世界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時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但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的筆記本可以輕至1千克,且運算速度遠高於第一臺計算機,這也才有了我們在車站、高鐵上的移動辦公;手機也從最初的「大哥大」發展為極其輕便的智慧型手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電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BCI從第一次提出至今,設備在性能、體積、重量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改進,這種微型化的發展為智能穿戴BCI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也許在未來BCI設備就像智能手環一樣方便,我們只需想一想,它就能識別我們的想法,完成一系列的操作。」許敏鵬說。

目前天津大學團隊也在集中攻關BCI設備,期待未來3—5年內可以提供大規模商用的解決方案。

倫理上存在爭議,保護信息安全是關鍵

對BCI技術的應用,一直有反對意見。如360創始人周鴻禕就認為,人類可以允許BCI技術在臨床醫學上用來治療和幫助一些殘障人士、精神疾病患者等,但應該嚴格限制BCI技術的使用範圍。因為當每個人都變成「數字人」以後,數據保護將面臨巨大挑戰。

對此,許敏鵬表示,現有BCI的信號採集技術,讀取的還是用戶在特定時間內執行特定任務時的腦電波,即需要用戶接受和遵循相應的交互協議,如根據協議要求,執行想像自己左手握拳的任務,否則所採集到的是交互協議外的意念信息,這種自由意圖信息目前是無法解碼的,因此尚不存在利用BCI竊取協議外個人隱私信息的問題。

「不過,科學和工程的發展常常帶來重要的倫理問題。」許敏鵬說,一方面,BCI相關的神經技術風險是未知的、不可控的,例如腦深部電刺激、侵入性微電極陣列等,它們可能會引起不可預料的大腦重塑、組織反應或感染的風險等,這方面目前尚未有系統和全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BCI採集的信息中含有用戶的個體信息,這會涉及到隱私安全問題。因此要求研究人員在設計上把風險減至最低程度,以避免出現信息洩露、黑客攻擊等問題。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體制和監管政策,使一切信息採集活動都有跡可循,切實保護用戶隱私。

醫療領域前景廣闊,但數字永生還很遙遠

目前BCI技術可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侵入性BCI技術需要通過外科手術將信號檢測電極植入大腦皮層。

「馬斯克最新發布的『LINK V0.9』作為侵入性BCI技術,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和良好的時間、空間解析度。但難點是研發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穩定性的電極陣列,以記錄目標神經元群的信號,同時最小化環境幹擾。電極材料、結構等的選擇與設計,長期記錄電極性能的評價,植入點周圍微環境的變化等方面也是影響侵入性BCI研究的難題。」許敏鵬認為,長期植入人體的健康安全風險也不容忽視,這或將成為其最大挑戰。

而非侵入性BCI安全性高,適用人群更加廣泛。但由於大腦皮層活動產生的神經電信號穿過顱骨等組織層後,信號質量大大削弱,並損失了大量有關大腦皮層神經電活動信號源的時空分布信息,所以非侵入BCI的一個重大難點是要從噪聲大、混疊嚴重的腦電信號中提取並識別微弱的目標腦電特徵,這需要從感知機制到軟硬體協同創新予以克服。

馬斯克在發布會中表示,未來人們可直接用意念就能與別人進行交流,還可以用意念召喚甚至駕駛一輛特斯拉。

「腦控汽車只是BCI眾多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目前BCI技術在醫療健康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也在部分疾病的康復和改善方面形成了較好的效果。」許敏鵬舉例,比如目前已經商業化的人工耳蝸,它能代替人的耳蝸把聲音信息轉變為電信號,然後直接刺激聽神經纖維,從而產生聽覺,為重度耳聾、極重度耳聾或全聾患者提供了恢復聽力的可能。

此外,視網膜神經假體技術通過在視網膜附近植入電極陣列來刺激神經細胞,以治療因視網膜光感受器退化變性引起的失明症,目前在美國、德國等一些醫院已經開展了相關的臨床試驗。在腦卒中康複方面,BCI技術也有較大的應用空間。比如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研發的「神工」系列人工神經康復機器人,將BCI與神經電刺激技術結合,為腦卒中患者提供了主動性的康復訓練,顯著改善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BCI技術還引發了人們對數字永生的暢想。人們希望將思想與記憶上傳雲端,使意念像在線的幽靈一樣,在數字空間中實現永生。」許敏鵬表示,雖然BCI在神經信號的讀取、寫入等方面都顯示了巨大潛力,但目前BCI研究仍然處於較初級的階段,對眾多的腦機理,如:記憶是如何存儲的等問題依然知之甚少,所以距離用BCI技術實現數字永生仍很遙遠。

