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合肥12月19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藉助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等信道,將量子態所攜帶的量子信息傳輸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

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為了實現高維量子通信,研究組成員李傳鋒、柳必恆等人從2016年開始採用光子的路逕自由度編碼,製備出高保真度的三維糾纏態,實現了高維量子糾纏態在11公裡光纖中的有效傳輸等。2017年起,該研究組將目標瞄準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理論研究表明,在線性光學體系中,必須採用輔助粒子才能實現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研究組巧妙地提出糾纏輔助方式等,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三維量子隱形傳態,並對三維量子隱形傳態過程做了過程層析,並證實了三維量子隱形傳態過程的量子特性。

據介紹,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完)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每經編輯:畢陸名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發布,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成果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科大學者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結果表明,量子幹涉可見度在45小時內保持在98%,高維量子隱形傳態保真度達59.6%,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星地量子隱形傳態成功 「瞬間轉移」不遠了?
    華商報:這次量子隱形傳態實驗有啥不一樣的地方?  湯衛東:量子隱形傳態最早應該是1997年實現的,當時潘老師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塞林格教授組裡讀博士,他們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的文章,這篇文章後來入選了《自然》雜誌的「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不過,1997年實現的是單個光子的單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
  • 科學家成功實現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人類開始邁向量子網際網路
    一個研究組第一次實現了遠距離量子隱形傳輸(Quantum Teleportation),傳輸的距離可達44公裡,較之前其它研究實現的6公裡紀錄有了顯著的提高。費米實驗室發布的公文說,這項研究為「可行的量子網際網路鋪墊了基礎」。量子網際網路把儲存在量子比特內的信息,通過「量子糾纏」的方式遠距離隱形傳輸,在數據存儲、精確感應和量子計算領域都有重要用途。傳統意義上對「物體傳輸」的理解是某個實物不經過這個物理空間的路逕直接出現在另一個位置,而這裡所指的隱形傳輸並不是這樣。
  • 華為5G摺疊手機將上市;世界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聯邦快遞...
    ,世界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8月18日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為發展高效量子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量子隱形傳態能藉助量子糾纏這一特性,將未知的量子態傳輸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是遠距離量子通信和分布式量子計算的核心功能單元。(央視新聞)蘇寧818半程戰報:雲店小程序瀏覽量超過150萬次18日中午,蘇寧易購發布12小時半程戰報。數據顯示,8月18日上午,全國近6000家蘇寧小店賣出早餐30萬份。
  • 剛剛中國科學家實現 「量子霸權」!今天就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實現 「量子霸權」!而實現量子霸權的團隊領頭人,正是中國的量子之父潘建偉、和他被稱為「量子鬼才」的學生陸朝陽!僅僅一年之後,潘建偉的論文「實驗量子隱形傳態」,就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還和「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一起,
  • 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與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了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今年2月26日,《自然》雜誌發表封面文章,介紹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項目組的「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研究。通俗地說,這一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在異地瞬間獲知粒子狀態,從而開啟了瞬間傳輸技術的大門。當然潘建偉的研究並不是傳輸宏觀物體,而是用於量子通信。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以量子通信為例子,量子通信主要以量子態作為信息單元以實現對信息的有效傳送,具有絕對保密、通信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等優點,可以完成經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特殊任務,如構建無法破譯的密鑰系統等。量子疊加能夠讓一個量子比特同時具備0 和1 的兩種狀態,量子糾纏能讓一個量子比特與空間上獨立的其他量子比特共享自身狀態,創造出一種超級疊加,實現量子並行計算,其計算能力可隨著量子比特位數的增加呈指數增長。
  • 【新華網】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達到全面領先地位
    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原計劃開展兩年的科學實驗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這標誌著中國量子通信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機求解線性方程組—新聞—科學網
  • 西安交大研究「高維量子密鑰分配」取得新突破
    這在量子信息編碼方面是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 》上量子密鑰分配是以量子力學和經典密碼學為根本,利用微觀粒子的量子屬性實現信息保護的一種新型密碼體制, 是現階段量子信息學中最廣泛地獲得實際應用的技術。
  • 量子糾纏:「愛情」的力量讓一切都變得可能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
  • 量子通訊原理到底是什麼詳細資料分析
    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對量子態進行操控,在兩個地點之間進行信息交互,可以完成經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任務。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二、量子通訊原理   量子通信的原理只要有量子糾纏、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秘鑰分配和隱形傳態四個部分。
  • 愛因斯坦眼中「鬼魅般遠距作用」的量子糾纏,在中國邁向實用
    從百公裡到千公裡,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6月1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重大成就,並在一份簡介中將這項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工作稱為「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
  • 量子衛星「墨子」入軌 搭載二代雷射實驗系統
    量子有許多神奇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糾纏」。對處於糾纏態的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操作,會影響到另一個粒子。不管這兩個粒子相距多遠,他們都有著不可思議的「心靈感應」。  於是,量子隱形傳態的概念被提出:關於一個量子客體的全部信息在某個地點被掃描輸入,又能在一個新的地點重構出來。
  • ...量子網下半年交付 量子衛星7月升空 中國將率先應用量子通信技術
    此外,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今年7月擇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中國將成為國際上率先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的國家。 結合量子衛星和京滬幹線,將初步構建我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量子衛星將於7月發射 另據介紹,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專項將研製及發射1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設以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和1個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為核心的空間量子科學實驗系統。
  • 「量子鬼才」陸朝陽描繪科技遠景
    浙江日報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陸朝陽登上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的講臺,從「量子保齡球」的思想遊戲開始,講述量子世界種種讓人匪夷所思的奇觀。這次演講的時機非常特別。就在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從院士專家到大學生,開幕式現場聽眾無不被陸朝陽描繪的量子科技發展遠景所吸引——他稱之為「第二次量子革命」。這位從金華東陽走出的80後科學家,曾被《自然》雜誌稱為「量子鬼才」。