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發現光學自旋-動量方程組,並揭示光學橫向自旋的本原

2021-02-18 兩江科技評論


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

近日,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通過對近場光學自旋的研究,發現並論證了適用於束縛光場的內秉光學自旋-動量定理,揭示了光學橫向自旋的產生機制並構造了描繪近場光學自旋-軌道耦合特性的類Maxwell方程組:自旋-動量方程組。相關成果近日以「Transverse spin dynamics in structured electromagnetic guided waves」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PNAS》上。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深圳大學石鵬助理教授和杜路平教授,通訊作者為杜路平教授、袁小聰教授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Anatoly. V. Zayats教授,深圳大學為第一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

自旋和軌道角動量是光的兩個非常重要的自由度。一般來說,光的自旋角動量與左/右旋圓偏光相關聯,且其矢量方向與傳播方向平行,因此被稱為「縱向」自旋(如圖1(a)所示)。近年來,通過對近場電磁波的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了另一種自旋矢量方向與光波傳播方向垂直的自旋形態:橫向自旋(如圖1(b)所示)。橫向自旋廣泛存在於束縛光場中,例如導波,聚焦場,幹涉場甚至非偏振光場中。橫向自旋在光學的單向性激發、單向性散射以及近場自旋-動量綁定等現象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在光學傳感、納米計量、單向輻射量子器件等應用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對橫向自旋的研究拓展了光學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範疇,開拓了自旋光子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橫向自旋的產生機制還未有深刻的物理認識,其對橫向自旋的辨認也僅是從定性的k-法則出發:先利用自旋角動量公式計算得到自旋的矢量方向,再與波矢k的方向進行比較。這種經驗性的方法雖然在前期辨認多種體系中的光學橫向自旋起到了重要作用(圖2),但難以拓展到更一般化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其並未揭示光學橫向自旋的產生機制,掩蓋了諸多與橫向自旋相關的重要物理特性。

圖1. 兩種不同類型的光學自旋示意圖。(a)縱向自旋:自旋矢量方向與傳播方向平行;(b)橫向自旋:自旋矢量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自旋矢量與偏振的旋轉面垂直,並遵循右手定則。Nature Photonics 9:789-795(2015)

圖2. 傳統的利用k-法則判斷光學橫向自旋。(a)近場倏逝波;(b)聚焦場;(c)幹涉場;(d)波導模式。Nature Photonics 9:789-795(2015)

針對上述關於橫向自旋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者通過對近場光學自旋-軌道耦合的深入研究,發現了適用於近場電磁波的內秉光學自旋(S)-動量(p)定律:。該定律的發現揭開了橫向自旋的神秘面紗,並進一步揭示了一系列關於橫向自旋的新特性和新現象:

(1) 該定律揭示了橫向自旋的來源:動量的空間結構。只要電磁場的動量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無論是聚焦光場、波導模式、幹涉場還是倏逝波,必然存在橫向自旋,即使產生上述光場的入射光不含任何自旋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橫向自旋的產生意味著電磁場存在局域的橢圓/圓偏振態,因此進一步解釋了在束縛光場中縱向場與橫向場之間存在的位相差(此前關於橫、縱向場之間的位相差只能從數學上去理解)。

(2) 該定律預示了另一種橫向自旋分量的存在。以倏逝波為例(假設沿z-方向衰減,因此pz=0),將自旋-動量公式在xyz坐標系下展開,,可以看到,其面內動量(px、py)沿著縱向(z)方向的變化產生面內的自旋分量(Sx, Sy,該自旋分量即為前期被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光學橫向自旋);面內動量在xy面內的變化則產生面外的自旋分量(Sz)(新的橫向自旋分量)。上述面內和面外的自旋分量共同決定了倏逝波的橫向自旋特性,這些特性是無法通過傳統的k-法則或通過偏振分析手段獲得的。

(3)該定律預示了橫向自旋內稟的自旋-動量綁定關係。對於最簡單的平面倏逝波的情況(假設沿y方向傳播,如圖3(a)所示),,其產生的面內橫向自旋分量(Sx)始終與動量(py)綁定,表現為一種內稟的光學類量子自旋霍爾效應(Science 348:1448-14519(2015))。對於更一般化的結構光場,其面內的空間分布又會產生面外的橫向自旋分量(Sz),兩者相互作用使得自旋矢量在沿著與動量垂直的方向,從向上的態逐漸轉變為向下的態(如圖3(b)所示),並且這種變化與動量的方向綁定,表現為一種廣義的自旋-動量綁定特性(generalized spin-momentum locking),在不同的坐標系下形成不同的光學自旋拓撲結構(如光學自旋斯格明子等,如圖4所示)。

