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2020-12-16 中國光學工程學會

撰稿 | 陳建

標題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

概述

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粒子碰撞、生物傳感、等離子體器件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潛在研究和應用價值。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2月在線發表於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論文題目為「Generation of spatiotemporal optical vortices with controllable transvers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研究背景

光子可以攜帶角動量,包括與圓偏振相關的自旋角動量和與螺旋相位相關的軌道角動量。通常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與光束傳播方向平行。光子角動量有諸多應用,以粒子操控為例,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可以使粒子以自身為軸進行旋轉,而光子的軌道角動量可以使粒子以光束中心為軸進行旋轉,類似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近年來,研究表明在高數值孔徑聚焦光場和瞬逝波光場中存在垂直於光束傳播方向的光子橫向自旋角動量,而垂直於光束傳播方向的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此前尚未見報導。

技術突破

賦予光子垂直於光束傳播方向的橫向軌道角動量需要產生攜帶多色波螺旋相位的光波包。這種光波包是一個以光速飛行的時空波包,內部能流具有橫向渦旋結構,類似於一個快速移動的颶風。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理論上可以具有無窮多個數值,也稱為拓撲荷,可以通過多色波螺旋相位來控制。圖1中給出了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與傳統縱向軌道角動量的對比。

圖1 傳統縱向渦旋(a)與純橫向時空渦旋(b)的對比

上海理工大學納米光子學團隊在詹其文教授指導下創造性地利用了空間頻率-頻率面到空間-時間面的傅立葉變換來實現時空光渦旋。在空間-時間面直接疊加螺旋相位通常很困難,但是在空間頻率-頻率面疊加螺旋相位則可以通過光柵、柱透鏡和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等光學相位元件在實驗室中實現(如圖2所示)。空間頻率-頻率面的螺旋相位經過傅立葉變換後在空間-時間面內仍然存在,從而生成攜帶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時空光渦旋。其所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拓撲荷可以通過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產生不同的螺旋相位來控制。

圖2 生成時空渦旋的實驗裝置圖

觀點評述

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突破性研究進展是上海理工大學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又一重大突破。這一研究揭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場態,提供了一個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維度,在從小到光場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及微納結構與器件、大到宏觀宇宙及相對論研究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團隊介紹

詹其文,上海理工大學納米光子學傑出教授,納米光子學重點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美國光學學會(OSA) Fellow,國際光電學會(SPIE) Fellow。現任美國光學學會Optica副主編,中國光學工程學會PhotoniX副主編,自然-施普林格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副主編,自然出版集團Scientific Reports編委。

陳建,特聘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萬辰皓,兼職特聘教授,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相關焦點

