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量子糾纏」這一詞語的疑問和建議

2020-12-13 通心輔導

作者:許金聲

近年來,關於「量子糾纏」的介紹頻頻出現在我國媒體中,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尤其是最近中央電視臺報導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後,大家對「量子糾纏」的興趣更是迅速增加。——所謂三大科學實驗任務是指: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我也是一樣。不過,我卻對「量子糾纏」這一名詞使用及其翻譯有一些疑問。

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我感到十分興奮和好奇,但同時,也對「量子糾纏」這一詞語的使用,有一種不太妥當的感受。我想,所謂量子糾纏,是指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 。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這裡說的有關主要是相通、相關聯,為什麼要用「糾纏」這個概念呢?

最近,我讀著名英國科學作家布萊恩·克萊格的著作《量子糾纏》時,心中忽然一亮。他寫道:

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dinger)在《劍橋哲學學會年報》的一篇文章中,將「糾纏」這個詞帶入到物理學領域中。有趣的是,雖然德國人薛丁格當時在英國工作,並且是用英語發表文章——這也許是他選擇用英語詞彙表達該現象的原因——而德文中對這種現象的表達「Verschrnkung」,與他選擇的英語單詞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英文「糾纏」(entanglement)這個單詞有著微妙的負面含義,它給人的感覺是失去控制和陷入困境。而德語中這個單詞更具結構化也更中性——它的含義是摺疊,以有序的方式交叉。一根打結、混亂纏到一起的繩子可稱為「糾纏」(entanglement),而仔細編織的掛毯則是「Verschrnkung」。實際上,這兩個單詞看起來都不是很理想。量子糾纏也許缺少「糾纏」(entanglement)這個單詞暗示的「無序」,但它比蒼白的「Verschrnkung」意味的更有力,也更能體現本質。

(布萊恩·克萊格《量子糾纏》,第3頁,劉先珍 譯 ,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一版,2017年2月第8次印刷。)

布萊恩·克萊格在這裡談到了這一概念提出時的情況。「量子糾纏」的概念最早是由科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他是德國人,但當時卻在英國工作,是在用英文發表文章,所以他用的是英文單詞「entanglement」而不是德文「Verschrnkung」。英文單詞「entanglement」「有著微妙的負面含義,它給人的感覺是失去控制和陷入困境」。而德文「Verschrnkung」「Verschrnkung」更加中性,與他選擇的英語單詞「entanglement」「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我對於「量子糾纏」知之甚少,其理解難免很膚淺,對於深邃的量子力學更是一竅不通。——如果上面關於它的含義的通俗介紹沒有什麼錯誤,是指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 。當其中一顆被操作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那麼,它的含義用日常語言來表達,應該主要是指相關聯性、即刻性,並沒有任何無序的含義,而恰恰是有序。

布萊恩·克萊格認為,實際上,英語的單詞和德語的單詞都不理想。但英語entanglement這個單詞「比蒼白的『Verschrnkung』意味的更有力,也更能體現本質。」他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他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entanglement」一詞的使用,可以強調量子糾纏那種現象本身所具有的強關聯性。他的想法,似乎頗有點」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Lesser of two evils)。

那麼,我們把這個概念翻譯成漢語的時候,能不能做到更加理想,既包含了強關聯性,又避免那種「失去控制和陷入困境」的「無序」的誤導呢?

把量子物理的那種現象,用漢語「量子糾纏」來表達,是否妥當呢?

漢語的「糾纏」,具有更多的負面含義。

查漢語詞典,糾纏的基本含義是:①繞在一起:問題糾纏不清。②搗麻煩:糾纏不休。 例如:我還有事,別再糾纏了。

而詞典上介紹「描寫糾纏的成語」是:不得開交、不可開交、不依不饒、纏夾不清、纏綿床褥、打旋磨兒、東扯西拽、胡攪蠻纏、糾纏不清、糾纏不休、黏吝繳繞、粘吝繳繞、泡蘑菇、軟磨硬泡、絲來線去、死標白纏。

排開「量子糾纏」在量子力學中的豐富含義暫時不議,如果上面關於它的含義的通俗介紹沒有什麼錯誤,即是指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 。當其中一顆被操作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那麼,這裡應該主要指的是相關聯性、即刻性。「量子糾纏」這個漢語的使用,多少使人感到有一些彆扭。

這樣,從德文單詞「Verschrnkung」、英文「entanglement」到漢語「糾纏」,有一個語言表面意義的逐漸變化。當這種表面意義變化越來越大的時候,會不會給大家去理解量子力學關於這個問題所要表達的原本的含義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呢?

