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人腦作為複雜網絡,腦區之間要實現連接功能,需要葡萄糖代謝提供能量支持。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aerobic glycolysis with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reveals a benefit-risk balancing mechanism in the human bra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 

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前期的工作,發現人腦功能網絡與葡萄糖代謝、腦血量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且能夠根據認知任務的需求進行調控(Liang et al 2013)。然而,人腦代謝的空間分布是否收到結構連接組的約束並不清楚。該研究綜合採用多模態PET腦代謝數據、彌散和功能磁共振腦成像數據、以及計算神經模型,系統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結構連接組的關係。

有氧糖酵解(AG)是指存在足夠氧時葡萄糖的非氧化代謝。成年人腦中,AG佔葡萄糖代謝的10-12%,但在幼兒期,AG達到葡萄糖代謝總量的1/3。研究表明,AG是大腦的重要代謝方式,能夠快速產生ATP,是生物合成的關鍵,在突觸可塑性和神經保護對抗氧化應激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以前的研究也報導了腦AG的代謝水平與澱粉樣蛋白沉積等病理特徵緊密關聯。因此,該研究提出的科學假說為人腦中AG代謝帶來的收益與風險平衡可能受到結構網絡連接的約束。

該研究首先基於PET數據,發現靜息態下人腦高AG代謝值的區域主要集中於額頂網絡和默認網絡(圖1)。為了估計人腦網絡中每個腦節點的軸突連接總長度,該研究設計了一個基於空間歐式距離的含權預測計算模型。該模型分別在獼猴化學示蹤劑追蹤(圖2)和小鼠雙光子成像技術獲得的腦結構連接組實驗數據中進行了驗證,發現實驗數據獲得的軸突連接總長度和模型估計的總長度高度一致。然後,該研究將建立的計算模型應用於人腦彌散磁共振影像獲得的結構連接組數據,發現所估計的腦區軸突連接總長度和AG的代謝水平高度關聯,具有高AG代謝水平的腦區在功能網絡裡具有高的整合能力,並且AG代謝水平對於結構-功能網絡的關係起到中介作用(圖3)。基於網絡優化重連模型,研究發現高AG腦區的總軸突長度具有優化的布線設計(圖4);如果腦網絡被隨機布線,高AG腦區需要的總軸突長度和面臨的脆弱性風險將成倍增加(圖4)。這些結果表明高AG腦區雖然具有昂貴的布線成本,但其布線的安排具有高度的優化,以滿足代謝的需求並同時降低風險,從而揭示了人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研究不僅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的複雜關係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於理解腦發育及腦疾病中的代謝變化的結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圖1:年輕健康被試的人腦中有氧糖酵解(AG)分布。

圖2:基於該研究提出的計算模型,發現獼猴大腦結構連接組中,所估計的腦區軸突連接總長度與染色纖維追蹤實驗獲得的軸突連接總長度高度一致。

圖3:人腦網絡中的AG代謝水平、結構網絡中的軸突連接總長度與功能網絡中腦區的整合能力三者之間的關係。

圖4:基於網絡優化和隨機重連接模型,研究高AG代謝的腦區的布線優化程度和脆弱性程度。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陳育涵博士,通訊作者為賀永教授和香港浸會大學的周昌松教授。論文合作者包括林起湘博士和廖旭紅博士。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賀永教授課題組主頁: https://helab.bnu.edu.cn/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e2013232118

參考文獻:

【1】Chen Y, Lin Q, Liao X, Zhou C, He Y (2021) Association of aerobic glycolysis with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reveals a benefit-risk balancing mechanism in the human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118 (1): e2013232118.【2】Liang X, Zou Q, He Y, Yang Y (2013) Coupling of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eveal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network hubs of the human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110:1929-1934.