圖3. 由自旋-動量定律衍生出的廣義光學自旋-動量綁定示意圖。

圖4. 不同坐標系下自旋-動量的綁定特性及其特殊的自旋拓撲結構。(a-c)直角坐標系(Cosine beam);(d-f)極坐標系(Bessel beam);(g-i)橢圓坐標系(Weber beam)

(4) 該定律衍生出了描繪近場光學自旋-軌道耦合特性的自旋-動量方程組。由於橫向自旋可以表示成動量的旋度,這也就意味著橫向自旋是無源的(∇ S=0)。考慮到動量可以分解成自旋動量(ps=∇×S/2)和軌道動量(po=p-ps),我們可以構造出一組由自旋和動量組成的類Maxwell 方程組(如表1所示),並進一步得到描述近場光學自旋-軌道耦合特性的亥姆霍茲方程。對比電磁場的亥姆霍茲方程(Jpo前面的符號相反),如果說電流(J)是磁場(H)的一種「外援」的話,那麼軌道動量流(po,決定系統的軌道角動量)可以理解為對自旋(S)的一種「內耗」,它體現的是在一個特定光學系統下總角動量在自旋與軌道角動量之間的分配。

表1. 自旋-動量方程組及其與麥克斯韋方程組作類比

(5) 該定律為近場條件下的自旋光場調控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考慮到光場的動量流密度可以直接由Hertz勢Ψ得到(類似於量子力學中的流密度與波函數之間的關係),如圖(5)右側所示,我們可以在不知道任何場(EH)分布的情況下,直接得到光學系統的自旋和軌道角動量信息,這極大的方便了我們對角動量的研究尤其是對自旋角動量的調控。由於偏振特殊的矢量特性,在傳統的E-H框架下,對緊束縛光學系統中偏振的調控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光學的三個基本參量振輻、位相和偏振之間緊密關聯。自旋-動量方程組可以使得我們直接從標量的Hertz勢出發,繞過兼具矢量和位相特性的電場和磁場(圖(5)左側),直接從動量得到系統的自旋(偏振)信息,這使得偏振這一光學參量可以以自旋的形式在緊束縛光學系統中得到有效地調控,應用於光學傳感、成像、手性檢測等多種應用中。

圖5. 不同框架下獲得光學體系的自旋-軌道角動量信息。(左):E-H框架;(右):S-p框架。

本工作所提出的自旋-動量定律揭示了長久以來一直未得到有效回答的光學橫向自旋起源問題,其衍生出的自旋-動量方程組有助於人們理解緊束縛光學系統下光場的自旋-軌道耦合特性,並為納米尺度下光場的偏振調控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推動了自旋光子學的進一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自旋-動量關係可以拓展到包括聲波、流體、引力波等多種不同物理體系,有助於跨學科發展與學科融合。

 

該研究得到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項目號:2020B03010300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619350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聯合項目集成項目(項目號:U1701661),廣東省領軍人才項目(項目號:00201505)、特支計劃,深圳市孔雀團隊,深圳市布局項目等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6/e2018816118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科研資訊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網來源均註明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第一時間後臺聯繫,我們將協調進行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立即刪除),所有來稿文責自負,兩江僅作分享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請聯繫下方微信號。