並非嚴格的調查,我順便問了身邊的幾個學員或者朋友。從他們的回答來看,這種擔心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例如,其中一位說:「我當初一聽到「量子糾纏」這個詞的時候,我的感覺是:它說的是兩個粒子之間的關係是無序的、混亂的,類似於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

我之所以對「量子糾纏」這個概念十分敏感,顯然與自己的思想有關。我經過多年研究後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理論」,把人類的交往行為分為三種基本的狀態,即「糾纏」、「維持」、「通心」。在這裡,「糾纏」的含義是與「通心」相對應的。

在最近幾年對「通心」的研究中,我逐漸把「通心」的含義從狹義擴展到廣義,同時,也對「神秘體驗」、「共時性」、「心靈感應」等現象產生濃厚興趣。我發現,人作為所謂的「萬物之靈」,其狀態頗有「量子」一樣的疊加性質。

「糾纏」意味著無序,以及無序的增加。而「通心」意味著有序以及無序的減少。

如果把「quantum entanglement」在漢語中譯為或者改為「量子通心」來表達量子力學原來要描述的那種情況,也許並不不可,並且更能夠表達那種相關聯性和即刻性。愛因斯坦原來對關於「量子糾纏」的理論是不認同的,他將其稱之為「幽靈般的遠距離作用。」他的說法,恰恰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所謂「量子糾纏」的特色,這不由得使人想到漢語:「心有靈犀一點通」,它恰好體現了類似「萬物皆有靈性」的某種神秘,這種情況和意味,不正是可以用「量子通心」來大膽地描述和指稱嗎?但鑑於「通心」這個詞還不夠流行、通俗,改為「量子聯動」、「量子關聯」、「量子感應」等也許更加妥當。其中,「量子聯動」、「量子關聯」是中性的,既有關聯性的含義,又不包含無序的意思。而「量子感應」既有關聯性的含義,又不包含無序的意思,還能夠表達那種現象的神韻,缺點是不夠中性。

回過頭來再看看量子物理學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體會科學家們在當初為什麼會使用「quantum entanglement」這一詞語?

這是與他們當初的心理狀態分不開的!

正如馬斯洛在《科學與科學家的心理》一書中指出,科學是科學家活動的結果,科學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學家的心理的影響。

量子物理學的誕生,更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包括科學家們激烈的論戰,整個過程深刻體現了科學家的個性對它們的影響。

普朗克是最早在1900年就發現有關量子的現象,但由於他有「根深蒂固」的保守傾向,放棄了這種發現。

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他卻因為自己對「統一場」思想的偏好,而猛烈抨擊關於「量子糾纏」的研究。

在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

薛丁格是最早引入「quantum entanglement」這個詞語的,他之所以使用的是「entanglement」,這種情況,是不是也與當時論戰的火藥味有所關聯和「糾纏」呢?

這使我們不得不再次追問:什麼是科學?

如何理解「可驗證性」、「可重複性」?

所謂「可驗證性」、「可重複性」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它們就需要經受「可驗證性」、「可重複性」的考驗。也就是說,它們的概念本身就是不斷豐富的。