相關焦點

  • 北師大賀永課題組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前期的工作,發現人腦功能網絡與葡萄糖代謝、腦血量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且能夠根據認知任務的需求進行調控(Liang et al 2013)。
  • PNAS:賀永/周昌松等揭示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
    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
  • 心理所應邀發表人腦連接組畢生動態發展研究綜述文章
    為克服當前神經影像方法學技術局限,他的團隊基於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揭示了高精度人腦網絡中心度圖譜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和遺傳及環境影響,領銜建立了國際神經影像「信度與可重複性同盟」,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了高精度人腦連接組圖譜的重測信度,推動了科學界對人腦連接組學可重複性的多學科交叉系統研究,促進了人腦連接組學標準化進程。
  • PNAS:葉克窮博士再發文章解析膜上MitoNEET蛋白結構功能
    蛋白質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基本上是由20種胺基酸以肽鍵連接成肽鏈。肽鍵連接成肽鏈稱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不同蛋白質其肽鏈的長度不同,肽鏈中不同胺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也各不相同。肽鏈在空間捲曲摺疊成為特定的三維空間結構,包括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二個主要層次。有的蛋白質由多條肽鏈組成,每條肽鏈稱為亞基,亞基之間又有特定的空間關係,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在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NAP1-Related Protein 1 (NRP1) has multiple interaction modes for chaperoning histones H2A-H2B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以多種方式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分子機制。
  • 學齡前兒童腦結構和功能聯接組如何發育
    不同腦區具有的特定發育順序不僅使得嬰幼兒在出生時具備了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神經結構基礎,而且使得高級認知功能的發展易受到基因和環境複雜的交互作用影響。(3)人腦網絡的結構聯接模式比功能聯接模式更早成熟儘管作者們認為人腦結構和功能網絡的發育均遵循著從初級系統向高級系統發育的次序,但是它們成熟的時間點各不相同。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中樞神經系統既影響胃腸系統又受胃腸系統影響,這就有了腸腦軸這種概念。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
  • 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發現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礎,研究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探索其未知功能和機制的重要途徑,對了解lncRNA未知的生理功能和相關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揭秘菸酒怎麼影響人腦功能
    中國科學家領銜國際團隊揭示菸酒影響人腦功能  ­  新華社上海1月10日電(記者郭敬丹、吳振東)香菸與酒精究竟如何影響人的大腦和健康?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揭示了吸菸與飲酒具有的不同神經環路機制,即使是少量菸酒也會對人腦具有相反的影響:吸菸人群對負面刺激更不敏感,而飲酒人群對正面刺激更加敏感,這可能是菸酒致人上癮的重要原因。­  近日,該研究成果以《吸菸腦連接減弱與飲酒腦連接增強》為題,在線發表在生物醫學領域權威期刊《eLife》上。
  • PNAS: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發現光學自旋-動量方程組,並揭示光學橫向自旋的本原
    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近日,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通過對近場光學自旋的研究,發現並論證了適用於束縛光場的內秉光學自旋-動量定理,揭示了光學橫向自旋的產生機制並構造了描繪近場光學自旋該定律的發現揭開了橫向自旋的神秘面紗,並進一步揭示了一系列關於橫向自旋的新特性和新現象:(1) 該定律揭示了橫向自旋的來源:動量的空間結構。只要電磁場的動量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無論是聚焦光場、波導模式、幹涉場還是倏逝波,必然存在橫向自旋,即使產生上述光場的入射光不含任何自旋信息。
  • ...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團隊發現lncRNA HULC結合代謝酶...
    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礎,研究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探索其未知功能和機制的重要途徑,對了解lncRNA未知的生理功能和相關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我校青年教師楊未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上發表非均質超材料結構...
    近年來興起的結構化材料(Architected materials)通過採用精心定義的結構單胞實現了很多獨特的力學特性,如超高的比剛度、比強度和韌性、負泊松比以及形狀可調性等。這些優異的力學特性往往與其組成材料本身無關,而是由其內部結構決定,常被成為超材料(metamaterials)。當下,隨著低維材料的不斷興起,二維結構化材料設計在柔性電子、力控熱/電/光/聲學器件等領域得到廣泛關注。
  • 復旦大學李繼喜團隊揭示DDX21在抗病毒免疫應答中的結構基礎
    2020年 6月8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繼喜教授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 上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Human Helicase DDX21 in RNA Binding, Unwinding, and Antiviral
  • 左右腦功能層級結構的不對稱性規律
    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作者 |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官網2021年1月20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龔高浪研究組在國際知名神經影像雜誌NeuroImage在線發表了題為「Sex-related human brain asymmetry in hemispheric functional
  • 人腦「語義雲圖」將改造人類記憶思維
    為了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語言,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近期繪製出一幅人腦的「語義雲圖」,揭示了腦區是如何被諸如「衣服」或者「外表」這樣的詞彙所激活而做出反應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腦神經專家表示,類似的人腦「語義雲圖」也可以翻成中文版本,只是中文詞彙映射到人腦中所對應的腦區可能不同。
  • 人腦與電腦PK—系統結構與信息處理機制之差別
    系統結構的差別人腦與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特別是形象思維能力的差異來源於兩者系統結構的不同。人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規模宏大,結構精細的群體結構,即神經網絡。腦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腦的每個神經元相當於一個超微型信息處理與存儲單元,只能完成一種基本功能,如興奮與抑制。而數以百億計的海量神經元廣泛連接後形成的神經網絡可進行各種極其複雜的思維活動。計算機的系統機構是建立在馮·諾依曼體系基礎上,基於程序存取進行工作的。
  • 龔高浪研究組揭示左右腦功能層級結構的不對稱性規律
    該論文基於靜息態功能磁共振影像,結合最新的功能連接梯度(gradient)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左右半腦內部的功能層級模式、及其不對稱性與性別差異。      人腦的左右半球是兩個相互連接又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半腦內的功能層級結構是半腦內信息加工的重要內部組織特性,其左右腦差異可能為大腦認知加工過程的偏側化現象提供了部分支撐。但迄今為止,缺乏針對左右腦功能層級結構差異的實證研究。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在該重塑過程中,Prp2酶與包含G-patch結構域的共激活因子Spp2一起,利用ATP結合和水解的能量將單鏈pre-mRNA的3'與5'末端進行連接,從而將Bact複合物向B *複合物狀態進行轉變。與Prp2相似,Prp43具有分解ILS複合體的功能,同時也需要共激活因子Ntr1的幫助。
  • 從電腦與人腦的類比推理揭示大腦神經網絡的機制、奧秘!
    )和軟體(心理系統)兩部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類比推理,由電腦軟硬體的結構和功能來推測人腦軟硬體的結構和功能。可見,正如,計算機只所能有智能,關鍵在它的軟體,而不是它的硬體,同理,人腦只所以有智能,關鍵在其軟體——心理,而不在大腦硬體——腦皮層中的神經網絡,心理系統和軟體系統是決策部門,是司令部,而大腦皮層和計算機的硬體只是執行部門,是士兵,因此,大腦皮層和計算機的硬體一樣,只是個白痴,是幾乎沒有什麼智能的。正因如此,只有通過心理學研究才能破解大腦智能的奧秘,腦科學研究不可能破解這一奧秘。
  • 中國科學家揭示彈性波自旋 | PNAS 論文推薦
    撰文 Xonics Lab160年前,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發布了他著名的場分解定理,揭示了任意矢量場一定可以分解成無散的橫波場和無旋的縱波場。然而,過去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只有電磁波或類似電磁波的彈性橫波才能擁有自旋;而對於彈性縱波聲學縱波,其並不具備攜帶自旋角動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