相關焦點

  • 投影儀如何跟電腦連接_投影儀與桌上型電腦連接_投影儀連接電腦如何...
    打開APP 投影儀如何跟電腦連接_投影儀與桌上型電腦連接_投影儀連接電腦如何看3D 發表於 2018-01-09 16:14:08
  • 人腦算命與電腦程式算命誰更準確?
    那些相信並且喜歡周易和算命的朋友可能會經常會聽到一個詞語:電腦算命。新產物:電腦算命似乎有很多做生意的人都喜歡把自己的生意與電腦掛鈎,好像什麼東西一同電腦扯上點關係就算是高科技了一樣,比如電腦洗車,電腦噴漆,電腦幹洗等等比比皆是,其實這裡面很多炒作成分。現在江南易林來詳細探討一下人腦算命與電腦算命的差別和準確性問題。
  • 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人腦作為複雜網絡,腦區之間要實現連接功能,需要葡萄糖代謝提供能量支持。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
  • 北師大賀永課題組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前期的工作,發現人腦功能網絡與葡萄糖代謝、腦血量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且能夠根據認知任務的需求進行調控(Liang et al 2013)。
  • HDMI線連接電視電腦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繁忙的工作、學習的壓力,讓看電視成為了上班族和學生黨舒緩壓力的方式之一,為了更好的視覺效果和體驗,很多朋友都會採用HDMI高清線,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問題,今天小澤總結了一些連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一起來看一下!
  • 從電腦與人腦的類比推理揭示大腦神經網絡的機制、奧秘!
    作者:杜向陽(「反省心理學派」創始人);關鍵詞:電腦,人腦,神經網絡,反省心理學,心理二元說眾所周知,電腦分工硬體和軟體兩部分,人腦也分為硬體(大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和軟體(心理系統)兩部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類比推理,由電腦軟硬體的結構和功能來推測人腦軟硬體的結構和功能。
  • 有些問題問的不是統計學問題,而是人腦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
    每次看別人關於ai可能會帶來哪些應用的討論,我總能從情感上把和自己有關的東西弄到一邊去,比如,最近問的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會不會導致會計師失業?回答「不會」。這就像今天說絕對的工作機會,覺得再過幾年世界就不好找了。然而,人工智慧,或者說機器學習,或者機器智能,會帶來哪些應用呢?
  • 解決電腦無法連接網絡的問題
    最近有很多網友反應,手機可以聯網,但電腦卻不能聯網,診斷的結果也是無法連接網絡。其實無法聯網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情況要具體解決,但很多同學都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今天小白就把常用的解決辦法分享給同學們。一、電腦出現不能上網的問題時一定要進行診斷,初步確認不能聯網的原因。二、如果可以找到原因,可以根據電腦的提示解決,還可以利用電腦的殺毒軟體來嘗試修復。
  • 智能電視用HDMI口連接電腦方法及問題解答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把電視與電腦連接起來,電視彌補了電腦屏幕尺寸小的問題,讓人感覺更舒服。但是,你知道怎麼把電視與電腦連接起來嗎,是用什麼連接的嗎?  今天,小編就將教大家智能電視使用HDMI與電腦連接的方法以及在使用過程中我們所碰到的問題。
  • 靠意念控制電腦與手機?Elon Musk旗下公司計劃明年進行人腦與電腦...
    那麼,人腦識別呢?這種聽上去如同科幻小說的奇思妙想或許將很快成為現實。特斯拉掌門人Elon Musk兩年多前創立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公司,旨在開發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系統。這家公司昨日首次對外展示了他們開發的一些技術。
  • 藍牙耳機怎麼連接電腦聽歌 快速連接電腦方法【圖文】
    電腦上可以聽歌、聊天等,可以一邊聽歌一邊做事。不僅如此, 藍牙耳機 還是我們遠離電子產品,免受電子波對人體的影響。那麼,今天小編將為大家介紹 藍牙耳機怎麼連接電腦 ,下面一起來看看下文吧。   一、藍牙耳機怎麼連接電腦  藍牙耳機要想連接到電腦,首先你的電腦必須支持藍牙,有藍牙適配器才行。