相關焦點

  • 深圳大學教授發現光學新定律,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近日,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的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在自旋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原創成果,於2月1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文章。
  • ...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光子軌道角動量...
    袁小聰教授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美國光學學會會士(FOSA)、英國物理學會會士(FInstP)、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該研究成果為滿忠勝副教授與深圳大學長江學者袁小聰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R. E. Burge教授以及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歐洲光學學會主席H. P. Urbach教授合作完成。山東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首位作者為滿忠勝副教授,通訊作者為袁小聰教授和H. P. Urbach教授。
  • 中國科學家揭示彈性波自旋 | PNAS 論文推薦
    Spin of Elastic Waves(詳細論文信息見文末),揭示了彈性波中的自旋本質屬性。博士生龍洋為論文第一作者,任捷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陳鴻教授為論文合作者。撰文 Xonics Lab160年前,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發布了他著名的場分解定理,揭示了任意矢量場一定可以分解成無散的橫波場和無旋的縱波場。
  • 自然-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李貴新課題組與法國波爾多大學Etienne Brasselet課題組合作在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倍頻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armonic Spin-Orbit Angular Momentum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同濟聲子科學家實現超表面波導管的聲自旋輸運
    事實上,純縱波系統不僅具有自旋角動量,更具有與自旋角動量概念不可分割的物理性質。近日,同濟大學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並具有自旋動量鎖定效應,從而實現波的自旋選擇性輸運。這一工作,加深了對於縱波系統自旋角動量的認知,並為聲波傳輸的控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理學院量子光學團隊在混合量子體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理學院量子光學研究團隊在基於金剛石NV center單自旋體系與超導諧振腔強耦合機制及操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蓬勃副教授、李福利教授等人與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Peter Rabl教授等人合作,從理論上提出了微波諧振腔和鑲嵌在金剛石納米機械振子中的單個NV center之間的相干量子接口。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應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應用》 (Phys. Rev.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自旋
    核自旋是一個十分難理解的概念,它不能直接觀察只能通過實驗發現自旋存在的證據,如果要完全理解這一個概念需要我們掌握量子力學,但作為非專業的讀者,我們也有另外一套更簡單的方法去了解自旋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據觀察者網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獲悉,近年來,二維磁性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它們能將自發磁化保持到單原胞層厚度,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磁性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也為二維磁性與自旋電子學器件的研發開闢了新的方向,在新型光電器件、自旋電子學器件等方面有著重要應用價值。
  • 雷射能驅動鐵磁體自旋?角動量又如何流動?
    由Max Born非線性光學和短脈衝光譜學研究所(MBI)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已經能夠非常詳細地跟蹤鐵磁體鐵釓合金在超快光退磁過程中的角動量流動,以便了解基本過程及其速度限制,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當鐵磁性物體的磁化強度發生變化時,它就開始旋轉——這種磁化強度和角動量之間的聯繫在1915年愛因斯坦和德哈斯的實驗中就觀察到了。
  • 深入了解拓撲絕緣體:電子的自旋和動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拓撲絕緣體中,每個表面電子的自旋和動量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至於用科學的說法,它們是相互鎖定的。為了探索拓撲材料中電子的新行為,Argonne科學家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合作。
  • 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 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 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時間:2018-10-02 12:48   來源:上觀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 摘要:去年是高能領域的引力波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吧。
  • PNAS | 雙電子自旋共振(DEER)揭示蛋白質二聚體的細胞內去穩定化作用
    USA上的「In-cell destabilization of a homodimeric protein complex detected by DEER spectroscopy」,通訊作者是來自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蘇循成教授。
  •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物理學院王譯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2019-11-29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實驗發現重費米子金屬UTe2為手性自旋三重態超導體
    發現新粒子是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的尋寶遊戲。有時候這樣的獵奇活動是藉助於巨大的加速器實現的,高能粒子束的碰撞可以產生新的粒子或者揭示新的物理規律。對於研究固體物理的科學家來說,這一遊戲則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展開的,這裡沒有高能的粒子撞擊,但是固體材料中深藏的多種複雜的粒子間相互作用則可以湧現出類似於粒子的集體激發,又稱作準粒子。
  • 電子的自旋: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空間裡
    即使本科的量子力學課,如果用曾先生的教材,很大時間還在解薛丁格方程,而不討論自旋的物理圖像,所以挑選這個題目作為補充。自旋的確非常難講清楚,尤其沒有上過大學物理,不知道角動量概念的同學。在不用角動量的概念的前提下,能找出自旋的三個類比,對我來說已經不容易了。有很多不嚴謹的地方,也請海涵。
  • 穩定的單分子自旋開關研發成功
    科技日報柏林12月29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由德國基爾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成功設計、存放和操作表面上的單分子自旋開關。新開發的分子具有穩定的自旋狀態,在表面吸附不會失去其功能。該研究有望使電子元件微型化邁進一大步。相關結果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