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央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與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了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光學期刊《光學》上。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通訊、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過程的重要資源,其長距離分發對於量子技術的實用化及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的檢驗至關重要。高維系統擁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強的抗竊聽能力以及更有效的量子計算能力。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是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高維系統,在維度擴展性方面極具優勢。然而軌道角動量糾纏易受大氣湍流或光纖中模式串擾及模式色散的影響,在此之前僅能傳輸幾米的距離,並且局限於二維糾纏的分發。

△高維軌道角動量糾纏分發實驗裝置圖

針對高維軌道角動量糾纏分發中面臨的問題,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適用於光子空分復用的少模光纖,設計了軌道角動量模式色散預補償裝置,首次在1公裡光纖中實現了三維軌道角動量糾纏光子對的分發。分發後的量子態通過廣義貝爾不等式,驗證了量子態的高維非局域性。針對在光纖中的模式色散退相干特性,研究組還提出了進一步擴展其維度和傳輸距離的實現方案。專家表示,這一研究為未來利用空間模式復用技術實現長距離的高維量子信息任務提供了可能性。(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相關焦點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量子疊加能夠讓一個量子比特同時具備0 和1 的兩種狀態,量子糾纏能讓一個量子比特與空間上獨立的其他量子比特共享自身狀態,創造出一種超級疊加,實現量子並行計算,其計算能力可隨著量子比特位數的增加呈指數增長。
  • 「墨子號」衛星量子糾纏分發距離超1200公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際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創造世界紀錄,為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奠定堅實基礎。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墨子號」上天以來所取得的這一「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糾纏分發距離一直停留在百公裡級。  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合作完成。
  • 量子糾纏有多快?無法用時間來衡量,相距一光年仍然可以同時傳感
    人們談起物理學的時候,最可能談論的就是量子力學了,量子力學是現代科學家研究物理的大基礎,談到物理現象,量子糾纏可能是最神奇的一種現象了。量子糾纏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粒子組成粒子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現象。
  • 中國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 有望實現更高質量通信
    原標題:南京大學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有望實現更高質量的通信中國江蘇網1月20日訊 不藉助光纖網絡、不需要衛星,利用無人機,就可以實現量子糾纏的分發,不受地域、天氣限制,迅速建立網絡,實現更高質量的通信。
  • 南京大學首次實現基於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有望實現更高質量的通信
    交匯點訊 不藉助光纖網絡、不需要衛星,利用無人機,就可以實現量子糾纏的分發,不受地域、天氣限制,迅速建立網絡,實現更高質量的通信。今天,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祝世寧院士團隊謝臻達、龔彥曉等在量子信息研究中取得突破,首次實現了基於無人機移動平臺的量子糾纏分發,該成果近日以 「Drone-base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towards mobile quantum networks」為題,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 中國科學家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新社合肥12月19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藉助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等信道,將量子態所攜帶的量子信息傳輸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愛因斯坦眼中「鬼魅般遠距作用」的量子糾纏,在中國邁向實用
    【新聞事實】在《科學》雜誌封面上,「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徵量子通信向實用邁近一大步。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的論文,題為《基於衛星的糾纏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
  • 中科大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每經編輯:畢陸名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發布,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成果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這一特性可以用來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產生密鑰。利用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自由空間信道在遙遠兩地直接分發糾纏,為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 中科大學者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結果表明,量子幹涉可見度在45小時內保持在98%,高維量子隱形傳態保真度達59.6%,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讓光糾纏起來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遠距作用」。處於糾纏態的兩個量子(譬如光子)不論相距多遠都存在一種關聯,如果人們對其中一個量子進行操作,使其狀態發生改變,另一個的狀態也會瞬時發生相應改變。那麼,如何讓光子糾纏起來?
  • 量子存儲器的遠距離糾纏
    《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Entanglement of two quantum memories via fibres over dozens of kilometres演示了兩個相距50公裡的量子存儲器的糾纏。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2020年第2季度
    》的研究論文,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成為量子通信向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自然》雜誌發布新聞稿加以推介,審稿人評價這項工作「展示了開創性實驗結果」,是「建立全球量子密鑰分發網絡乃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
  • 關於「量子糾纏」這一詞語的疑問和建議
    作者:許金聲近年來,關於「量子糾纏」的介紹頻頻出現在我國媒體中,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尤其是最近中央電視臺報導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後,大家對「量子糾纏」的興趣更是迅速增加。——所謂三大科學實驗任務是指: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首張量子糾纏圖像面世!
    但是,目前測定到的量子糾纏速度,至少是光速的1000倍。量子糾纏,這種上帝效應,令奠定量子力學基礎的愛因斯坦、薛丁格等物理學巨擘迷惑不解,甚至連量子力學「開山祖師」普朗克,最後都走到了量子力學的對立面。量子糾纏的機理,現在仍然沒人搞的清楚。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得到檢驗
    在地球表面,百公裡級別的量子糾纏分發幾乎已經是極限。 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利用量子中繼,一個個中繼站就有點像古時候的驛站,一段段地傳遞光子,但是目前來說量子中繼的研究還是受到了量子存儲的時間和效率限制;另一個方案就是利用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分發,外太空的真空環境對光的傳輸幾乎不存在衰減和退相干效應。
  • 量子糾纏,一圖讀懂它!
    這種靈異的現象也存在於我們的亞原子世界中,被稱為量子糾纏 。這張圖將帶領我們去讀懂什麼是量子糾纏。話說前文說到的兩個戀人是牛郎和織女,在一個不是七月七的日子裡, 科學家想讓他們幫助做一個實驗,實驗是這醬紫的:從一個光子源中發送一對糾纏的光子,一個送個牛郎,一個送給織女,雖然路途遙遠,光子始終保持糾纏的狀態,織女隨機的選擇如何測量她光子的極化狀態,但不告訴牛郎。牛郎也隨機的選擇一種方法來測量自己的光子的極化狀態,同時也不告訴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