埃爾溫·薛丁格

生於1887年8月12日,奧地利維也納Erdberg逝世於1961年1月4日(73歲),奧地利維也納

相關焦點

  •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愛因斯坦將糾纏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了解認識。遠遠超過建造量子計算機、在其他方面理解和利用糾纏也是非常有用的。
  • 量子糾纏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裡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於1935年發表的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EPR佯謬)論述到上述現象。埃爾溫·薛丁格稍後也發表了幾篇關於量子糾纏的論文,並且給出了「量子糾纏」這術語。愛因斯坦認為這種行為違背了定域實在論,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總結,量子力學的標準表述不具完備性。
  • 糾纏的粒子為什麼可以超距感應?關於量子糾纏的物理史話
    然而這門功夫的精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便是精通此道的玻爾、狄拉克、費曼等大牛,也說不清這門功夫的本源。時至今日,量子一派仍秉承「英雄不問出處」的理念,不太關心源頭的問題。量子力學這門功夫中最強的招式當屬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這種無視空間的絕技,可謂殺人於無形。
  • 關於看待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
    #首先簡單的解釋一下量子糾纏:即兩個成為超伴侶的粒子即使在分開後也有一定的聯繫,而且這種神秘的連接是無視距離的。如果利用這樣的特性使其運動成規律性,那麼在地球這一發送端送信息,則十萬光年以外的接收端能立即受到信號。David Bohm是現在全息理論的創始人,在玻姆所構想的宇宙的本體論圖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緯度隱秩序被激發而展開和投影為三維物質世界的顯秩序,而這種物質顯秩序又不斷地捲入為宇宙真空中的隱秩序。
  • 量子糾纏: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愛因斯坦,物理學的一座大山,接近神一般的人物,其提出的相對論、質能方程式解釋光電效應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詞語,在經典力學中是不存在的,它實際上是一種不需要任何介質傳播的超距作用。
  • 量子糾纏:從量子物質態到深度學習
    這些工作使人們逐漸意識到,信息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學概念,而是與物質和能量一樣基本的物理概念。量子力學給物理世界帶來了固有的不確定性,從而促生了量子信息理論。量子資訊理論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量子糾纏。如果兩個微觀粒子的整體波函數不能夠被寫成各部分的直積,那麼它們之間就存在糾纏。對於存在量子糾纏的體系,觀察其中的一部分能夠告訴我們關於另外一部分的信息。
  • 一分鐘看懂量子糾纏丨心理學結合量子糾纏,就解決了一切心理問題
    一分鐘看懂量子糾纏丨心理學結合量子糾纏,就解決了一切心理問題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6-30來自專輯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老師文章什麼是量子糾纏?,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特徵性質。中國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太空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狀態,並利用量子糾纏建立密鑰系統,這種連接地面與太空是同步進行。
  • 量子糾纏和靈魂伴侶
    困擾物理學的核心問題,也許就在於關於測量當中,在於觀測者當中。難怪古希臘的神廟上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難怪我們的古人說:自知者明。這都是要弄清楚觀測者本身的。如果把我們的心和物分開,這就是支離破碎的,也許是不可能得到完美的物理學圖像,不可能實現大統一理論的。這裡選取王陽明先生關於山中之花的論斷,看看跟量子糾纏有無相通之處。用眼睛去看那朵花,就有點類似於用儀器去測量量子。
  • 量子糾纏,一圖讀懂它!
    這種靈異的現象也存在於我們的亞原子世界中,被稱為量子糾纏 。這張圖將帶領我們去讀懂什麼是量子糾纏。話說前文說到的兩個戀人是牛郎和織女,在一個不是七月七的日子裡, 科學家想讓他們幫助做一個實驗,實驗是這醬紫的:從一個光子源中發送一對糾纏的光子,一個送個牛郎,一個送給織女,雖然路途遙遠,光子始終保持糾纏的狀態,織女隨機的選擇如何測量她光子的極化狀態,但不告訴牛郎。牛郎也隨機的選擇一種方法來測量自己的光子的極化狀態,同時也不告訴織女。
  • 關於量子糾纏,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我相信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與之匹配的另一個人存在,就像量子糾纏一般,都是成對出現,而不會遺世獨立,只是,這樣的兩個人什麼時候相遇,或者會不會相遇,則可能要看這兩人此生的緣分了。《晝顏》裡說:「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的概率,大概是180億分之一。」這樣的概率也算是奇遇,遇上了就好好珍惜吧。
  • 讓愛因斯坦困擾的,量子糾纏是什麼?
    量子糾纏是什麼?就像你和對象相隔千裡,一邊綠了另一邊的你也綠了你有沒有想過兩個物體相隔千裡也能存在一種微妙的聯繫,這絕不是科幻電影中的超能力,就連愛因斯坦也認為這是一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根本不存在。量子計算機基於超導量子位由開發IBM研量子糾纏有什麼作用:不可破解的代碼(量子通信)量子糾纏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密碼學等新興技術中得到了應用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qubit和費曼 走近量子糾纏
    從(14.2)和(14.3)初看起來,以為一個量子比特具有4個任意常數(αreal、αimag、βreal、βimag),也就是說,有4個自由度。但實際上,一個量子比特只有2個自由度。其原因是因為在這4個任意常數之間,規定了如下2個約束:一是α、β需要滿足機率歸一化的條件:(|α|2+|β|2 = 1)。
  • 再論黑洞火牆與量子糾纏
    當然,這並不是現在理論物理學家們關注的問題,黑洞對於理論物理學家們來說,有著另外一層更深遠的意義,它是目前人類物理學的兩大支柱:量子物理學和廣義相對論交鋒的場所。量子力學主要描述的是在極小尺度下的物理規則,而廣義相對論則通常是用來描述大尺度的宇宙空間的性質,可以說這兩種理論有著各自的適用範圍,但矛盾在於,這兩種理論在目前無法融合在一起。
  • 緣分之間的量子糾纏
    《當科學與佛法不謀而合》之量子糾纏與靈魂不滅 量子科學 隨著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將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但是,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因為量子的特性很詭異,
  • 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
    可能大多數人搞不懂什麼是量子糾纏,但大多數人一定都了解撞球。打撞球的關鍵就是控制球的方向和速度,誰控制得好,誰贏的機會就大。那麼量子糾纏和撞球有什麼關係嗎?一、撞球中隱含的前提兩個球相撞之後分開,它們的位置和速度就會有關聯。
  • 人腦產生意識,可能是因為量子糾纏
    撰文 Jennifer Ouellette翻譯 葉宣伽審校 丁家琦圖片來源:quanta magazine一提到「量子意識」這個詞語,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會選擇避而不談,因為這個詞語聽起來好像有點「民科」,甚至讓人聯想宗教或者玄學。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這個觀點如果正確,就不僅能解釋時空的起源,還可能幫助物理學家建立起他們追尋多年的量子引力理論。這一理論的目標是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統一在一起,這兩大物理學理論目前是不相容的。這種可能性吸引了數百位物理學家,他們在「it from Qubit」(IfQ)項目的資助下每三個月左右碰面一次,進行討論。
  • 從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的等效性談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解釋所有現象
    來自英國、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對於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兩者之間的關係給出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答案。根據相關理論,兩者之間是定量等效或可通過運算等效。此項研究是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副教授Gerardo Adesso領銜,團隊包括來自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幽靈一般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重慶出版社) 近日,重慶出版集團推出了《量子糾纏》(修訂版),本書對量子糾纏的性質、特點、歷史及其應用做出了通俗易懂而又吸引人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