  • 入選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上理工重大科研成果颳起光子「颶風」
    0到1的突破 「試」出光子「颶風」如果說,目前已經發現的光學角動量運動軌跡是「龍捲風」,那麼詹其文教授團隊的最新發現則是形成類似於快速移動的光子「颶風」,為利用光識別物質提供了全新手段,也為信息傳遞提供更廣的通道,可以說是光學領域0到1的突破。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
  • ...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光子軌道角動量...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國際上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自然-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
    項,其中近年來,光的自旋-軌道耦合、自旋霍爾效應、螺旋光束的產生等現象的研究得到了廣泛關注。特別是隨著q-plate、空間光調製器、光學超構表面等領域的發展,控制和產生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已經相當成熟。當前,對於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線性光學範疇。非線性光學響應,例如倍頻、三倍頻等頻率轉換過程,將為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的控制帶來新的自由度。
  • 上海交大製備出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新聞—科學網
    12月25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團隊製備出世界上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並作為
  • 金賢敏團隊製備出矢量渦旋光輻射器光子集成晶片
    光子集成晶片內矢量渦旋光的嵌入式產生,使得在單個晶片內實現產生、傳輸和操控一體化變得可能。結合陣列化集成能力,該工作為大規模集成化地利用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資源,以及開展高容量通信和高維量子信息處理奠定了基礎。該嵌入式的矢量渦旋光輻射器光子集成晶片技術已經獲得了國際PCT專利。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
    角動量又分為自旋和軌道兩部分,這裡主要討論它們的物理起源,以及解釋光子的自旋為什麼是±1。一、電磁場的場動量 (Minkowski)由Lorentz力得到的力學動量是四、軌道角動量(OAM)這一部分內容更為豐富,假設電磁場是徑向不對稱的
  • ...校夏可宇、陸延青等與上海交大合作實現光子晶片上矢量渦旋光產生
    ,提出了包含軌道角動量光模式的張量形式耦合模理論並實驗實現了光子晶片上矢量渦旋光的高效率產生。光子除了具有頻率、空間模式、以及時間-能量等自由度之外,還可以攜帶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自旋角動量與光的極化相關,被廣泛應用於量子光學的二維希爾伯特空間中編碼信息。不同於自旋角動量,軌道角動量擁有無限的拓撲荷和內在的正交性,可以為模式多路分發提供巨大的資源,有望用於解決通信系統上信道容量緊縮的問題。
  • 中國科技威武,成功研製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點讚!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讓中國在各個領域中的發展越來越快,「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是當初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家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理念,正是在這一理念之下,中國科技幾十年來取得了跨越式的進步,最近,中國研製出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的新聞,讓世界各國驚嘆,這表明了我國科技又一次獲得了重大突破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有望在量子計算等領域大顯身手
    科技日報13日消息,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OAM)波導光子晶片。這是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OAM自由度的光波導,並實現光子OAM在波導內高效和高保真地傳輸。
  • 研究人員提出一種近乎完美的可控脈衝環形剖面的新型光學渦旋
    圖1 可控脈衝環型剖面的完美光學渦旋(POVs) 示意圖光學渦旋 被認為是一種具有螺旋波前奇點包圍的相,並且具有獨特的性能,如可以攜帶環形輪廓的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 )。
  • Nano Letter: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自由空間光束除具有自旋角動量(SAM)之外,還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OAM),對應於一個渦旋光束在傳播方向的螺旋相位。眾所周知,每個光子自旋角動量為 ±ℏ,而渦旋光束的相位變化為exp (ilφ),使偈每個光子攜帶值為lℏ的軌道角動量,其中l為拓撲數(可以為正或負整數),φ 為方位角相位。過去二十年多年來,光學渦旋光束已經被應用在了許多領域,如光學操縱微粒子、超解析度聚焦、光通信、量子信息處理、幾何拓撲光子學等。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基於新型雷射場結構的光場調控是當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光場調控主要分為線性調控(如調控色散和衍射、角動量、自旋軌道耦合)和非線性調控(調控介質的非線性特性,如非線性光子晶體)兩種手段。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阿秒科學技術研究方向副研究員曾建華團隊在前沿光子學的線性和非線性調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Photonic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 最新尖端光學技術:有望大幅提升網際網路速度!
    除了這些傳統的復用技術,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光波的矢量特徵: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軌道角動量光束可以作為載波進行多路復用,以提高系統的通信容量和頻譜效率。
  • 神奇的「光學懸鏈線」:有望成下一代集成光子學核心
    在這種奇特的力學特性啟發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團隊用粒子束在厚度僅百納米的平面金屬薄膜表面,刻下納米尺寸的「亞波長懸鏈線」連續結構,並證實了刻有這種懸鏈線「花瓣」的金屬膜,在光束照射後,可產生穩定可控的折射、反射等光學現象。
  • 光子與電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對於擁有更多電子的複雜原子來說,它的每一個電子都會出現在自己的概率區,這是由每個電子各自的能級所決定的,物理上將這些概率區稱為電子軌道。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每個電子軌道最多只能被兩個電子佔據,並且這兩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