  • 投影儀與筆記本電腦桌上型電腦連接方法
    方法一:使用HDMI高清線連接。 準備工作:投影儀一臺、筆記本電腦一臺、HDMI高清線一根 步驟一:啟動投影儀和筆記本電腦,用HDMI高清線將投影儀的視頻輸入接口連接到筆記本電腦的視頻輸出接口; 步驟二:投影儀和筆記本連接成功後會顯示外接設備接入是否切換信號源,如不顯示也沒關係,只要用遙控器按上鍵,就會出現信號源,然後選擇HDMI,按確定就切換成功了。
  • HDMI電纜連接電視電腦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源富聯穎
    而我們在使用HDMI電纜連接電視電腦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種種原因,如接口不匹配、出現有雪花、沒有布滿屏幕、只有圖像沒有聲音……等等問題而導致整個過程並不愉快。其實,這些都是HDMI電纜連接的常見問題,我們通過一些方法,就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進行解決。那麼HDMI電纜連接電視電腦的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有哪些?
  • 人腦在智腦面前一敗塗地?絕非如此!人腦內存等於77億G
    生活中,人們好像很在意自身的智商問題,比如人家聰明一些就說「容量爆表」,如果遇到難題的話就抱怨「不足」,總覺得這與智商是掛鈎,並且想通過提高自己來證實我們是擁有智慧的。然而,肯定很多人心生疑惑,自己的腦容量有多大?其大小和本身的智慧究竟存在什麼關係?在電腦中相當於多少G的內存?
  • 人腦與電腦PK—系統結構與信息處理機制之差別
    系統結構的差別人腦與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特別是形象思維能力的差異來源於兩者系統結構的不同。人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規模宏大,結構精細的群體結構,即神經網絡。腦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腦的每個神經元相當於一個超微型信息處理與存儲單元,只能完成一種基本功能,如興奮與抑制。而數以百億計的海量神經元廣泛連接後形成的神經網絡可進行各種極其複雜的思維活動。計算機的系統機構是建立在馮·諾依曼體系基礎上,基於程序存取進行工作的。
  • 示波器怎麼連接電腦_示波器與計算機連接方法
    本文首先介紹了示波器怎麼連接電腦_示波器與計算機連接方法,其次闡述了示波器與電腦連接數據傳輸的方法,最後例舉了計算機如何對示波器進行遠程控制,具體的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1、把示波器用RS232電纜線和電腦連接2、打開示波器和電腦的電源注意:TekVisaResource設置管理器在Windows作業系統啟動時將自動檢測已經連接好的設備(串口,GPIB口,或乙太網口)3、連接 P2200 探頭到TDS1000或TDS2000前面板上的探頭校正信號,保證地線要到接地端。
  • 筆記本電腦連接不上投影儀怎麼辦
    筆記本電腦連接不上投影儀可能是VGA連接線或HDMI連接線的問題,檢查VGA線與電腦、投影儀的接口處是否擰緊。也可能是筆記本不能識別投影儀,這屬於硬體問題,建議嘗試更換一臺電腦或投影儀後重試。  筆記本電腦連接不上投影儀可能是VGA連接線的問題,檢查VGA線與電腦、投影儀的接口處是否擰緊。
  • 無線攝像頭用手機接收連接方法 無線攝像頭怎麼連接電腦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的高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就單單說無限攝像頭,現在廣泛應用於家庭,辦公室、廠房等等,對於智能無線攝像頭一般都是可以和手機實行互聯的,但很多人在手機連接無線攝像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無線攝像頭用手機接收連接方法,
  • 如何將筆記本電腦連接到投影儀?電腦可以連接投影儀嗎?
    如何將筆記本電腦連接到投影儀?電腦可以連接投影儀嗎?……真的是腦洞大開,當然在不斷琢磨的時候也碰到了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家用投影儀如何與電腦連接。今天就來教大家,投影儀怎麼連接筆記本電腦,家用投影儀如何連接桌上型電腦。
  • 學習觀15.5:你學到的哪些記憶方法是錯把人腦當成了電腦
    人腦長期記憶人腦長期記憶的底層機制就是網絡記憶,所以我們的記憶並不能像電腦那樣直接查看,只能根據輸入得到對應的輸出。四種情況例子:而如果要記憶四種情況,由於權重 [1, -1 ]並不滿足四種情況,所以也會被更新掉。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