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要實現大信息量、長距離的量子信息傳輸,必須藉助於量子中繼器,而量子存儲單元是構成量子中繼器的核心,因此必須首先實現高維量子糾纏的存儲。儘管人們已成功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信息的單光子存儲,但到目前為止有關軌道角動量糾纏存儲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

    近年來,史保森教授和博士生丁冬生等一直致力於攜帶軌道角動量光子的存儲研究。繼2013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攜帶軌道角動量的單光子存儲後,最近他們又在該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在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存儲。他們利用兩個磁光阱製備了兩個冷原子團,在其中一個冷原子團製備了單光子與原子系綜之間的糾纏,然後將該光子存儲在另一個冷原子團中,從而實現了軌道角動量糾纏在兩個原子系綜之間的存儲。

    為了檢驗糾纏特性,他們利用量子層析技術重構了存儲糾纏態的密度矩陣,通過對比存儲前後雙光子幹涉可視度和計算存儲保真度等,來檢驗存儲過程對糾纏程度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軌道角動量糾纏可以被高保真地存儲。

    專家稱,這項工作對實現高維量子中繼和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國際上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該系統的詳細信息由潘建偉團隊整理並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而量子計算機就更厲害了,作為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它與現在的電子管0、1兩個狀態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的是量子比特,其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是兩個殺手鐧。量子疊加能夠讓一個量子比特同時具備0 和1 的兩種狀態,量子糾纏能讓一個量子比特與空間上獨立的其他量子比特共享自身狀態,創造出一種超級疊加,實現量子並行計算,其計算能力可隨著量子比特位數的增加呈指數增長。
  • 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與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了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
  • 上海交大製備出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新聞—科學網
    12月25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團隊製備出世界上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並作為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有望在量子計算等領域大顯身手
    科技日報13日消息,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OAM)波導光子晶片。這是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OAM自由度的光波導,並實現光子OAM在波導內高效和高保真地傳輸。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首次利用糾纏測量實現量子定向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定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朱黃俊和北京理工大學尚江偉合作,基於量子糾纏測量技術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該研究成果於2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定向任務是指發送者Alice利用量子資源把空間中的某個任意方向發送給接收者Bob,它在定位導航等領域具有重要用途。
  • 中科大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量子計算時代更近了
    日前,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再次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什麼是量子比特?什麼又是量子糾纏?逐次刷新世界紀錄的意義何在?多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和糾纏態製備是發展可擴展量子信息技術,特別是量子計算的最核心指標,量子計算需用到多個光量子比特糾纏,數量越多越好。然而,下一步要實現更多個量子比特的糾纏,需進行高精度、高效率的量子態製備和獨立量子比特間相互作用的精確調控。但隨著量子比特數的增加,操縱帶來的噪聲、串擾和錯誤也隨之增加。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當然潘建偉的研究並不是傳輸宏觀物體,而是用於量子通信。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 技術突破:非摧毀性測量 但想測量一下光子,再讓遠方複製,實現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由於太小,光子「一觸而潰」,再精細的測量也讓它面目全非。
  • 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
    角動量又分為自旋和軌道兩部分,這裡主要討論它們的物理起源,以及解釋光子的自旋為什麼是±1。一、電磁場的場動量 (Minkowski)由Lorentz力得到的力學動量是四、軌道角動量(OAM)這一部分內容更為豐富,假設電磁場是徑向不對稱的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線性方程組量子算法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銜的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團隊的陸朝陽、劉乃樂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用量子計算機求解線性方程組的實驗。該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7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線性方程組廣泛地應用於幾乎每一個科學和工程領域,包括數值計算、信號處理、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等。
  • 自然-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
    的量子數可以無窮多,因而可以為光信息編碼提供無窮多個自由度。當前,光的軌道角動量在經典與量子光通信、光鑷等領域引起大家的廣泛興趣。近年來,光的自旋-軌道耦合、自旋霍爾效應、螺旋光束的產生等現象的研究得到了廣泛關注。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量子指紋識別理論於2001年提出,但受限於各種技術條件,國際上以往的實驗都未能突破經典極限。潘建偉小組搭建了具有主動相位補償的20公裡長雙Sagnac幹涉儀,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超導實驗室研製的超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最終實現了傳輸信息量比經典極限低84%的量子指紋識別。
  • 中國科技威武,成功研製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點讚!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讓中國在各個領域中的發展越來越快,「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是當初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家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理念,正是在這一理念之下,中國科技幾十年來取得了跨越式的進步,最近,中國研製出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的新聞,讓世界各國驚嘆,這表明了我國科技又一次獲得了重大突破
  • 第一次實現三光子糾纏,這對量子通信很有用!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科學家構建了一種量子力學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三個光子的顏色相互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